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石虎保护研习 达人齐聚漫谈石虎经

台湾环境资讯协会记者 言月青报导

为了让民众更了解石虎这个稀有而神秘的浅山动物,台中市农业局及科学博物馆,于5月29日委托台湾石虎保育协会及野声环境生态公司举办石虎保育研习活动。课程从石虎族群现况、保护议题概况,到保护案例的分享,并邀请生态纪录片导演献上热腾腾的石虎影像纪录。

台湾|石虎保护研习 达人齐聚漫谈石虎经

5月29日石虎保育研习活动。摄影:言月青。

课程首先由石虎保育协会陈美汀博士,就石虎栖地分布现况进行分享,她指出石虎是典型的边缘物种(edge species),需要树林、农田、草丛间杂的浅山丘陵环境、加上食性广,其实可以在人类低度活动的环境生存。

也因为石虎的栖地需求特性与人类活动范围高度重叠、且多位于私有地上,使得石虎栖地在近年来受到严重威胁,思考浅山地带的石虎保护议题,不得不考虑生活其中的人们,陈美汀指出:「最能保护石虎的是农民。」

自称「闻屎工作者」的生态学家、野生生态顾问公司负责人姜博仁,则透过历史文献告诉听众,过去石虎遍布全台,从日据时代的高砂族调查书可知,半年内被猎捕的山猫(石虎)超过1000只。而今,由于栖地的开发压力,石虎的已知分布范围日渐缩小,只剩苗栗、台中、南投浅山区。

石虎除了面对栖地破坏及猫犬传染病毒的压力外,每年大约有20-60只石虎,因为威胁到农民蓄养的鸡群,而遭到人为猎捕,对于目前仅存400-500只、岌岌可危的族群数量,是很大的威胁,保护团队近来积极思考如何在不破坏石虎生态的前提下,保障养鸡户的利益、减少人「虎」对立的保育困境,因此发展出与鸡农合作防治及监测的策略。

野声公司与林务局生态绿网计画合作,补贴养鸡户损失的同时,透过笼舍补强、声光驱赶等方式、并借影像纪录监测防治效果,同时更了解石虎的捕食行为,期许当鸡农的利益受到保障同时,减少石虎面对的猎捕压力。

友善农耕也是石虎能否在浅山地上安居的助力。新竹林管处从2014年起,在通霄枫树辅导「石虎米」,并透过农耕体验活动让消费者与产地直接连结、特生中心在南投等地推动的友善石虎农作标章,都是保育工作者尝试将影响石虎命运的利害关系人串连起来的各种努力。

拍摄《蜂台湾》、《和禾岁记》等作品的生态纪录片导演李伟杰,也受邀与听众分享过去三年多来记录到的珍贵石虎影像,目前影片已到后制阶段。导演日以继夜,从上万个片段中,筛选、剪辑石虎的身影,期待透过影像,让更多人了解如此活动范围靠近人类、却又如此神秘的浅山精灵。

近年石虎保护议题屡屡跃上媒体版面,石虎栖地所在的县市,对于是否推出保育自治条例,也有不同角度的讨论。如同姜博仁指出:「石虎可以适应轻度的人类活动,所以有可能找到共存之道。」期待透过各方合作、落实浅山生态保育,能让台湾最后野生猫科动物的身影,继续穿梭于野地与农田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