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場新《鹽鐵論》討論|央行財政部之爭最終要靠改革來解決

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博士日前發表專欄文章,指出積極財政政策不夠積極,財政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和支柱,思考財政問題,一定要站在國家的高度而不能是部門的立場。

在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要真正發揮逆週期宏觀調控職能。總結起來,在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要真正發揮逆週期宏觀調控職能,應當做好以下幾件事情。一是對小微企業、創新企業的減稅政策要落到實處。二是在控制新增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的同時,中央財政的赤字率要高於去年而不是低於去年。三是金融去槓桿面臨資本不足的約束,必須以財政資金充實國有金融機構的資本金,並完善公司治理,才能保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被削弱。治本之策,是加速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改革,這對解決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房地產泡沫問題至關重要。

7月16日,財政官員就“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的觀點進行了回應,發文指出,金融機構在地方債亂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著“共謀”或“從犯”的角色,絕不是隻會產生幻覺和弱勢的“傻白甜”。

真正需要防範的是另一種傾向,就是站在金融機構的立場上,以防範金融風險為藉口要求地方政府兜底,對不該擔保或救助的隱性債務提供保護。這種做法延續了對金融市場的扭曲,不利於打破剛性兌付。尤其是提供保護的潛在手法,同樣能給新增隱性債務打開方便之門,刺激金融機構繼續“創新”,助長地方違規舉債融資。這種現象更為隱蔽,危害更大。

央行方面,雖然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積極推進,央行在全球貨幣政策協調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滯後於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利率、匯率市場化水平與國內外期望還有不小距離。比現實差距更為重要的是理念差距,即決策思路上仍然屬於小國央行的特徵。

總而言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應當緊密配合,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協調製定政策和確定力度。在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階段,財政和央行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法治化和市場化的框架下,各司其職,權責匹配,自己不亂作為,也不要求對方亂作為,這才是對人民根本利益負責任的做法。

有分析指,央行和財政部最近兩篇關於財政政策的文章,都很有專業水準,不同角度理解。

看來央行和財政部確實有矛盾,關於去槓桿的錢誰出的問題。央行主要就是希望財政部自己掏錢解決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不要把鍋甩給金融系統。具體意見包括赤字擴張,支出監督等等。央行出錢就是貨幣寬鬆,財政部出錢就是增加財政開支。

就事論事,就目前經濟狀況,央行不願意放水也不能再放水,財政部不願意出錢也出不了錢。最後還需要領導統籌吧。但這已經反映了部委層面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態度。

正如管清友指出,這種政策辯論很有必要,對於分析形勢提出對策很有意義,最好來一場新《鹽鐵論》的討論。

央行和財政部可以繼續爭論,根據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價值導向這一原則進行充分討論,用改革的思維、改革的辦法去解決具體問題。這才是所有關注中國未來人士的願意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