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斑東風螺養殖重點預防的三大病害

方斑東風螺俗稱“花螺”、“海豬螺”和“南風螺”,因其肉肥味美、酥脆爽口,是國內外市場十分暢銷的優質海產貝類。

方斑東風螺養殖重點預防的三大病害

一、養殖設施標準化

養殖池的建造。東風螺養殖池可以設為5米×6米×1米規格的標準水泥池,每個池統一鋪設鏤空磚架空池底,上面鋪一層5~6cm厚的乾淨海砂,中間用60目網分隔以防止海砂掉入池底。需要注意的是,海砂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太細會透過網目掉入池底,難以清理,進而會汙染水質。

水源取自於附近海域。先將水抽入巨大的沙濾池中,經過多次沙濾後,再將其放入養殖池中。養殖池的水保持24小時流動狀態(即對流水),並將池水穩定於60cm左右。

採用底層增氧技術,將增氧管埋於細砂之中,24小時不停供氧。這樣做的好處,一是維持水中溶氧平衡,二是可以將池底的殘餌、有機物氧化掉,防止泥沙變黑、水質汙染。

二、放養密度科學合理

管理方式不同,放養的密度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東風螺放養的密度越高,風險係數就越大,且生長較慢,如果控制不當,很容易引發病害暴發。密度越疏,生長越快,成活率也越高。

但苗種放養前期不宜直接放得太疏,這不利於管理。因為前期苗種較小,活動範圍也較窄,分得太疏會給投料工作帶來很大的不便。飼料投多了,吃不完,汙染水質,第二天還要清汙;投少了又有很多螺吃不到。

一個30㎡大小的標準池投放30000粒規格為2000粒/斤的幼苗為最佳,經過7~8個月的生長,東風螺可以長到40粒/斤,每個池的產量大概在300~500斤之間。

三、餵養方式

東風螺是肉食性貝類,能夠主動覓食。在自然海域中,主要覓食對象為雙殼類和其他動物的屍體。孵化後的浮游幼蟲期,以浮游單細胞藻類為食,變態後,轉變為肉食性。

傳統餌料主要是小雜魚、蟹肉、蝦肉、蠔肉

,一般選用成本相對較低的小雜魚,且能大量提供,但工作較多,要去頭去尾,開肚,剩淨肉洗淨再經切肉機切碎方能投餵。

四、重點預防三大病害

東風螺養殖中,目前出現的病害主要有三大類型。

一種叫脫殼病,或叫走肉病,螺肉從螺殼裡爬出來,幾天後死去。這種病有一定的潛伏期,不會馬上暴發,且其他螺攝食均正常,所以有時容易產生錯覺,但經過十幾天的潛伏期後將大面積感染髮病,嚴重時全部死亡。秋、冬交換季為脫殼病的高發季節。

第二種是弧菌暴發病。此病來勢兇猛,染病的螺池先是攝食量突然減少或不吃,2-3天后,大量爬出沙面,呈無力狀躺在那裡,突出吻管,用顯微鏡下解剖看到大量弧菌在吻管及體液組織內。嚴重時也會全部死亡。

第三種是腸胃病。此病常見於暴吃引起,特別是夏季高溫期,投過多或不新鮮的餌料造成,表現為過量攝食後,次日攝食量急劇減少,以後的3天均不進食。

針對以上三大病害,以下幾點建議可以參考:

第一,保持水質新鮮,充足溶氧;

第二,提早採取應對措施,減少晝夜溫差和季節交替變化時的溫差過大對東風螺的影響;

第三,適量投餵,及時清理殘餌;

第四,適宜的放養密度;

第五,適當添加多種維生素,提高抗病力能力;

第六,勤於巡池,及時記錄生產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