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嗎?

田慧雨


我就是在八十年代未從農村走出來的人,八十年代農村生活狀態和場景,直到現在我都是記憶猶新,剛分到責任田的時候,大家的心裡還有幾分希望,幾年過後,現實說明,大家的熱情都冷卻了,因為單靠幾畝責任田,除了解決溫飽外,其它的依然沒有什麼改變,比如經濟狀況和精神狀態,照樣極度缺乏落後,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交通閉塞,去一趟鎮裡,都會花上一天的時間,所以後來才會有人發現,要致富先修路。鄉親們一心盼望著過上好日子,鄉村裡也曾大興過食用茵產業,希望靠食用菌產業而過上好日子,然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統籌規劃,沒有經營理念,再加上沒有網絡信息,交通 閉塞,大傢伙一擁而上,結果銷售價格就成了極大的問題,村民們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東西,沒有價格,賣不出去,積壓了大量的產品。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財力和物力,結果得不償失,經此打擊的村民們,情緒一落千丈,由希望到最後失望。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農村人本來依靠的就是大片的山林土地,結果因為食用茵產業的大量生產,村民們祖祖輩輩所依靠的山林資源遭到嚴重的毀壞,山林被大量的砍劃,水土流失嚴重,最後鄉親們連燒火做飯的柴火也成了嚴重的問題。那時候的我為了撿到一擔燒飯用的柴火,都要費上一整天的工夫,廉價的勞動力,勞動的價值無法體現,以至於後來的中國農村出現了大量的民工潮,大量的農民工湧入城市,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也為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城市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大力量,也為未來的歷史文化填補了一大空白。農民工,這三個字也必然會被截入中國歷史的史冊。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城市建設,城市繁榮,農民工功不可沒。我還記得那個時候中國的文學刊物,正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起來,我又從小喜歡文學,為了得到一本文學書籍,我是歷盡千辛萬苦才能找到,也是在那時候我才剛剛開始接觸到路遙的作品,當我從一本中篇小說選刊上,看到《人生》的那一刻,我開始沉思了很久,好多天都被困在書中,走不出來,書中高加林的形象老是在我的眼前晃動,之後我就為了我的文學夢想,從大山裡面走了出來,來到城市。

如今夢未實現,我人在城裡,家也安了,而許多從前的記憶常在我的夢裡縈繞,還有故鄉的思念,熟悉的小路。兒時的夥伴,不知何時才能歸回我的故鄉。


老俞177829369


八十年代的農村,農民的生活還是貧窮落後的。但是因為家家戶戶分到了責任田,人們幹勁十足,把滿腔的熱情和智慧投入到火熱的勞動中。日子慢慢好起來,精打細算的還僥倖存點餘糧。



記得我們村有一對年輕的夫妻。人送外號“熬幹坡”。意思是,基本上整個莊稼地裡別人都回家吃飯了,還剩他們兩口子在地裡不停歇的幹著。為的是早一日天天吃上白麵饃。

還有一家。天昏昏的,就起床了。做好飯以後,嫌太熱,就盛入瓦罐,拎到地裡。幹一陣活,飯冷涼了,才坐下來吃。吃完接著幹。為的是早一日住上磚瓦房。

想想那時候的農民真的太偉大了。那麼困難,硬是憑著雙手,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不停的幹呀幹呀。終於熬過來了。



交公糧。

每家的糧食打下來,曬乾揚淨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拉到糧管所裡交公糧。人口多的要交好幾大車。在鎮上排隊幾天交不上是常事。我記得最清晰的是有一年人們因為交公糧之前下大雨,好些人家的糧食都被雨淋了。結果,麥粒有萌動現象。因為達不到標準,糧管所拒收。幹部又催得急。好些農民,只得重新晾曬。一簸箕一簸箕的撿出來好的麥子,交給國家。剩下的才留下來。有的狠狠心把歷年牙縫裡摳出來的好糧食交上去,自己一家人只能吃壞糧食磨的麵粉!

窖藏紅薯。

每到秋天的季節,紅薯下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院子裡高崗的地方,挖一個長方體的又深又窄的土坑。堆放紅薯。這樣可以儲存的時間長一些。作為麵粉不足時的口糧。或者搭配著吃。畢竟,那個時候的糧食還不是十分寬裕。



這個勞動量也比較大。每一塊紅薯都要仔細檢查。上面的土也要弄掉。然後才會一個一個的裝滿籃子裡,用繩子拽著往窖裡放。一般是大人蹲在紅薯窖裡,家裡的孩子們往竹籃裡放新鮮無疤的好紅薯,一排一排放滿碼齊以後,工作就差不多了。天氣暖和的時候,要敞口一階段。免得窖內溫度過高,紅薯壞掉。只有在冬天來臨的時候,才會逐步封窖。要知道,這可是整整一個冬天的雜糧儲備,千萬不能馬虎。

說過吃的, 再說穿的吧。那時候農村人的衣服基本上是手工自己縫的。記得有一年我八九歲的樣子吧。我的表姑上北京去探親,母親拿出來不知積攢了多長時間的二十塊錢,讓表姑捎些東西。



表姑回來的時候,給我捎回來一件粉紅色的條絨衣服。還是前面後面都能穿的小罩衣。前面兩個小口袋,後面一個蘋果樣式的小兜。衣服胸部繡著鮮豔美麗的小花朵。別提多漂亮了。可以說我長那麼大,第一次穿買的衣服。還有一個草綠色的毛線帽子,帶兩個細長的小帶子,也是農村的孩子從來沒見過的。好像一直放到過年的時候,才捨得換上。後來,這件衣服和帽子,我穿小以後,兩個妹妹接著穿。因為質量和樣式太好了,母親捨不得丟掉。破爛地方縫一下又送給更困難的二姥姥家。她的幾個女兒也是一個接一個的穿了好幾年。

住的地方不用說了,土坯房佔大多數,上面覆蓋著茅草。一到夏天的雨季,人們住到裡面都是擔驚受怕的。半夜裡炸雷響起,都害怕房子會不會塌掉。



雖說生活清苦,對小孩子來說,歡樂的時光也不少。春天挎著小籃挖薺菜,夏天小河裡捉泥鰍。在秋天的場地裡捉迷藏。在冰凍的河面上滑滑車。在一望無際的田野裡打鬧,在炊煙裊裊的黃昏做著馬車回家,在漫長的暑假裡窩棚看瓜……



也許,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歡樂圈成了一個幸福的項鍊,從昨天串到今日!不能忘卻的歲月啊,在心裡翻滾著年華的喜怒哀樂……



八十年代的農村,也許不是孩子們的天堂,但它一定是一片蘊含著無限深情厚誼的淨土!

我是今夕月映。堅守一種信念,堅持一份純真。歡迎討論農業,農村,農民的話題。


今夕月映


謝邀!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您還記得嗎?

我是70後農村人,小時候最難忘的是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了。

打彈珠,幾個小夥伴一起打彈珠,既刺激,又開心。

打紙板,打翻了就拿走,有輸有贏,紙板用舊書本摺疊起來的。


小溪邊抓魚抓蟹,有時候還能撿到鴨蛋。

夏天池塘裡泡水多涼快,都是瞞著家人大中午去的。


小溪邊放牛,有一次不小心牛不見了,嚇死寶寶了,還好小溪對面的好心人撿到送回來了。

搳草餵豬喂兔,陪母親一起去很遠的地方搳草,然後用手推車拉回家。

到山上挖樹樁,以前沒有煤氣灶,都是到山上去砍柴來燒飯,我們村後面就是山,幾個小夥伴有時間都會一起去山上挖樹樁。能為家裡做點事,會得到鄰居們誇獎,小夥伴們很開心。


天台草根


你還記得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嗎?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勾起了對三十多年前往事的回憶……記得當時是上初中的年紀,當時正是三中全會之後,對外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一切既新鮮,又富有挑戰性,下面挑幾個點,大致勾了一下當時農村的樣貌。


一、農業土地改革。1980年分田到戶。大家知道,在分地之前是村集體經營土地,當時的村委會叫“大隊”,下邊有若干個生產隊,由生產隊組織生產經營。記得分地時,先是抓鬮分地,然後抓鬮分牛分馬,因為當時大隊只有一臺75馬力東方紅拖拉機是不能分的,你家一頭牛、他家一匹馬的,感覺和“土改”差不多。

二、文化發生變化。

聽著錄音機跳搖擺舞。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新進來很多文化上的東西,記得當時村裡有幾個時髦青年,燙了頭髮,穿著喇叭褲,淋著雙卡錄音機,在草地上大跳搖擺舞,那情景,“哎呦我勒個去!”老酷了,讓我們這些小孩兒羨慕不已,估計現在跳廣場舞的這些人就是當時那波人變老了。還有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中,遲志強的《囚歌》大行其道,什麼西北風《信天游》、《黃土高坡》也是紅遍大江南北。

三、記得那是真的很窮很窮。

記得在1986年考上高中,上學的前一天還沒有學費、住宿費,大約是40元,急壞了父親,帶著哥哥給別人家割了一天的小麥為我賺了一學期的費用。我去的中學在一個小鎮子上,可以說住一個月下來,吃不到一頓菜,吃的全是家裡帶的鹹菜,吃不飽,早上肚子咕咕叫,在教室裡根本靜不下心來學習。學也沒上好,弄的只能在這裡答悟空問題了,嘻嘻……


三農廣訊


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可以說是苦的。我1968年生人,八十年代那時候我出村上住宿的初中和高中。每月回家一次,回家後父母就做頓好吃的。山藥面的餄餎,花椒油撈麵,純天然,無汙染,甚是好吃。現在想起來也想再吃上一碗。

八十年代,我在學校的時間比較長。農村學校的生活也是不錯的。早餐是玉米麵的窩窩頭,玉米麵粥;中午是饅頭,肉片菜湯,菜湯不錯,除了肉片外,有時會添加一些無汙染的小蟲蟲。學校為了改善學生的生活,也經常做羅卜餡的包子,也挺好吃的。晚上也是窩窩頭和小米稀飯。

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回想起來,挺懷念的!一片藍天白雲,喝著淺井的水,無汙染。吃著綠色無汙染非轉基因的糧食,牛羊豬肉也不是添加劑餵養的。

上是我經歷的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的一部分,歡迎大家評論!謝謝!


難得糊塗25432


你還記得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嗎?

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的樣子,在我的腦海裡還歷歷在目,我就零零碎碎說一些的片段吧。


要說吃,90年年代前,每天都是吃玉米麵和小麥面摻和在一起的饅頭。有時候為節約糧食也會晚上蒸很多紅薯,花生,毛豆等粗糧。現在看起來,那時候的生活真的很奢侈,居然有那麼多粗糧吃。

要收手小麥,收割小麥前,村裡人都會去趕廟會買收割莊稼所用的農具。割小麥都是用鐮刀,每到農曆4月底5月初基本上,家家都是磨鐮聲。小麥割倒後,都是用牛套著架子車拉小麥。小麥放到打麥場,牛拉這石磙一圈一圈地碾麥子,然後就是起場,揚場。一般收個小麥都要半個月才能幹完,反觀現在機械化,一兩天麥季就過去了。

農忙大家都很忙,農閒的時候大家都是在村頭的柳樹下侃大山,下六,或者打撲克牌。那時候村裡還沒有人賭錢,因為普遍都沒錢。偶爾會有一兩個人跑到城市裡去打工,一旦回來絕對會成為村裡的焦點。

那時候生活的節奏都很慢,做個事情都要慢悠悠地,沒有電話,沒有手機,去報信要麼是步行,要麼是騎個自行車。聯繫遠方的親人,一般都是寫信。奢侈點的拍個電報,更奢侈點的就是打電話,只是那時一個鎮上才一個電話。


我就暫時說這麼多80年代農村生活的樣子,你有要說的嗎?歡迎留言和南八一起討論。


民工札記


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你還記得嗎?

(蟹苗池,安徽宣城,水陽鎮)

首先介紹一下自己:正宗的‘’60後‘’,我見過農村1978年後的分田到戶“責任制”;見過一家一戶從“飢半飽”的愁眉苦臉,到一日三餐大米飯的燦爛笑容!七十年代未剛上初中,八三年來到陌生的城市;一直銘記於心!(安徽、宣城……農村狀況)簡介:

一:1979年初,兩個生產小組合並一個生產大隊;大家大合攏,雖產量有所提高;可還是窮!一公糧不能少繳。二是農民為國家建設出“義務工”你不得不自帶“乾糧”上工,包括:修道路、修機場、築河堤……都是“工分制”。

二:1980年後,又恢復生產隊建制,改為“兩個組”;這說實話勞動積極性提高了,雙方生產小組有老百姓選“領頭人”;務工、管理、品種搭配等等……那一年產量翻了一番,除去“公糧”任務;家家都有餘糧,年終一戶也能分到二、三百元積累金。(別小看這二、三百元錢,這才是幸福的開始)

三:一九八一年底,我地分田到戶;積極性更大了。因為以家庭為單位,老小齊上陣;大大提高了勞動積極性……
(富起來的農村


一般住家小院)

那一兩年有三多:

a:做新房的多了

b:娶媳婦的多了

c:信用社有存款的多了

同樣那幾年有三少

a:埋怨的人少了

b:綴學的孩子少了

c:鄉、村幹部發號施令的少了

一直到1983年底,我離開了農村;來到這“陌生”的縣城,開始城我的新的征途!那年我17歲

最真實的八十年代農村有幾大特點:

一是天是藍色的,

二是水是清澈的;

三是人是老實勤勞的,

四是鄉、村幹部為民清廉的;

五是子女要上本鄉學校學習的,

六是貧富大家互助的;

七是日子越過越好日新月異的,

八是社會治安還有點亂的(主要是街上的小流氓欺負老百姓);

九是家家戶戶年終有積累,過年孩子有新衣裳穿,

是家多餘勞力向江、浙、滬去打工。
(村村通水泥路和電力配電房)

經過一段時間,農民也知道要投入,開始投資購買“鐵牛”淘汰農耕文化,走向初始機械化!以上是我對八十年代初的家鄉的初步記憶,這都是真實的;人到中年後,這段情懷永遠抹不去!謝謝閱讀,不喜勿噴;請尊重過去的真實的往事!

以上配圖都是春節“華為手機自拍”,都是真實的。
六O後“下崗”以後的我:“樹下酒仙”向讀者:問好!祝友誼長存!


樹下酒仙


82年出生的我,今年正好是本命年,我來說說我小時候的生活吧!

我出生在農村的一個矮趴趴的小房子裡,從記事起,家裡除了一組大紅櫃子,好像也沒什麼了。家用電器比趙本山小品裡說的就一件家用電器“手電筒”多了一件 ——鼓風機。



直到我上小學一年級了,我爸爸才從一個親戚家裡買回來一臺12英寸的舊電視,開關按鈕還是壞了的,每次開電視都得用鉗子,哈哈,就這樣都把我高興壞了,抱著這臺破電視就像撿了個寶貝似的。我還記得那時電視正播放《雪山飛狐》,還是中午播放的,看的我都不想上學了。後來就喜歡上了看動畫片,那時候放學最期待就是六點半的《動畫城》了,有《變形金剛》、《哆啦A夢》、《恐龍特級克塞號》。



那個年代經常停電,沒了動畫片,就出去玩,幾乎半個村子裡的小孩都聚在一起,玩玩“打老爺”、“扇片子”、“騎驢”、“彈玻璃球”、“闖柺子”,好玩吧!冬天,自己做個冰車,和一群小夥伴跑到凍冰的河裡,玩的那個嗨。



我那時候家裡已經能吃飽穿暖了,雖然吃的不好,穿的也不俊,但已經挺知足了。大花棉襖見過嗎?大棉手悶子知道是啥不?旮旯哈又是啥呢?哈哈,不知道吧!這是我童年的回憶!


與狼共舞3798


八十年代的農村,正好是我上學的時候。我們的農村是冀北的一個村,屬平原區,主要農作物是冬小麥和玉米。也能種棉花,大豆,花生,穀子,西瓜,甜瓜,白菜,蘿蔔等,除了南方的一些作物外,基本上都能種。



小時侯的農村,村莊周圍都是樹林,密密碼碼,夏天在樹林裡掏鳥窩,捉知了,在樹冠裡跳著玩,從這棵樹頭上一悠便能跳到另一棵樹頭上。或在槐樹上拽著槐花吃,或在榆樹上捋著榆錢吃。秋天,在樹林挖個坑兒,烤紅薯,烤玉米,或撿到樹葉柄,兩個人交叉拽著玩兒,看誰的葉柄先斷,看誰找的葉柄最禁得住拽。



村莊周圍還有好多村民自己燒磚留下的坑,一到夏天,坑裡有了水,小夥伴兒們泥鰍一樣,光著身子“吱溜”一下鑽水裡了,水裡玩盡興了,便在坑邊比賽摔泥窩,看誰摔的響,看誰摔的窟窿大,等回到家,家家響起大人呵斥聲,看都成泥貓了,誰又讓你們玩水啦!坑裡沒水,就打土仗,用木棍當槍,土坷垃當手榴彈,一個個扔得是灰頭土臉。



到了晚上,夥伴們偷偷跑出來,在街上玉米杆堆裡捉迷藏,家家戶戶都是矮土牆,或沒院牆都翻來翻去,躲來藏去,常驚得狗羊叫,驢踢牆。或玩冰糕化了的遊戲,也有拿著紙炮槍開得“啪啪”響,都是大人上街喊睡覺時才依依不捨散去。



八十年代農村,上晚自習,一人端一個煤油燈,自己用墨水瓶制的,連蠟燭都沒有,大家在一個長木板上寫字,連桌凳都沒有。白天課間,玩紙飛機,麵包,琉璃球,老鷹捉小雞,扔瓦片兒,查石子兒,跳皮筋兒等等。



那時侯,家家戶戶住的土坯房,土坑,吃的饃,面都是自己磨的蒸的,菜自己種的,地裡不上化肥,都上的是秸稈漚制的肥。家院裡養豬,雞,羊,驢。經常沒電,白天干活兒,晚飯後坐街上聊天,小孩子到條件好的家裡看電視,黑白的那種,一擠一院子。



那時候很窮,可水很清,面很香,饃很好吃,瓜很甜,人很真實,也很快樂。


一路風景美


那時改革開放不久,責任田落戶不久,農民的生活很差。人們出門打工的人不多,貧富也沒多大差距。那時誰家在外發財啦,家裡有一萬元,就是萬元戶都要在電視和廣播上做宣傳,都成名人了。

想起那個時候真苦,種地都是人工除草,那時還沒除草劑。耕地都是牛耕地,費時又費力。每天的生活都已粗糧為主,紅薯稀飯,饅頭,很少吃上肉。一年到頭才能買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天天盼過年。那時的農村電器化很少,一個村裡只有兩家有電視,還是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記得村裡都擠有電視家內看電視,時間長了人家說非電量,還派人下去收電費。方圓幾里地只要放電影,村裡都會結成夥成大群,去看電影,那裡有就到哪裡去。

我是八六年出去打工,是我們那裡第一批出去打工的人,那是在上海打工還是靠關係去的上海,那時一個月才近兩百元的工資。想家的時候都是寫信,那時還沒電話。那時真是窮,我還記得我哥娶媳婦,嫂子孃家要兩千多塊錢,我家都拿不起,四處借錢。那時收回的糧食還要成大車拉去交公糧,弄得我家每年都不夠吃,吃頓麵條裡邊煮很多紅薯,天天都是南瓜菜,蘿蔔絲。家裡有點好吃的,父母都是留著給我嫂子吃,因為她是懷著小孩,全家人都讓著她。

再看看現在的農村日子,超市就在門前,要啥有啥,農村人也趕上城市生活,家家都有樓房小車。農村道路村村通,致富門路千萬條,家家戶戶奔小康,這都是國家政策好,農民才有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