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大院:最显赫者为明末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陈于廷

因陈家与《桃花扇》有极大的渊源,并且与袁世凯关联较大,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陈家及陈家大院的来历。

目前商丘的陈姓是一个大姓,大部分皆起源于古城的陈家。

商丘陈氏祖籍江苏宜兴西北十八里高塍镇西三里的亳村,为宜兴八大姓之一。

在素有“教授之乡”的宜兴,陈家可谓是诗礼传家,名门望族。自明万历至清咸丰年间(1573——851)计出:状元一人、进士四人、解元一人、举人多人、贡生数十人、武秩散职87人。其中有宣威将军一人。

陈家大院:最显赫者为明末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陈于廷

最显赫者为明末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陈于廷。商丘陈氏之祖起于陈于廷之孙陈宗石。

在商丘历经三百七十年的繁衍生息,现已传至十余代,可以说枝繁叶茂,人才济济。

据记载:江苏宜兴人复社领袖陈贞慧(陈宗石的父亲)与候方域同在南京求学,两人由于祖上都要相识,并都与

阉党阮大铖作对,算是志同道合之人。阮大铖为报复他们两人,先在南京将陈贞慧投入大牢,候方域靠自己的声望联络人员将陈贞救出。两人之后来到宜兴陈家,次年,阮大铖又到宜兴陈家把在此作客的候方域逮捕,候方域意识到这次凶多吉少,便与前来送行的陈贞慧二人在即将押往南京的码头上订下了娃娃亲,把陈家的四儿子与候家的三女儿定下了亲事。不久,候方域也在江南人士的共同营救下顺利脱身,并在此期间认识了李香君。从而引起了历史佳话,成就了名垂千古的《桃花扇》。

陈家大院:最显赫者为明末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陈于廷

时隔八年之后,候方域外受陈贞慧之邀,再次来到宜兴,再见到爱婿宗石已十岁,从容如成人,大喜。作《种松歌赠陈郎》诗及《赠陈郎序》文予以鼓励。

由于陈家经常和官家作对,倍受打压,遂家道中落。1657年,十四岁的陈宗石在父亲去世后来到商丘,此时侯方域由于思念李香君,思念成疾,也已去世三年,侯夫人常氏不弃前言,没有嫌弃已经家道中落,穷困潦倒的陈宗石,仍以女儿嫁与陈宗石。候夫人看陈宗石实在太穷,无法安家,遂以侯氏东园作为嫁妆将三女儿与爱婿完婚。因此,宗石号寓园。

自此,江苏宜兴陈氏落居商丘,陈宗石为一世祖。

陈宗石出身诗书门第,幼承家教、尚名节、讲义气、爱交游,声名远播。青年时期游学京师,一时名人学士纷纷与之结交,名噪一时。后从国子监生出任山西黎城县丞,升授直隶河北安平、饶阳知县。

江苏巡抚汤斌曾赞扬他:“上不负君,中不负身,下不负民。”的“三不负”县令。

陈家大院:最显赫者为明末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陈于廷

后擢升为户部陕西司主事。因陈宗石过惯了穷苦日子,知道生活之不易,在立足商丘之后,便以“勤俭持家,行善为本”作为“示后之子孙,为予之家训”,教育子孙后代谨遵勿忘。陈家大院中间

陈宗石之后,从其两个儿子陈履中、陈履平便进入辉煌时期,“兄弟御史”。

纵观陈氏自一世陈宗石官至户部主事传至第七世陈实铭为清末拔贡做到山东临朐县令,共出举人和太学生十二人,进士八人,其中入翰林五人,巡抚一人,国子监祭酒一人,监察御史二人,道监察御史二人,知府三人,知县八人。这样一至七世不过六十余人的家族就出大小官员三十余人,可谓是:名门俊秀,人才辈出,“四世词馆”翰林家。一门四翰林名扬天下,“四世词馆”的美誉与当时安徽怀远的林氏相媲美,一时传为佳话。

陈氏一族走向仕途的官员,受其祖陈贞慧和外祖侯方域的影响,文学诗赋颇丰。

目前看到的陈家大院为陈氏第八代陈忠泰的父亲陈文鑑经营多年置办的新宅,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现有建筑七十座,二百余间,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其格局体现出上尊下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意识。

说起陈忠泰商丘人并不熟悉,但古城人提起陈家都知道“陈半语”,相传陈家富甲商丘,由于陈忠泰说话语焉不详,人送外号:“陈半语”。传说他上街买东西,见到啥想拿就拿,拿了直管走,后面管家跟着算帐。陈家富裕到什么程度,在2015年10月29日修缮时挖出的八十多锭大小元宝就可见一斑。据说陈家掛过“双千顷”牌,传说郭村集大户刘家为明王朝后裔朱姓,因清初避难于郭村集,改姓刘隐居于此。其后人刘文楚去世后,家人将金银财宝变卖置田二千顷,后怕清廷查实引起注意,遂将田地卖掉,后来为了落实双千顷的事,地方政府便将“双千顷”的美誉按在了当时富甲一方的陈家。陈轸肃老先生说:“其实陈家兴盛时实有地七十顷,另有當地、各子地(有资本无产权)三十顷,共计百顷而已。”

陈半语两个儿子一分为二,我们现在看到的陈家大院的两个东大门和两个北大门,就是陈半语的两个儿子陈志肃和陈海肃分家后的格局。陈忠泰的大儿子陈志肃。二儿子陈海肃。

陈实铭,字葆生,号踽公,诗人,清末拔贡,做过山东费县和临朐县知县。陈实铭在陈氏后人中是一位才华横溢、放荡不羁充满豪气的文人,他建成烟雨楼后便在周围建一道厚厚的围墙,上面可行人,犹如城墙,东南角台阶上有一亭子,站在上面可以浏览城外风光,扩大视野,抒发情感。名曰:“烟雨楼”,充满了这位诗人对侯方域与李香君缠绵爱情的赞美和纪念之情。

大院内一角

在烟雨楼的前面左侧便是陈氏宗祠的位置,原祠堂正门上悬挂着“天官第”大匾,作为追祭先祖的祠堂,陈宗石作为入赘商丘另树一支,当然要从祖父陈于廷祭起。

陈家传到第九世时为出名的就是陈海肃老人,陈海肃自幼读于私熟,后上学堂至中学毕业便放弃学业,1932年回家以临街店房的收入为经费,聘请当时的商丘专属专员兼商丘县长的朱玖莹为董事长,在路北家祠现实验小学处以自己的字“晏生”办起了“晏生小学”。学校一律不收学费,每班前三名免收书作费,后随着学校规模扩大于1936年以二十顷地的收入办为中学,并设有女生班,从保定、洛阳、新郑以二十块大洋高薪聘请老师。他还积极参与商丘“翠英中学”的筹建并于1935年参与创建“归德中学”,任校长。陈海肃热衷于公益事业,在办学的同时遇有灾荒之年,还要捐钱捐物,赈济灾民,多次受到当地政府表彰。另外,他还出一万元大洋修建东关大桥。1947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推进,河南作为中原主战场,为了躲避战乱,陈海肃携妻儿迁居上海。1951年作为逃亡地主被判刑十年,去黑龙江劳动改造减刑一年九年后回到上海,此时的上海已是人去楼空,他的太太范洁亭已带着孩子到河北大名县居住。等他匆匆赶到河北时,迎接他的是一纸离婚声明的报纸,这也许是在当时政治压力下,作为三男四女的母亲为孩子前途着想而采取的无奈之举。饱经坎坷的陈先生只有到安徽亳州城北的十八里沟投靠二姐家暂住,以给人当饲养员,后又出摊替人写信为生。1982年原商丘县志办请他回来写县志,1984年他提出要自住房居住,看没希望又回到亳州。1988年再次回商丘,因当时陈家大院住房十分紧张,他便住在北一号大门下,于8月份孤独的去世。在他刚去世便从亳州十八里沟寄来一光荣匾,原来,老人把子女每月寄来的50元钱抽出一些共一千元捐助给当地十八里沟小学。可惜的是,这样一位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热心公益的老人,在经历了失去爱情、家庭,在孤单无助的情况下艰难的度过余生。

陈家大院中的六角鱼池

桃花扇、袁世凯与陈家的关系。

据传说,桃花扇在李香君活着时,一直在李香君之手,李香君死后,转交给侯方域。侯家小姐成亲后就把这把桃花扇带到了陈家,后来在陈家保存了很长时间,上面有好多名人题字,成了陈家的传家之宝。

而袁世凯是陈家的外甥,袁世凯的二祖母即袁甲三的夫人,就是陈宗石的五世孙女。袁世凯小时候曾在归德府陈家大院居住。袁世凯称帝后,陈家后人曾带着这把桃花扇找袁世凯认亲献宝,袁世凯接受了这把扇子还展示给了家人看。后来随着袁世凯称帝后的没落,这把扇子也消失了。

民国初年,桃花扇曾经在北京露面,袁世凯的表侄张伯驹见到过这把桃花扇,曾想买下,但最终没有得手,从此桃花扇再无踪迹可寻。也有研究者声称,桃花扇命运多舛,历史上多次被人追查偷盗,其实一直在陈家后人手里珍藏,至今未曾面世。不管桃花扇以后还会演绎出怎样的传奇,它那凄美哀怨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却已经家喻户晓的了。

陈家大院,是那个过去时代的缩影,更是这个大户家族的存照。回眸陈氏家族370年的岁月兴荣衰辱,又怎能不让人慨然兴叹。“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历尽繁华终成一梦,走过喧嚣终归沉寂。走在古城陈家门前,心头莫然升起些许悲凉,这也许就是人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