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家银行接罚单!贷款业务成重灾区,这家银行被罚原因格外奇葩

8家银行接罚单!贷款业务成重灾区,这家银行被罚原因格外奇葩

6月20日正好是年初原银监会启动的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检查的截止日。随着各地银监局进场检查的先后结束,对银行开出的行政罚单也陆续公布。

不同于去年“三三四十”检查聚焦在表外业务、通道业务,今年新一轮的监管检查后,受罚的“重灾区”落在了表内的贷款业务上,绝大多数罚单的处罚案由都与贷款业务不审慎有关。

更令人感到奇葩的是,有一张罚单的处罚理由竟是贷款形态反映不真实,人为将正常、关注类贷款调为次级类贷款进行不良资产转让。

这与此前不少银行巴不得掩盖不良资产,将不良资产“包装”成正常类或关注类贷款不同,这种逆向操作的事情发生也是让人大跌眼镜。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监管部门检查得有多么细致。

梳理6月以来的地方银监局罚单,可以看出,截至6月20日,因贷款业务违反审慎规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贷款审批不尽职,出现如发放流动性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违规向泛地产项目融资等;

2、贷款资金管理不审慎,未严格进行贷款资金支付管理与控制,使得出现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违规购买本行理财产品等贷款资金被挪用的问题。

“奇葩”的处罚案由

6月15日,山西银监局发布的对浦发银行太原分行的罚单显示,该行因“贷款形态反映不真实,人为将正常、关注类贷款调整为次级类贷款进行不良资产转让”而被罚款30万元,同时该行资产保全部总经理阎炳予以警告处分。

这个被罚的原因还是令人感到惊讶的。在当前银行严格的不良考核下,会有银行从业人员会人为地将实质性的不良贷款,通过各种方式“掩盖”成正常类或关注类贷款,这算是此前行业的通行做法。正是因为此前银行有五花八门的不良腾挪术,中国银行业真实的不良贷款率也被外界普遍认为被低估。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之一的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今年发布的《中国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超七成的银行受访者认为2018年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与实际信贷风险相比被低估,有四成的受访者认为其所在地区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真实不良贷款率可能达到3%~5%。

相比之下,这家被罚银行却逆而行之,背后的原因不禁令人好奇。尽管目前尚不得知被罚银行具体为何要这样操作,但受访的不良资产行业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如果行业出现这种做法,最有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一是由于银行转让的不良资产包中,真正的不良资产资质太差,为了让不良资产包能顺利转让,所以在资产包里加几个资质好一些的正常类或关注类贷款。

“即便是不良资产,也有好有差之分,AMC在竞标银行资产包之前,都会对资产包进行尽调,太差的资产银行也卖不出去。”北京一四大AMC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

二是银行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将好资产包装成不良资产低价对外转让,从而从中谋取利益。

贷款业务成处罚重灾区

截至6月20日,各地银监局(不含地方银监分局)共开出22张罚单,包括新疆银监局、广东银监局、河南银监局和山西银监局。各地银监局都是对两家银行开出罚单,单张罚单的受罚金额从30万元到100万元不等。

8家银行接罚单!贷款业务成重灾区,这家银行被罚原因格外奇葩

在被罚案由方面,贷款业务不审慎是重灾区。如贷款审批不尽职,出现如发放流动性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违规向泛地产项目融资等;贷款资金管理不审慎,未严格进行贷款资金支付管理与控制,使得出现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违规购买本行理财产品等贷款资金被挪用的问题。

今年银监部门开展的进一步深化市场乱象检查是针对银行的各类业务,但表内的贷款业务成为受罚重点,一方面是因为银行的贷款业务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另一方面,去年的“三三四十”检查重点针对表外业务、通道业务等,银行整改的效果较好,所以今年监管检查的重点也会向表内业务倾斜。

此外,除了贷款业务被罚外,这22张罚单中,还有因票据贴现资金回流出票人、服务收费质价不符、保函业务办理不审慎等违规操作被罚。

其中,广东南粤银行广州分行因内部账户开立及销户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内部高管违规签署虚假合同等被罚高达100万的罚金,且该名高管被罚20万元并禁业终身。

上半年检查结束,后面还有更多罚单

随着各地陆续结束上半年深化市场乱象检查,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会针对检查结果,对于违法监管法规的机构陆续开出罚单。

不少受访银行人士表示,由于此轮现场检查颇为严格,被查的业务领域也非常广泛,被抽中检查的机构多多少少都会检查出问题,所以可以预料到,大部分被查机构会吃罚单。

“一方面,对被罚的机构来说,监管的罚单会罚‘疼’但不至于罚‘倒’;另一方面,地方分支机构应该不会吃太大的罚单,因为绝大多数乱象的根源在于总行,大罚单也多是直接针对总行层面。”一地方银监部门官员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