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道德良知 破解「扶老」困境

近日,一名來自山西的七旬獨居老人,雨後在街頭散步時不慎摔傷,三亞警民合力對其及時救助送醫,獲得老人及其家屬的真情致謝。(據7月18日《三亞日報》)

老人街頭摔傷,怎麼辦?很顯然,這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扶不扶”話題,三亞警民用行動作出了響亮的回答。

在此次事件中,我們為三亞路管員點贊,他們不僅及時將老人送醫救助,更是全程陪同,最後護送老人回到住處。責任的驅使,讓他們將“為人民服務”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三亞更有溫度。

此外,事件中群眾參與的身影更是令人倍感欣慰。在“扶不扶”的選擇題面前,他們並沒有被以往一些“扶人被訛”的消極情緒影響,用行動踐行助人為樂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並以此告訴更多的人,助人為樂仍舊是社會主流。

不可否認,時至今日,還有許多人沉浸在“扶不扶”的內心糾結中,這出於此前“扶人被訛”事件造成的社會負效應蔓延,讓他們產生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負擔。於是,在很多人看來,“扶”是內心的選擇,“不扶”是現實的無奈。

社會複雜多樣,人生有酸甜苦辣,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被欺負、被欺騙等不愉快的經歷,當然也有過被幫助的經歷,如果我們時時刻刻以最大的惡意揣度他人,對社會時刻保持不信任和警惕,那付出的心理成本就太大了。

社會的正常秩序、和諧穩定,是基於每一個人的付出和努力,社會的溫暖不是一個人給予的,也不是一時半刻就有的,而是在於每個人對社會發出的善意中凝聚而成的。我們想要獲得幫助、獲得溫暖,首先就要先給他人幫助,先付出溫暖。

“扶不扶”其實不應該再成為人們的糾結話題,“扶老”、助人為樂本身就是值得倡議和鼓勵的,因此在類似情況面前,我們只要堅守道德良知、聽從內心呼喚即可,此次七旬老人街頭摔傷,三亞警民合力救助的事件給予的思考正在於此。 (吳採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