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上北大!》第22讲 课后复习

《你也可以上北大!》第22讲 课后复习

老蔺文科学法教育助力北京市普通中学育新学校高中部2006、2009、2013和2016年连续四届文科班有6人考入北大,近半数学生考入985、211院校。2016届开设学法课后,更有3人考入北大,马欣然同学列北京市文科第12名。在此分享高考复习的理念和经验,探究考生减负增效的最佳策略。

【提要】课后复习是高考复习不可缺少的学习步骤。课后复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复习和规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增强记忆;加深知识的理解,温故知新;有利于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课后复习

一、课后复习的目的

课后复习的目的,一是培养自主复习的习惯;二是通过重复所学内容,增强记忆;三是加深理解,温故知新;四是通过复习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首先,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就是回家先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就是课后复习。对高中生而言,放学后的世界充满了各种诱惑,真正能坚持课后首先完成作业的学生,才有资格说:“我也可以上北大!”

徐梦如(考入北大)在《高考总结》中写道:“虽然说总会有一些学生不交作业也能学的很好,虽然说我也会觉得有些作业真的就是浪费时间,但是,除了高三最后的阶段,按时写作业交作业还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的。按时完成作业不仅有助于复习当天学过的知识,也有助于给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

其次,遗忘是所有学生在学习时都会遇到的问题,课后复习可以增强记忆,对所学知识更加熟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早已证明了重复学习的必要性。

其三,学生在课后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用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其四,学生通过复习可以使新学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课后复习是“学习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学习流程”包括目标、计划--实施--复习总结)

二、课后复习的方法。

(一)课后及时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在识记时就开始了,据统计20分钟后即已遗忘41.8%,如果时间过长,遗忘较多时才开展复习,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学习新知识后应及时复习,课后把新知识回忆一遍,具有检验和增强记忆效果的双重作用。

如果课后回忆顺利,证明听课效果好,应继续坚持;如果回忆困难,应寻找原因,及时改进听课方法。

复习时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场独立性强的学生),也可以2-3个人(不要超过3人)(场依存性强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回忆。课后复习可以按照教师的板书提纲进行,也可以按教材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通过做习题复习所学知识的细节,循序渐进地进行,这适合序列型的学生。学生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入手,通过联想再学习其他内容,最后构成一个整体,这适合整体型的学生。

在复习过程中要随时整理笔记,整理笔记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整理笔记时,少量内容可以记在教材中,新旧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涉及到知识体系,应另案整理。及时复习可以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二)定期重复巩固。

为克服遗忘,复习过的内容仍须定期不断复习巩固。从时间的安排上,可以当天总结巩固新学知识,完成作业即可;每周进行周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总结;在期中、期末阶段和假期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复习。

从内容上看,每课知识应在课后及时复习,学完一个单元后应进行知识结构(因果关系)的梳理,每个章节也要进行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整体把握知识,总结学习方法。

全面的总结通常在周末或节假日完成。再懒,也要在假期进行复习总结。假期是拉开学生成绩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如果你真的想上北大,高考之前就没有假期了;高考之后,天天都是假期。

(三)科学合理安排。

课后复习一般可以分为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两类。

分散复习时,学生可以把需要识记的材料适当分类,对记忆要求较高的内容如英语单词、理科的公式、知识概念等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复习,这样可以避免长期单调地使用某种思维方式,造成大脑疲劳,降低学习效率。

集中复习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复习部分内容或一两门学科,多在节假日或假期。集中复习有较充裕的时间,对于突破学科重点和难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最为有利。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补课和各学科的专题总结都最好在假期进行。

在超过2小时的长时间复习中,一定要穿插一些娱乐活动和间隔休息,交替进行,可以避免大脑产生抑制,提高学习效率。

不论分散复习还是集中复习,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律和方法。

(四)突破重点难点。

复习时要结合教材、听课笔记或教辅,找出重点、难点,分清主次,不要平均发力,同时复习所有内容,否则会降低复习效果。所有知识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及内在规律,把握好重点,次要的问题就可应刃而解。

至于如何确定各学科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寻求帮助两种方式来解决。一是学生要认真阅读教材,根据纲目及要点提示,即可认清重点。如,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每课都有《本课要旨》,其内容就是本课的重点。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还可以参阅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二是学生在课堂听讲时,要注意老师的讲解,或直接找老师咨询。

在利用习题复习时,要关注难点,分析易错点,找出原因,把同类问题进行梳理。学生在复习总结时,可以利用网络查找复习专题,但一定要结合教材!一定要手写完成!网络上的复习内容是别人总结的,可以参考,但绝不能因此放弃独立思考,必须自主完成复习。老蔺文科强烈反对学生复制网络内容,也不建议在电脑上打字完成复习作业,打字使学生失去了肌肉记忆的机会;如果长时间打字,还会使学生失去练习写字的机会,必须手写时,写字速度慢,错字多,字形不佳,不利于高考的书面笔答。参见《练字》专题。

(五)复习效果

检测。

复习的效果必须进行检测,习题作业就是实施检测的常用方法,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也都是检测复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不论作业还是考试,学生必须独立地限时完成,才能保证检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学生要重视作业和试卷讲评,如果没有讲评,作业和考试就没有意义了,不如不做。学生在完成作业、考试和讲评时,应按照“考试流程”及时总结,查缺补漏。

张黛阳(考入复旦)在《高考总结》中写道:“平时学习复习过程中,也要经常总结一些板块、题型。比如我们做了一摞英语阅读总结,提醒自己阅读题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法、陷阱以及相应的思路方法,这样对自己以往的题目。尤其是将错题系统地分门别类归纳错因,胜过多做新题。实际上我在高三下学期后就没做过英语阅读(除了考试),只是不停地翻出过去的作业一篇篇总结,结果考试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一开始总结时,无从下手,多做几次就好了。我的历史阶段特征完完整整地写过3遍才定稿,之后还要不断补充。其实在因无从下手而思考的那个过程是最有助于人提高学习能力的。”

三、作业的选择

作业是对学生听课效果的检测,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非常必要。高考复习中的历史作业包括阅读作业、专题作业和习题作业。阅读作业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掌握高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如精读教材和课外阅读,其中精读教材是学生复习、理解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步骤,是完成其他作业的前提。专题作业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题类总结,其内容是构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外大事年表》《阶段特征》和各类专题总结等。历史专题作业中突出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两点两律),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质的重要手段。习题作业指针对所学知识的习题练习,是检测听课和复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下表中可以看出,精读教材和专题总结作业的有效性位列前茅。

《你也可以上北大!》第22讲 课后复习

阅读作业,阅读是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精读教材更是高中文科学习和复习的核心,是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学生在阅读时要遵循学科规律,复习学科基本概念,深入思考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构建以教材为核心的学科知识体系,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课后作业,高中各学科的学习均是如此。

专题作业的内容根据学科知识体系来设计,可以是教师布置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选专题完成。各类专题复习内容在网络中可以找到很多,但不同省市的高考要求不同,其内容有很多不同,学生应根据本地(北京市)的高考能力目标和要求,依据教材(人教版或岳麓版)进行专题总结。学生可参考网络中的专题内容,但不要复制,一定要依据教材,以手写的方式,独立完成,才能真正起到独立思考和记忆的目的。

习题作业可以由教师布置,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互联网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获得各学科的习题资源,这为学生自主选择习题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老蔺文科的高中历史作业体系中,取消了所有的指令性习题作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习题。参见《不留作业也会考》《不留作业也高考》。

目前市场上习题册多如牛毛,学生在选用时,要选择那些有解题分析的习题册,在独立完成后一定要参照解题分析,理解习题的考查目标和内容,才能达到“二次学习”和检测的复习目的。学生选择习题时要选择符合本地考试要求的习题(如北京卷),数量不可过多,避免陷入“题海战术”。

在高三前,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后复习作业,为高三总复习减轻压力。

韩雨非(考入人大)在《高考总结》中写道:“政治学科相对比较枯燥,但你唯有背诵加理解,才能成为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四本必修书切勿放在高三背诵,任务太重,压力会很大。你可以在高一高二四个学期每个学期背诵一本书,虽会有所忘记,但背与不背,总会有所不同。我将历史的复习重点放在高一高二。在高一时将必修教材精读背诵,在高二时整理大事年表,阶段特征。”

四、数学和外语复习

数学、外语学科对想要取得好成绩的文科生来说非常重要,对这两个学科的复习必须区别对待。参见《学科规划》。

学好数学必须要长时间的思考,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学生在高三之前应多安排数学的复习时间,尤其在节假日,大量持续的时间在平时是难以得到的。在高三前英语要天天看,天天做,养成每天读英语的好习惯更重要。

马欣然(考入北大)在《高考总结》中写道:“英语是必须在前期提高到很高的水平的一科。英语单选主要是语法,如果有问题的话,我建议在高三之前的暑假上个短期语法课,笔记留好,一劳永逸。英语的完型和阅读都是需要大量练习的,前期老师规定的是每天一个完型,四个阅读,一个七选五,我的量是两个完型,六个阅读,两个七选五,坚持一个月或两个月效果立现。高考完型阅读的套路也是很明显的,这里就不多说了,留个悬念自己钻研吧。作文同样是要多写,多找老师,好作文都是磨出来哒。

数学:我数学没别的,建一个自己的错题本吧。”

张黛阳(考入复旦)在《高考总结》中写道:“假期是绝佳的自学数学的机会,数学需要人透彻的理解,自己反复钻研,长时间思考想通的问题一定胜过匆忙的课外辅导班。我在中考后的假期自学了很重要的必修一,而这一部分在以后一直是我的强项。

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一种文化、从而变为一份嗜好去学,就是我的英语学习心得。英语最强调语感,只要有语感,单选、完型几乎不会扣太多分。语感是建立在大量的朗诵、背诵、阅读基础上的。结合我个人与同学的经验,大量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大量跟磁带光盘背诵英语很有效。”

五、课外阅读也是复习

文科中的英语、文史地政等学科都属于社会科学类,各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只要涉及社会科学类的书籍,就可以与文科学科建立起联系,帮助理解教材内容,对文科生来说课外阅读就是复习。

曾维佳(考入人大)在《高考总结》中写道:“比如有文学爱好的同学,利用好课余时间看小说诗词散文,喜欢历史的同学,抓紧时间多看些史料、纪录片,丰富了自己也深厚了学识的积淀,大有裨益。最后高考也发现,视野还是很重要的,这不是从单纯做题和练习能得到的,要靠不断的输入与思考。趁高一高二,给自己开一眼源头活水吧。”

潘欣源(考入北大)在《高考总结》中写道:“英语老师安排的有两项我觉得特别好。一是原版英语阅读,每周末十几页发下去,一到两个故事,不知不觉也就读下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二是presentation,锻炼表达能力,演讲能力,而且准备的过程也是深入挖掘一项事物的过程。

平常我还会看美剧英剧和欧美电影,视频字幕只留英文,提升语感。还有听写,在沪江上听新闻,听一句写一句,写完系统对答案,找出听不出的词,然后再听写一遍,直到准确率达到90%。琐碎时间玩玩百词斩,有例句。

韩雨非(考入人大)在《高考总结》中写道:“语文:如果学有余力,希望你们从高一开始每天练习文言文,大阅读,培养手感与语感,坚持的人总会有收获。高中,休息时,可以每天阅读名著,一天一刻钟,日积月累,定会有所成就。如果你没有特别喜欢的书籍,阅读高考说明上的必读书目是明智的选择。

我将历史的复习重点放在高一高二。在高一时将必修教材精读背诵,在高二时整理大事年表,阶段特征,在前两年时阅读历史课外书,积累课外知识。我对历史的兴趣是看完《明朝那些事》后形成的,很好的书,值得推荐。”

课堂听课是学生学习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途径,课后复习是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的必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高中学习和高考复习的核心。

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你能坚持到高考!

你也可以上北大!从现在开始!

本文转自llwk2016《你也可以上北大!》讲座

第1讲 高一暑期安排 第2讲 “学习流程”和“考试流程”第3讲体能储备计划 第4讲 家务劳动第5讲军训 第6讲 暑期总结第7讲 学科规划 第8讲 不留作业也会考第9讲自选历史习题作业 第10讲 精读教材第11讲 课外阅读 第12讲 学会考试 第13讲

“考试流程” 第14讲 试卷讲评 第15讲 解题技巧 第16讲 高考复习的基本原则 17 学生授课 18 高考历史专题总结
19课堂听讲 20 学会课堂笔记 21 课前预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