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發優勢已成:這個局,漢能足足布了5年

先發優勢已成:這個局,漢能足足布了5年

郝亞洲/文

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是個敢做判斷,同時也善於判斷的人。《經濟日報》前主編艾豐說:“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止,李河君之前的幾個重要判斷,都被現實證明是正確的。”這其中包括漢能進軍光伏產業時,選擇了彼時不如晶硅火熱的薄膜技術,並逆市進行海外收購。

2012年是中國光伏產業的轉折點,也是漢能通過海外併購打造薄膜核心技術的起點,在當時看,也是豪賭。5年過去了,市場對李河君當初的判斷的回應是:2017年中國光伏企業口碑榜第三季度榜單上,漢能集團位列榜首,口碑分值為1212分,超過後面19家光伏樣本企業的口碑分值總和。看起來,成績還不錯。

5年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間節點。“我們往往高估了1 到2 年的變化,而低估了5 到10 年的變化。”李河君說。巧合的是,美國社會思想家傑里米裡夫金對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主觀意識,也有類似的論斷,這其中包含了新技術應用從研發革命到應用革命的量變和質變過程。當新技術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普遍動力室,意識革命已經悄然發生。

無論是從第一次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來看,技術革命和通信系統的革命是同步進行的,裡夫金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一定是能源互聯網和可再生資源相結合而催生的重大變革。能源和信息的去中心化和分佈式結構,是一種對傳統資源控制模式的顛覆。也就是說,未來的經濟體競爭不會再是資源規模的比拼,而是核心技術的對峙。在這個高度之下看當下的互聯網產業也罷,新能源發展路徑也好,說到底是新思維和舊思維之間的競爭。

也是在這個大的判斷前提之下,2012年下半年開始,當中國的光伏產業遭遇歐美的反傾銷,國內多家大型光伏企業資金鍊斷裂,唱衰產業的聲音不絕於耳的時候,漢能卻開始了一連串的海外併購。而且,李河君瞄準的依然是薄膜核心技術。

薄膜技術是太陽能兩種利用方式之一,另一種是光熱模式。相比較後者的規模化需求,光伏模式更符合未來能源結構的分佈式特徵。而薄膜技術正是光伏模式的第二代技術,第一代就是晶硅太陽能電池。

2005年,隨著無錫尚德在紐交所的上市,國內掀起了一股晶硅淘金熱。但很快,隨著國外市場的變化,依靠借貸維持運轉的光伏產業企業突然變的舉步維艱。

李河君在做產業分析時,將漢能歸入了中國第二代光伏企業。除了進入產業時間之外(漢能是2009年進入的光伏產業),另一個重要的判斷依據是發展模式。晶硅時代的中國光伏產業依賴的是資源和國際市場,但資源是有限的,國際市場是動盪的。與晶硅技術相比,薄膜技術的特點是耗能少、柔性好,弱光效應好,更重要的是,薄膜更加依賴核心技術,一旦成為先發優勢者,就可以在行業內形成較為堅固的技術壁壘,也更加符合“移動能源”模式。

從進入光伏產業的動機來看,漢能的戰略需求大於經營需求,這是一個面向未來且可在5-10年預期的選擇。

薄膜之魅

薄膜太陽能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產業。以關鍵生產設備為例,售價動輒高達上千萬美元,並且長期被美國、日本、歐洲的企業壟斷控制。許多原材料(如導電玻璃、目標材料)依靠國外供應商,價格高企,常常供不應求。因此,有膽量涉足這一領域並且能夠長期堅持下來的公司,必須是實力足夠雄厚的公司。

漢能長期堅持薄膜太陽能路線不動搖,就是因為公司的水電業務有極為穩定的現金流。作為全球私營企業中最大的水力發電公司,其歷時8年修建的金安橋水電站,裝機容量超過了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每天貢獻淨現金流超過1000萬元。漢能敢於進入薄膜光伏產業,是因為產業基礎非常紮實。李河君始終認為,漢能是最沒有風險的公司。

金安橋水電站還沒有併網發電時,有國有集團企業願以雙倍價格收購,只要轉手,就可以淨賺200多億元。當時有高管說,乾脆賣了算了,賺200多億元,從此就可以洗手上岸了。但李河君堅決不同意,他說:“不能把現金流賣了,不能把事業賣了。”2015年,漢能薄膜發電股價遭遇雪崩式暴跌,之後長期停牌,遭遇這麼大的難關,如果沒有水電站支撐,也許就很難撐過去了。

時至今日,漢能已經成為薄膜太陽能的代名詞,作為最重要的探路者,除了不斷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還要儘快穿越商業化的“隧道”。因此,漢能的商業化實踐最為激進,也最為有效。

2015年之前,晶硅太陽能企業根本看不上戶用光伏市場,而是在中國大西北大建地面光伏電站。薄膜組件在地面光伏電站不佔優勢,漢能因而轉戰彼時無人競爭的戶用光伏市場,僱傭大批在家電、熱水器行業有豐富經驗的銷售人員。誰也不會料到,接下來的兩年,漢能竟默默佔據了戶用光伏的半壁江山。

漢能是光伏行業第一個大規模佈局渠道的廠商,招商加盟採取 “農村包圍城市”策略,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縣一個縣地發展經銷商。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優化,沉澱了1000多家經銷商。漢能要求經銷商認同漢能文化,還要能夠很好地“銷售、安裝、售後”,只有這樣才能服務好當地市場。2015年,漢能戶用光伏市場銷售收入還不到2億元,2016年已經有近12億元的銷售收入。漢能是戶用光伏人才的黃埔軍校,為行業培養了不少人才,但只要能促進整個太陽能行業的發展,在漢能人看來都是值得的。

去年年末,中國建材集團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項目落戶江陰,神華集團與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聯合出資25億元成立了兩家光伏企業,投資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項目。此外,施正榮今年年初也傳出欲攜“晶體硅薄膜組件”復出的消息。說起來,他對薄膜太陽能並不陌生。2007年,無錫尚德還是如日中天時,他就決定投資3億美元進入薄膜太陽能產業。此次復出,也是帶出了團隊用三年時間研發出來的全新產品。

無論央企進入薄膜太陽能產業,還是曾經的光伏風雲人物試圖東山再起,都說明薄膜太陽能的前景已經空前明朗。

大時代

這是一個光伏的大時代。中國在全球光伏市場扮演著關鍵角色,不但佔據全球光伏市場需求的一半,也貢獻了全球太陽能電池年度產能的60%。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已經成為生產與需求並重的主流光伏市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光伏市場需求持續景氣,光伏新增裝機42GW左右,同比增長60%。國際能源署(IEA)預計,未來5年全球可再生電力產能將增長920GW,增幅達43%。這一預測較IEA去年公佈的數據上調了12%,主要原因就是看好中國、印度兩國光伏產能的增速。

在產品特性看,晶硅太陽能更適合大型電站或分佈式電站,談不上好的用戶體驗。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那些大型地面晶硅光伏電站,如同打在地上的“馬賽克”。這樣的能源轉化模式,註定會被世人遺忘,因為人一定會追求更美、更舒適、更安全的東西。

這樣的判斷不是來自衝動的感性認知,而是來自堅實的理性數據。很多人以為,薄膜太陽能的能源轉化率低於晶硅太陽能。其實,兩者轉化率已經不相上下,甚至薄膜太陽能還有所超越。2016年1月12日,經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認證,漢能砷化鎵膜雙結電池效率達到31.6%,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是2010年以來,漢能第六次刷新世界紀錄。

對薄膜太陽能而言,最大的挑戰之一是生產良率問題。良率不高,不但產能受限制,還大大抬高生產成本。李河君的故鄉在廣東河源,漢能在那裡建立了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這條生產線主要進行量產實驗,使尖端薄膜技術實現大規模產業化。

河源生產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成品,底層是僅有50微米厚的不鏽鋼卷,最初只有一家法國供應商能夠提供,成本因此居高不下。2013年,漢能在美國收購的薄膜太陽能公司,已經實現了92%的量產良率。但到2015年中,河源生產線使用國產不鏽鋼卷,良率仍然只有50%。

為攻克良率難題,漢能與寶鋼下屬公司合作攻關,每次實驗需要10天時間,把8公里長的不鏽鋼卷送入鍍膜設備,保證生產的50萬片芯片是良品。近20次測試,花費幾千萬元材料費,30多人連續工作8個月,最終使產品良率達到95.65%,成本也隨之下降了40%。

從2012年至2014年,漢能先後併購了四家國際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但併購只是開始,技術要落地,需要跨越巨大的鴻溝。如薄膜太陽能電池底層的“不鏽鋼卷”,就是技術含量極高的核心材料,國外供應商必然對中國公司封鎖技術。當然也可以併購上游供應商,但併購談何容易,當初漢能連續併購成功,因為是全球光伏市場的低潮期。2013年以來,光伏市場強勁復甦,跨國併購難度大大增加,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這時候,你才會發現實業竟是如此之難,尤其科技發明型的實業,每一步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除了河源,漢能還在國內的北京、成都、武進,國外的美國、德國、瑞典設立了研發中心,目前已經在全球有核心專利1820件,超過50%為發明專利。漢能擁有的薄膜太陽能技術人員超過2000名,包括大批國內外先進半導體和光伏領域的頂級科學家。許多行業頂尖人才在河源的工廠工作,除了看中好的待遇,更重要的是施展技術的舞臺。

翻天覆地的變化

薄膜太陽能的未來在移動能源。不管是個人還是物聯網設備,都需要移動能源的支持。終極形態是,這個世界上所有可以移動的物體的表面,都能吸收太陽光。通過太陽光產生的能源,可以被交易和分享。

“漢瓦”將輕薄、高效、柔性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芯片通過內外雙層夾膠封裝工藝,封裝在高透光度玻璃內層中,保持薄膜太陽能的高轉換率特性,又滿足建築的整體設計需求,這只是漢能在相關行業的一次創新性應用。作為掌握核心技術的組件和芯片供應商,今後還可以以更加多樣的方式與相關產業結合。

可以想到,薄膜太陽能行業會出現全球性的領袖企業,也只有極個別的企業家,會將自己定位為全球的領袖企業家。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推動力,是自上而下對財富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民營企業家,越經受磨鍊,越可能將企業做大做強。

漢能通過實施“併購全球核心技術——消化吸收、整合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創新驅動戰略,擁有了全球最先進的薄膜太陽能技術,也帶動了整個薄膜太陽能產業的升級。也因為此,漢能的戰略基於全球展開,中國只是薄膜太陽能市場的一部分。

從裝機量來講,如果說太陽能必定替代傳統能源,要做的絕不只是100或200GW,而是上千GW。從能源替代而不是逐步發展的角度,這是大概率事件,就像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手機,液晶電視替代CRT電視。一旦技術成熟,替代速度將非常驚人,甚至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就是漢能。其高度在於,這不是一家侷限在產業內競爭,爭奪一時市場高低的公司。而是站在能源革命的角度做戰略,其實就是本文開頭所講,企業家能不能看清楚未來,敢不敢做出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