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桥梁

架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桥梁

近日把几期《参考消息》联系起来看。消息一:《参考消息》2016年8月19日《观察中国》版面美媒报道,“中国千方百计保住宝贵耕地”,文章说中国的粮食安全依赖像刘成宝这样的农民(留守人员、靠种玉米和土豆勉强为生),而且越来越不可持续。中国拥有13亿人口,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却只有世界7%的耕地。中国很多地方受到中到重度耕地退化影响,而过度使用化肥、密集放牧都令该问题加重。

文章还说,面对这个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中国大力采取措施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在海外开展了重要的并购行动。在国内,则采取一系列刺激和补贴措施,让像刘成宝这样的农民受益。对于那些在生态上种植费力、无利可图且产量过剩的作物,政府将减少支持,但对那些需求量大,在本地可持续种植的作物则将加强鼓励措施。

参考消息二:2018年5月2日报道美媒称,2016年,中国政府允许村庄向大型农业综合企业转让土地,这使得合并的前景首次变得更加现实。更关键的是,政府还把注意力集中于推动面积较小的农场实现现代化,实施某些环保标准,并帮助引导农民从事乳制品、肉类和其他高附加值农业。

报道认为,中国领导人需要支持一大批依赖极小规模耕作的人口,同时还要平衡国家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有人估计,到2050年,全球粮食需求可能增加90%,这主要是受中国在亚洲的邻国推动。如果不作出一些重大改变,中国最终可能会更加依赖进口。

正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指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提升。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提供资源保障。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促进形成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立永久性农田,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实行退耕还林、还湖、还坡,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耕地休耕轮作试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都是顶层设计,都是立足确保粮食安全建立的长效机制。当前及今后用地管理无外乎规范占补平衡、控制规范城镇化及其用地规模、严格工商资本或社会游资打着农业综合开发旗号囤地占地,同时严控土地面源污染。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是说搞强制性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是说工商资本屯田囤地,搞非农产业。

中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院士这样说。

在这场有着国际作物科学领域的“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作物科学大会上,来自7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作物科技工作者一起分享了作物科技研究的最新进展。国内外专家认为,中国农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持续提高,特别是作为粮食生产、加工及消费大国,中国历来高度重视作物科学研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在抗虫棉研发、杂交水稻培育等作物育种、栽培、生物技术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5年5月17日,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举办的“2015第四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公开表示,中国现在对土地流转的管制和管理,跟欧盟一些国家相比还要弱。

韩俊强调,对农地的流转实行一定管制,大规模的农场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很难看到上万亩农场的同时,在中国大陆的一些地方,5000亩、10000亩的流转规模并不鲜见。这就要求防止和纠正土地流转的非农化和非粮化。

他说,对农地的流转实行一定管制,即使在土地私有制的国家,这也是一个通行的做法。比如匈牙利,加入欧盟以后,花十年时间研究整个欧盟的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然后制定本国的农地流转法。

这些管制包括:外国人要流转农地至今都不合法;流转有规模的限制,搞粮食、畜牧业规模都有限制;为防止投机,流转以后不能再转租等。现在这些政策性文件的规定,将来有一些会在修订后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当中得到反映。

国家2016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建设。严禁在流转农地上建设或变相建设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别墅、私人会所等。

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栽树及其他毁坏种植条件的行为。严禁破坏、污染、圈占闲置耕地和损毁农田基础设施。坚决查处通过“以租代征”违法违规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坚决禁止擅自将耕地“非农化”。利用规划和标准引导设施农业发展,强化设施农用地的用途监管。采取措施保证流转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可以通过停发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办法遏制撂荒耕地的行为。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不符合产业规划的经营行为不再享受相关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合理引导粮田流转价格,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工商资本或游资进入农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风险往往不被人重视或者说漠视,一是随意改变土地用途,打着农业产业化或粮食生产,设施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的幌子,搞非农非粮产业,或者搞房地产开发,二是有的蓄意囤地,想发农业财。三是土地流转规模过大,投资随意,市场不看好,风险难避,给农民带来租金等损失。四是热钱涌流,有的还抱有幻想,搞所谓的田园生活,拿地搞小产权房,或借农村旧村改造,投资囤房囤地。

“资本入农”有具体规范细则,亟需加强监管,有序筛选引入社会资本或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确保土地用途不变,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当前媒体热议农村土地非农化非粮化。资本的逐利性、种粮比较效益低,决定了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很低。非粮非农化往往打着土地流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幌子,搞花样翻新的产业园或科技园区,或综合开发,实则控制农地,搞房地产开发或其他非农项目,发土地财。

有些农地的占补平衡实质上是什么,占优补劣,占多补少,巧立名目,复垦是假,要钱是真,往往打土地开发或买卖的主意。《参考消息》早在2011年4月21日载,美国媒体报道,耕地遭侵占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文章称从1996年国家第一次土地详查时到2008年,中国的耕地共减少833万公顷。现在耕地已经减至1.2亿公顷(18亿亩)这一政府设定的“红线”。

最值得警惕警醒的是耕地良田遭受侵占,大片粮田所谓的“黄土变成金”。一方面耕地的减少,另一方面粮食连续增产,似乎不对称、不匹配,固然有科技的投入、单产的增加,但是增长有限度,这不由使人对粮食产量产生担忧。

当前不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都不高,调出粮食的省区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事实上以“招商引资或项目建设”为重中之重,忽视农业和粮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赖中央,销区依赖产区,居民依赖市场”的情绪在滋长。甚至质疑粮食库存太多是“万恶之源”,仿佛三农问题就是粮食高库存问题,把粮食托市收购贬低得一文不值,以偏概全的思想严重,奉行国际粮价低、有钱多买国外粮食的理念,不少地方是“口号农业”、“咋呼农业”、“无视农业”,无序非法占用耕地的现象并未停止过。

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和粮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历史经验证明,粮食如果掉下去,几年甚至十几年都翻不过来。所以,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体制机制着手,下真功夫把粮食生产和流通抓好,做到粮食安全万无一失,必须严控耕地农田面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粮食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粮食补贴,让种粮不吃亏,让吃粮多拿钱。

为确保粮食安全,要未雨绸缪,破解耕地和水资源枯竭的桎梏,建设粮食主体功能区,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搞数字游戏,“数字”粮食,不虚夸,实事求是,决不能为获取粮食直补而层层虚报粮食种植面积,核实核准粮食产量数字,为粮食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粮食产量基础数字。

实行粮食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粮食生产大县的补贴奖励力度,实行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行粮食调入区对调出区的补偿办法,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出钱,解决能种粮的问题。

改变粮食直补方式,探索实行按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补贴的办法,也可以按售粮进行补贴,也可采取市场化收购+生产补贴的办法,逐步探索实行粮价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改革,发挥市场在粮食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玉米、大豆粮食目标价格和价补分离,解决谁种粮、会种粮、能种粮的问题。

必须依法设立工商资本进军农业的门槛,防止投机农业,或打着农业的幌子,搞非农非粮产业,或是房地产开发,必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保农地占补平衡,落实国土空间主体功能战略,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实行生态和粮食主体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谁受益谁补贴,谁受益谁拿钱,谁吃粮谁拿钱,唤醒粮食调入区重农抓粮保安全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确保生态安全。要把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列入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内容,层层考核,一考到底,问责追责,严惩不贷。同时把此内容列入耕地保护法或粮食法,依法追究违法行为。

(孙晓明)

作者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理事

通联地址:山东省泰安市粮食局直属分局(泰安市东岳大街221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