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把首都機場「帶到」西藏了……

曾幾何時,西藏這片壯美的土地被譽為“空中禁區”。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一代代民航人憑著一股闖勁和韌勁,築就起一條條空中絲路。

2001年以來,民航系統在中組部的統一安排下,先後派出援藏幹部98人次,在傳幫帶中助力西藏民航業可持續發展。一大批樂於奉獻的民航人,前赴後繼前往西藏、紮根邊疆。

近日,中國交通報記者來到了拉薩貢嘎機場和昌都邦達機場,走近高高原機場一線援藏幹部的工作和生活,傾聽他們在“雲上”普通卻不平凡的經歷。

鄒剛:把首都機場“帶到”西藏

他们,把首都机场“带到”西藏了……

窗外的機翼掠過奔騰的雅魯藏布江,機身緩緩地降落至西藏拉薩貢嘎機場。這裡,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高高原機場,也是進出拉薩唯一的空中門戶。純淨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人文氣息,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來到這片淨土。

“一直對西藏有種心動的感覺。”眼前的鄒剛精神幹練,說起話來條理清晰。2016年,他作為首都機場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毅然決然地報名參加了為期3年的援藏事業,投身到民航西藏自治區管理局運行指揮中心的工作中。“從接到通知到確定進藏,也就不到一週的時間。”鄒剛說。

“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工作上,鄒剛展示出西北漢子的乾脆麻利和質樸踏實。2016年至2017年,在負責區局智能生產運行管理系統前期研究工作的過程中,為了使系統功能更加貼近實際需求,他組織專家團隊走訪了區局所有運行保障部門,累計13家部門、29個科室、81個崗位,組織召開了系統推進相關的各類會議,撰寫了包括項目推進計劃方案等十幾類文檔數百篇。

“之前貢嘎機場運行規章制度雖多,但體系方面還有提升空間。”為了將首都機場的工作經驗和思路帶到西藏,鄒剛開始積極投入到編制《拉薩機場生產運行管理手冊》的過程中。“在編制手冊核心部分時,不小心感染了風寒,經過治療,感冒好了,但咳嗽不止,持續了大約5個星期。在完成手冊核心內容編制後回北京才治好。”鄒剛輕描淡寫地訴說著。

每天的工作單一繁瑣,卻未磨滅鄒剛的一腔熱血。他先後整理核對近10年共486份文件,彙總出128條待完善的地方。最終,他將首都機場生產運行管理方面一些經驗和理念與區局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機結合,完成了341頁、共10萬餘字的手冊。

作為中組部第八批援藏幹部人才自我管理小組第11組的副組長和民航幹部領隊,鄒剛喜歡稱同期來的這批同事為“兄弟”。“為了互相有個照應,我們彼此拿著對方的宿舍鑰匙,每天還要求大家在群裡報個平安。”有時候誰回覆不及時,鄒剛會第一時間撥打電話追問一下,這樣心裡才能踏實。

錚錚漢子也有鐵骨柔情。說起自己的小棉襖——女兒,鄒剛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在藏時間長了,跟閨女視頻的時候,她總會問我‘爸爸,你還有多久才能回來呀’,等到快能回家的時候,她會算著我還有幾天回去,要是晚了一天,就會撅著嘴問‘爸爸,你怎麼還沒回來呀’。”援藏初期,鄒剛的大女兒年齡尚幼,妻子又身懷六甲。對家人的虧欠也成為讓他勇往直前的動力。

民航西藏自治區管理局運行指揮中心主任熊在林在鄒剛身上看到一種力量:“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他將自己在首都機場所學所會都帶到咱們援藏工作中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老西藏精神’。”

蘇新康:90後小夥兒專注登機橋創新

他们,把首都机场“带到”西藏了……

“注意腳下,請勿停留。”在貢嘎機場的4座登機橋上,旅客登機時都能聽到這樣的語音,提醒注意安全,這在全國尚屬首創。要問這套自主創新的登機橋安全語音提示系統的“創造者”是誰?就不得不提來自首都機場集團博維航空設施管理有限公司的90後援藏幹部蘇新康。

初見蘇新康,就被他黝黑的娃娃臉和靦腆的笑容吸引。作為中組部第八批援藏幹部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他話語雖然不多,但卻用行動一點點實現著自己的承諾。

登機橋是機場連接候機廳與飛機之間的快速通道,是機場重要的地面保障設施,能有效提升機場服務效率,縮短旅客登機時間。因此,登機橋的安全對整個機場的運行至關重要。

“高原缺氧的環境,員工的聽力、視力、記憶力、判斷力等各方面都會有所下降,‘錯忘漏’的情況時有發生。我就想,能不能有一種方法,讓機器去幫助人,提高登機橋安全運行保障能力。”聊起設計的初衷,蘇新康這樣說道。

萌生這個想法的時候,蘇新康剛剛來到西藏不足2個月,在從事老本行登機橋維修的同時,還要自學並參與以前從未接觸過的特種車輛維護。時間緊、任務重,這讓他身體和精神承受著雙重壓力。

九月的拉薩,陽光充足,即使全副武裝的人,暴曬在陽光下都會感覺炙烤。“有時要更換和我差不多高的牽引車輪胎,很是費勁。”他口中的“費勁”,即來自高海拔地區的自然環境——缺氧讓力量變小、行動遲緩,一切需要從頭開始摸索。

暴烈的紫外線,讓蘇新康的皮膚由白變紅再變黑。下了班之後,他一刻也不能停歇,立馬要投入登機橋創新的工作中。“這是一個人的戰鬥。”蘇新康回憶,在一盞檯燈下,他將設計圖畫了又改,改了又畫,數量達到了9套。

夜晚的貢嘎機場肅穆空曠,遠方的崇山變得神秘莫測。為了不影響白天登機橋的使用,蘇新康的調試工作往往只能晚上進行。幾十根接線在他手中不知穿過了多少回。有時忙著忙著就忘記了時間,整個機坪只有他和星辰作伴。

2017年年底,登機橋操作安全語音提示系統終於經過測試、調控,正式“上崗”。“在沒有改變原有參數和電路的情況下,這個系統實現了按照登機橋安全操作流程的邏輯順序,對操作人員的動作逐一進行語音、燈光提示,有效減少了不安全行為。”貢嘎機場特種車輛部總經理何勇告訴記者。

何勇說,蘇新康愛琢磨,是個敬業的人。“4個月的研發過程中,他白天正常上班,一點都沒耽誤工作。”何勇回憶,好幾次遇到登機橋突發維修狀況,蘇新康都是衝在最前頭,從早上8點幹到第二天凌晨2點,白天又照常參加特種車的維護工作。

今年5月,蘇新康回家探親了,這距離他上次回河北老家已經過去1年多了。說起回家的原因,也是讓人哭笑不得。“身份證過期了,不得不回家補辦。”蘇新康笑了,採訪的記者也笑了——將自己最好的年華拋灑在這片高原沃土上,是蘇新康用實際行動助力西藏建設發展的最好承諾。

井強:在環境最惡劣機場修跑道

他们,把首都机场“带到”西藏了……

4334米,是一個讓人感到呼吸困難的高度,也是西藏昌都邦達機場的海拔。南北縱橫的玉曲河和蒼鬱的群山,包裹著這座有著“世界第二高海拔機場”“世界上離市區最遠機場”“世界上環境最惡劣機場”等諸多頭銜的高高原機場。

井強,這位來自河北石家莊機場的小夥子,是中組部第八批民航系統援藏團隊中唯一一個在昌都邦達機場工作的人。2016年8月,他離開年邁的父母和新婚的妻子,隻身一人來到這個離家鄉千里之外的熱土。在這裡,他見過最好的風景和最惡劣的氣候,收穫了淳樸善良的藏族同事的友情,也參與見證著邦達機場發展的日新月異和昌都民航事業的騰飛。

“來到邦達機場前,我覺得我的工作主要是保障邦達機場的安全運行。到了這裡我才知道,邦達機場是昌都人民主要的出行通道,因為從昌都到拉薩如果坐車要走2天左右,而且路況還不好。”井強頗為自豪地說。

惡劣的氣候是井強工作遇到的第一隻“攔路虎”。高海拔地區的天氣變幻莫測,一年當中常常只有冬夏兩季,夏季酷暑難耐,冬季白雪皚皚。井強說:“八九月就開始下雪,一直能持續到來年五月。在這修跑道和平原完全不一樣。”

在冬季,機場的氣溫能達到零下30攝氏度,井強和同事們要頂著刺骨的寒風,用冷瀝青進行道面修補。“用鐵錘進行擊實處理,掄20下就氣喘吁吁,兩眼發黑,甚至癱坐在地上。”這常常讓井強感到挫敗,“有種想使勁卻使不出來的感覺。”

2017年10月,邦達機場第二跑道投入使用,井強也將工作重心轉入新跑道的日常維護和檢查方面。“基本上都是靠肉眼一點點看,蹲下來一點點檢查。”說起新跑道的維護,井強露出一種專業的自信。援藏以來,他參與的跑道修補數量多達40餘處,修補面積超過20平方米;每週巡視跑道次數多達50餘次,巡視里程超過500公里。

運行保障部主任次仁登培是個地道的康巴漢子,說起井強絲毫不吝嗇溢美之詞:“他特別認真,特別負責,培訓都是他在搞,帶給我們很多新技術。”次仁登培說井強平時要求很嚴格,2017年2月,機場有個新員工沒有清掃乾淨跑道。井強發現後堅持讓他重新清掃,並給大家認真講解了機場清潔度對於民航安全的重要性。這件事讓“安全無小事”深深植根於員工們的心中。

工作之餘,井強向同事仔細講解了《民用機場運行安全管理規定》中人員資質與培訓、鳥類與野生動物防範管理等內容,並規範了邦達機場跑道巡查標準通話用語、鳥擊防範與淨空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程序,有效規避了日常工作中的風險,提高了飛行區安全保障水平。

“井強帶給邦達機場的理念是非常先進的,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民航‘傳幫帶’精神。”邦達機場黨委書記趙永忠說,從去年年底開始,新跑道投入使用,邦達機場的航班量增長迅速,這都離不開一批批不遠千里來到這裡的援藏人員。“他們像是新鮮血液,為高原注入了強心劑,保障著機場運行的效率和安全,守護著一方空中雲路。”

他们,把首都机场“带到”西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