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鼠耳蝠的利爪之谜,它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的?

大足鼠耳蝠的利爪之谜,它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的?

大足鼠耳蝠,是在中国发现的一种稀有物种,已经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体型跟其他的蝙蝠没有多大的差别,主要就是两支后足异常发达,而且十分地尖锐就像鱼钩一样,科学家们一开始也不明白这对利爪有什么用途,后来经过研究后才发现大有所用,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大足鼠耳蝠的利爪之谜,它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的?

大足鼠耳蝠,原来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现在东南部地区发现较多。大足鼠耳蝠进入科学家的视野最早始于20世纪初,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人员在北京房山区的一个洞穴内发现了这种中国特有的蝙蝠,并经过一系列研究首次证实了该种蝙蝠的食鱼特性。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近危NT。

大足鼠耳蝠的利爪之谜,它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的?

大足鼠耳蝠,体型中等,身体肥壮,吻部不很突出,口须发达,耳大适中,基部较宽,端部较钝。耳屏短而窄,其长不及耳长之半。拇指具爪。后足大,与胫几等长,爪强而弯,足背生有硬毛。翼膜着于胫基部。距长超过股间膜后缘之2/3尾较长,末端突出于膜外。体被绒状短毛,背毛呈沙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体长约69mm,前臂长约57mm,体重约21g。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后足异常发达,长约20mm,相当于其它以昆虫为食的鼠耳蝠后足长度的两倍,且后足十分尖利,如同鱼钩。

大足鼠耳蝠的利爪之谜,它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的?

长期以来,包括我们研究组在研究这一物种的时候,使用的学名都是Myotis ricketti,此名称系英国哺乳动物分类学的大师奥尔菲尔德·托马斯于1894年命名的。世界上已知的近6000种兽类,有2000多个种和亚种是由托马斯命名的——尽管有很多是同物异名,比如M. ricketti。直到2005年,《世界哺乳动物物种》第三版出版以后,大家才知道,早在1869年,德国柏林动物博物馆馆长威尔海姆·彼得斯就已经命名过这种鼠耳蝠,即M. pilosus,但他当时错误地将标本的模式产地写为乌拉圭,因此被误以为是其他物种。按照动物命名的优先权原则,大足鼠耳蝠的学名应为Myotis pilosus。

大足鼠耳蝠的利爪之谜,它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的?

被发现之后,大足鼠耳蝠几乎没有什么人去关注或研究,因为它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中国特有蝙蝠,仅仅由一些传教士或博物学家采集后送往欧洲的博物馆去命名,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深入进行生态学、行为学研究。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另一位著名哺乳动物学家带领着一支考察队前往中国和蒙古,专门从事中亚、东亚兽类研究,改变了历史。他就是哈佛大学教授、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哺乳动物部主任,美国哺乳动物学会理事长格劳威尔·艾伦。1938年,艾伦撰写的《美国博物馆中亚调查记——中国和蒙古的兽类》出版,书中对大足鼠耳蝠有了比较详尽的记述,还特别提到,它的大足可能和捕鱼有关。

大足鼠耳蝠的利爪之谜,它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的?

1936年哈佛大学博物馆馆长艾伦,收到了一只十分特别的蝙蝠标本:这只小小的野兽,居然长着一双巨大的爪子,比其它蝙蝠足足大出了一倍,弯曲如钩、锋利无比。艾伦给这种蝙蝠取名“大足鼠耳蝠”,他大胆推测:这是一种罕见的会用双爪捕鱼的奇特蝙蝠。按照动物的进化原则:它们身上的每一个特殊器官,都必然会有独特的功能与之对应。就像宽大有力的翅膀,对应着强大的飞行能力一样。接下来,艾伦便搜寻这种蝙蝠吃鱼的直接证据。要想证实蝙蝠有没有吃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它们的肠道和胃中去寻找,看看有没有留下鱼的线索,尤其是鱼鳞和鱼骨。

大足鼠耳蝠的利爪之谜,它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的?

标本只有一件,解剖工作必须谨慎进行。当艾伦从蝙蝠体内取出黏糊糊的物质之后,发现肠道内空空荡荡的,找不到有用的线索。就在这时,蝙蝠的胃中隐约透出了黑色的影子,这会不会是鱼的残留物呢?结果很快出来了:胃中的黑色物质,全都是昆虫的残肢,连一丁点儿鱼的踪迹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艾伦仍然坚持自己的推测,认为大足鼠耳蝠可能会吃鱼,他唯一的根据就是它们形同鱼钩的巨大爪子。

大足鼠耳蝠的利爪之谜,它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的?

70年过去了,科学家陆续发现了“食鱼蝙蝠”,在墨西哥西部的一座小岛,人们从地面的石缝里,找到了会吃鱼的“索诺拉鼠耳蝠”。在南美的北部丛林中,人们还拍到了另一种类似的会吃鱼的蝙蝠“墨西哥兔唇蝠”。这两种蝙蝠用来捕鱼的爪子巨大而又尖利;脚掌很小,脚趾很长;胫骨与普通蝙蝠有着明显区别,不仅长,而且与翼膜之间的结合点非常高,据说,这是它们在捕鱼时降低水中阻力的关键所在。这两种蝙蝠的巨大爪子,正好与中国发现的大足鼠耳蝠十分类似。根据进化论的基本原则,任何两种动物,只要拥有类似的身体结构,其功能也会趋于近似。这正是70年来人们一直在猜测大足鼠耳蝠会吃鱼的原因所在。

大足鼠耳蝠的利爪之谜,它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的?

大足鼠耳蝠没有季节迁飞习性,常集群栖于丘陵或山区、岩洞及城墙石缝内,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包括福建、广西、浙江、香港、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江西和云南的部分地区,北京地区是很少见的。大足鼠耳蝠秋末初冬发情,次年6月产仔。幼年个体大约6.9g。成体一般体重20—30g,头体长60~65mm,前臂长53~58mm。耳较短,向前折转不达吻尖,耳屏狭小,不及耳长之半。身体被毛短而浓密,背部深褐色,腹毛灰白色。其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后足异常发达,长约20mm,相当于其它以昆虫为食的鼠耳蝠后足长度的两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