第n+1次美国签证被拒,饶毅做错了什么?

饶毅教授的美国签证又被拒了。

自2007年放弃美国国籍回国,这是饶毅第n+1次赴美签证被拒绝。

美东时间7月18日,美国Science杂志网站发表一篇题为“A top Chinese brain scientist wonders how he ended up on the U.S. visa blacklist”的新闻,报道北京大学饶毅教授申请美国签证屡次被拒,不得不求助媒体的遭遇。

而在前一天的7月17日,饶教授给美国使馆发电子邮件抱怨其签证被拒,并拷贝给多位新闻媒体人士。

所以饶毅教授这些年究竟做了什么,引来如此特殊的待遇?

学术:贡献巨大,忧国忧民

1

饶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公众号《知识分子》主编。

2011年,鲁白(创办《知识分子》的也有他)因饶毅落选中科院院士一事,在科学网发文,介绍了他在神经细胞轴突生长的调控、神经元迁移的分子机制、神经元极性的形成等方面的科学贡献,并总结说:“分子社会生物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饶毅在短短几年中,完成了研究领域的转换,在分子和神经通路的水平上,解释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性取向,竞争,群居等社会行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饶毅实验室已经在分子社会生物学领域取得国际主导地位。他们的工作,不仅对神经科学有重要的贡献,还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有潜在意义。”

饶毅的学术成就的确受到大家的肯定,没啥好质疑的。

而且还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那类老学究。很显然属于事事关心的类型。

工作狂施一公2013年在科学网发文《饶毅其人其事》里写,自己刚认识饶的时候,对他印象欠佳,因为自己忙于科研正道,比他早三年做PI的饶毅却是在那里花很多时间写杂文,还是跟自己实验室研究课题无关的杂文,比如评论科学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他把这些文章通过email群发给在美国的中国学者教授们阅读。由于对饶毅有成见,他发来的杂文我一般都直接删掉、不会花时间阅读。

后来饶毅给施一公发email,希望他签名支持一项中国的科学研究计划,见人不理第二天又打电话去解释,说中国国力已然很强、经济飞速发展,但科技仍很落后,应该用生命科学的试点来带动全国科技进步。施一公的反应“当时,我根本听不进去,觉得这小子在狡辩。”

2

当然也有小打小闹的黑料,其实可能叫灰料比较合适,比如

比如他的手套——

昨天饶毅拿不到签证的事儿火起来之后,微博“新语丝之光001”就此事发表了看法,这个微博由方舟子粉丝运营,日常转方舟子言论。

昨天的关注点也是real清新俊逸——当时场面大致是这样的:

吃瓜群众:“啥?发生了啥?饶毅我听说过,怎么就被拒签了呢?”

科研群众:“Science!大佬大佬!人家被拒签都能发Science!”

方舟子:“你们就没看到Science那篇文章里,配的饶毅做实验的图,饶毅没带手套吗?”

……

微博原文是:《科学》网站报道饶毅被美国政府列入禁止入境黑名单,配发饶毅不戴手套做实验的摆拍照片。饶毅说,他毕业的UCSF是做分子生物学实验唯一正宗,都不戴手套,戴手套的都是小科学家带出来的。我到UCSF网站查了,全戴手套,看来自饶毅毕业后就不正宗了,全世界分子生物学家只有他和韩春雨是大科学家带出来的。

Science给配的那张图是这样的——

第n+1次美国签证被拒,饶毅做错了什么?

照片挺好看,饶毅自己应该对这张照片感情很复杂。

2017年饶毅在自家公众号《知识分子》里撰文《原创研究引领创新产业何时在中国开花结果》,就配的这图。当时方舟子就开始唠叨手套的事。

第n+1次美国签证被拒,饶毅做错了什么?

晚上又说:“饶毅说他和他在UCSF和哈佛等等见到的学生做分子生物学实验从来不戴手套,戴手套才奇怪。哈佛和MIT合办的Broad研究所有一组学生做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照片,个个都戴手套,难道很奇怪?戴手套的目的既是为了防止手沾上试剂也是为了防止手上DNA污染样品,有啥奇怪的?”

……

不知道说什么,只能说方舟子和饶毅交流的确很密切。

3

比如浮夸身份——

2010年横空出世了一本《方舟子恶斗肖传国》的书,由一位叫亦明的网友共享,并声称放弃版权。

这本书收集了方舟子和肖传国恶斗10年来的网络证据,长达450页,因为饶毅也参与了这场争斗,所以顺便也扒拉了一下饶毅,第六章《阿歪》(取自“饶毅”名字中的两个字母读音)里说:

早在1995年,也就是饶毅刚刚当上美国的“助理教授”之后一年左右,饶毅就开始在中国炫耀这块“洋教授”牌匾。

1995年10月2日,《中国科学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由饶毅领衔的“十八位海外学子致函本报呼吁:加强生物学教育 恢复生物学高考”。在呼吁的末尾,这些人还要特意注明:“以上签名者皆为主持独立的实验室的教授或研究员”。

1999 年3月9日,饶毅在《科学时报》上发表《科教兴国与产业转型的综合措施》时,注明的身份是“本文作者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并兼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

1999年12月24日,《科学时报》发表饶毅的文章,《改善人才状况:中国当务之急》,其身份说明是:“作者系华盛顿大学教授、中科院客座研究员”。事实是,在 2000 年之前,《科学时报》在介绍饶毅时,多称其为“教授”,从来没有称他为“助理教授”:

“34岁的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后饶毅”。(魏新德:《赤子反哺情》,1997 年 1月6日《中国科学报》)。

“现任职于美国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的饶毅教授”。(《中国旅美学者饶毅等人解开眼睛形成之谜》,1997年4月9日《中国科学报》)。

“饶毅现任美国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神经生物学等四个学科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和上海生命科学中心分子神经生物实验室的共同主任”。(孙任华:《〈自然〉撰文评说神经细胞迁移机理》,1999年7月23日《科学时报》)。

……

这本书还挺好看的,资料特别多,就是的确不知道作者是谁,倾向性也很明显,所以大家看看就好,而且“亦明”这个名字难道不是取自“佚名”谐音吗……

政治:代表正义,川黑一生

饶毅谈政治很多,情况有些迷。

说话多又很直,所以经常引起很大争议。

1

2016年,饶去参加某节目,引起了大家的吐槽。

把经典选段给大家截个图,没有字幕,我们给大家听译加上了。(等表扬脸)

不得不说,“我代表正义”这句话真是有点中二啊……

第n+1次美国签证被拒,饶毅做错了什么?

第n+1次美国签证被拒,饶毅做错了什么?

2

2016年,他在自己朋友圈说要删除投特朗普票的人,这事儿又招黑了。

截图如下,恩方舟子截的图,他本意是在表达自己要拉黑特朗普的粉,顺道儿截了饶毅的朋友圈——

第n+1次美国签证被拒,饶毅做错了什么?

众所周知,知乎是特朗普娘家一样的存在,所以“如何看待饶毅教授在朋友圈宣布和所有投特朗普的人断绝关系?”问题里,大家回答还是很踊跃的。

知乎用户通吃岛岛主评价说:

“饶毅老师在他的专业领域水平肯定没的说,但日常总爱夹带政治私货,可惜他在这些领域的水平……估计也就和我的生物水平差不多。”

“更naive的是,他各种发言和文章中透出对自己“知识分子”身份的浓浓优越感。在他看来,政客阴险狠毒,商人狡诈庸俗,劳动者愚昧无知,只有知识分子才是创造人类历史的动力。”

“这其实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真实想法,从本质上讲,他们认为ming*zhu应该是知识分子的ming*zhu……”

结论:施一公恐成最大赢家

饶毅和施一公关系颇好,当年都是在各方瞩目下高调回国,施一公做结构,饶毅做神经,都是生命科学,大家老把他俩放一起说,不过饶毅较为耿直高调,施一公则克制沉默,所以对比还是挺好玩的。

科学网曹广福在《施一公显然比饶毅更适应中国》一文中说:

“对于施饶二位的学术水平,我无资格作评判,但他们两位回国后的成败则是命中注定的……我相信,施终究会成功的,而且他的成功也许远不止于院士,谓予不信,那就拭目以待。至于饶毅先生,我倒是奉劝一句,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学习王鸿飞先生复归去兮大洋彼岸。

施一公自己也说:

“说心里话,对他(饶毅)的博客文章我并不是一概赞同,每当觉得不妥时,我都替他捏把汗,忍不住提醒!但这就是天真耿直、而又自以为是的饶毅,他绝对不会在背后搬弄是非,而是什么话都摆在桌面上。”

1

2011年,施一公与饶毅一起进入到了中科院院士有效增选名单中,但在随后公布的第一轮初步候选人里,饶毅被拿下。

饶毅特别生气,把院士制度批判了一番,自己在科学网上发博客特别刚烈地说:“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还跟媒体讲,“这个博客是我三月写的,预计到自己不会当选,今天张贴出来。我不做院士而继续科研,可以激励青年专心学术不要过多看院士脸色。我在院外可以激励院士中年纪不大就躺倒不干科研而热衷关系的人,他们可能有点压力还得做些科研不能太落后。”

8月17日,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后,《新京报》立刻跑去去采访了施一公的看法,还一本正经地给大家科普说:“同是海外归国的施一公与饶毅两人,很多观点不谋而合,被称为双子星。”

施一公的说法十分友好又克制:“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个人认为饶毅的学术水平非常高,全职归国前已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据我所知,他应该是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位从美国著名大学全职归来的讲席教授。”

不过最终的新晋院士名单上,也没有出现施一公的名字。

(附八卦,施一公naive的时候,曾和饶联名在Science发文批评中国的科研文化,有人揣测和这次落选有关。)

施一公的做法是先拒绝采访,什么也不说,时隔许久,才在公开场合表示:“在我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一条。我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

2013年,施一公院长成功增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2015年,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而饶毅继续在耿直而放荡不羁的路上越走越远……

2

2016年,韩春雨论文遭质疑,一时掀起轩然大波。

施一公:闷声发论文……

施一公的弟子颜宁谨慎表示,韩春雨的成果要建立在其数据可靠的前提下。

饶毅做什么了呢?

饶毅直接跟人写了封公开信《饶毅与邵峰就韩春雨研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始末》,还发在了他自家公众号《知识分子》上告知全国:“在进一步实验验证其正确与否之前,各方(包括河北科大)宜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不宜给予过高或不必要的支持。河北科大如果真的在今日开学典礼横幅那样热捧韩春雨、继续争取2亿以上经费,恐怕欠合适,建议考虑暂缓,待验证结束后确定。”

不过说起来,韩春雨论文刚出来的时候,《知识分子》给过大力报道,方舟子直接说,“韩春雨能在国内暴得大名,获得种种荣誉和利益,要归功于饶毅、鲁白、谢宇主编的《知识分子》对其成果给予的极高评价。”

第n+1次美国签证被拒,饶毅做错了什么?

2017年8月3日,Nature Biotechnology发布声明称,韩春雨团队主动申请撤回其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

3

2015年6月,特朗普以共和党竞选者身份正式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

施一公:闷声发论文……

2016年,饶毅在朋友圈里怒斥“谁投特朗普,我就删谁!”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宣誓就职,正式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

最近——

饶毅:美国不给我签证!

施一公:……

版权声明:本文文字、图片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与中知专家头条(zhuanjiatoutiao)联系并予以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