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病,缺錢病」:負債的年輕一代

導語:一邊是生活成本的沉重負擔,另一邊卻是消費盛宴,瘋狂購物。對中國的年輕一代而言,這到底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還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句話尤為適用於中國的年輕一代。

在今天的中國,物質生產資料極度豐富,淘寶、京東、海外購,讓心儀的物品下單就能送到;支付寶、微信錢包等便捷支付,讓線下消費更加簡單方便。但與此同時,錢包急速掏空的年輕一代收入跟不上支出,轉向網貸的年輕人被借貸公司暴力催收的新聞屢見人們視野。

“大家都有病,缺錢病”:負債的年輕一代

“窮到懷疑人生”

不久之前,一個“到底90後每個月收入多少算正常?”的話題引發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我94年的,小學老師,2700元,平常都在吃土。”——@鳳九吶

“護士,試用期,一個月1000多,參加完雙十一,現在喝西北風,風大,比較飽。”——@托馬斯囧

“我身邊最窮的那個朋友,欠花唄90元錢,沒錢還,分三期,承包了我一年的笑點。”——@轉身瞬間回到了原點

人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即使有些年輕人一個月有上萬的月薪,卻依舊窮到懷疑人生。

目前,1990年前後出生的年輕一代已經集中進入結婚生子的年齡,買房、買車、養小孩等現實問題擺在他們面前。對很多人來說,買房的需求一直有,但真正推動他們下定決心在買房的,還是2016年上半年開始瘋漲的房價。長沙的小陳就是其中一員,當時房價瘋漲,一天一個價,“誇張的時候一天一平米要上漲幾百塊錢”,快速上漲的房價讓他坐不住了,而現在房貸、車貸在身的他直言養不起孩子,不敢生。

沒有養家負擔的年輕人也不輕鬆。一位二線城市的90後姑娘向筆者細細地算過一筆賬,房租按合租900元/月,一日三餐至少40元,一個月就要1200元,水電費、網費150元/月,話費100元/月,交通費120元/月(打車費等費用還未計算),每個月還有跟朋友同事的聚會(500/月),各種紅白喜事等份子錢(500元/月),這些基本支出就要3470元了。她說,這還是自己沒有揹負房貸、車貸前提下的基礎生活開銷,也沒有算上購買護膚品、化妝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費用。

生活成本這麼高,但年輕一代工資收入並不可觀。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權威數據顯示,2016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67569元,而在日前公佈的2017年中國大學畢業生薪資水平排行榜上,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2016屆畢業生以8877元和8872元的工資水平分居第一和第二。隨著表格的下拉,人們能看到湖南中醫藥大學等知名度不及他們的大學薪資就徘徊在4000元左右了,其他大專、職校畢業生的起薪可想而知。

年輕人的消費熱情

一邊是生活成本的沉重負擔,另一邊卻是消費盛宴,瘋狂購物。在知乎的一個年輕人該不該存錢的問答裡,有一位是這樣回答的,“別在最好的年紀辜負自己,別在該買買買的時候談省錢”;還有的人說“只有花錢,才能讓自己更值錢”。這些獲贊頗多的回答代表了時下很多年輕人的消費觀念。

這從年輕人鍾愛的淘寶“雙11”狂歡網購節可見一斑。11月11日,消費者自稱剁手黨,紛紛出動,而這一天大家見面的問候語不是你吃了嗎,而是你買了嗎。眾人拾柴火焰高,數據顯示,2013年的“雙11”成交量額362億元,2014年“雙11”成交額571億元,2015年“雙11”成交額912.17億元,2016年“雙11”成交額1207億元,2017年“雙11”成交額2953億元。從2013年的362億元到2017年的2953億元,4年時間成交額翻了8倍多。

為什麼年輕人消費熱情如此之高?

讓.鮑德里亞在分析現代社會時,指出這是一個消費社會,被消費的物品往往成為一種符號,並構成了一種認同體系。專家一語中的,現在很多年輕人確實存在攀比性消費行為,你沒有的我要有,你有的我要有更好的。

前段時間被媒體報道的李敏(化名)就存在這樣的消費心理和行為。

李敏是西安一所高校的大二學生。有一天,她的手機壞了,看到其他同學都用蘋果,也想買一部。她家庭條件不好,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猶豫之後,李小敏通過校園貸平臺借了12500元,買了一部蘋果6S plus。

像李敏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

負債背後的隱患

“大家都有病,缺錢病”,有人這麼自嘲。

年輕一代人生剛剛起步,最喜歡的花是“有錢花”“隨便花”,最容易患上的就是缺錢病。收入跟不上的話,負債就此開啟。數據顯示,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居民部門債務佔GDP比重)在2008年僅為18%,9年間激增了30個百分點,2017年二季度居民槓桿率達到了47.4%。因為貸款買房、買車等剛需的存在,年輕人的負債增長尤其迅速,積累的潛在風險更大。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會產生供給,如信用卡等超前消費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年輕人群體日益增長的物質消費需求,而近幾年,審批條件寬鬆的網絡信貸平臺野蠻生長,遍佈全國;於是中國最缺錢又最能消費的年輕人群體,紛紛轉向他們,提升自己落後的錢包額度,開始一場借貸和消費的狂歡。

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過“稟賦效應”,該效應是這麼說的:“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該理論也許,同樣適用於負債這件事。前文中說到的李敏,據媒體報道,到了第一次還錢時間,李敏就意識到自己還不上。她沒告訴家人,卻轉而找到另外的校園貸平臺,拆東牆、補西牆。8個月後,她身上的債務已經高達23萬元。

借給李敏們的錢都被貸款公司、借貸中介以“砍頭息”等名義事先扣除了部分金額,砍頭息就是貸款公司先抽走利息,即借10000元,借款人也許只能拿到7000元或更少,但還款必須還10000元。除了“砍頭息”,還有許多P2P借貸平臺、中介平臺,利用信息不對稱,設立各種收費名目,額外收取高額費用。有人說,有些現金貸平臺其實就是高利貸,年息最高能達2000%,為了催收,許多不正規借貸平臺還會把債務外包給一些社會人員,因此,非法拘禁、綁架勒索的現象時有發生。

年輕一代值得提高警惕之心,千萬勿因缺錢而陷入借貸泥沼裡。


文| 肖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