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辰媽媽:控制型父母不是愛你,而是太愛自己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視覺設計:大西

許久不出現在大眾視線中的朱雨辰突然火了,原因是他的奇葩母親。

朱母屬於典型的控制型父母,她的控制慾體現在:

以愛之名無限度地照顧兒子,比如十幾年如一日地為他熬製梨湯,並沉醉在“為你獻出生命”的偉大中。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干涉兒子的戀愛選擇。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但這樣的奇葩母親並不罕見,因此才引發了大眾共鳴。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但這樣的母親並不偉大,反而自私,將自己的需求和價值感建立在孩子身上,無視孩子的獨立需求。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指出,溺愛的父母並不是愛孩子,而是自戀。即過度關注自我而忽視他人的行為。

人的“內在自我”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內在小孩”,即童年時自我的投射。溺愛型的父母正是把自己的“內在小孩”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一個童年時沒有得到父母關注的小孩,長大後很可能成為溺愛式父母,他們看似對孩子好,其實是在彌補童年時的自己。而且他們對孩子“好”的方式也與童年經歷有關。比如,童年生活動盪不安、沒住過好房子的母親,會過分看重孩子能否買得起一套房子,由此可能干涉他們到一線城市生活的願望。

而由於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建立在自己的需要上,孩子的真實需求就不會被看見。比如孩子想吃肉,母親說我覺得素菜健康,為了你好,吃菜吧;孩子想學跳舞,母親說我覺得鋼琴更拿得出手,為了你好,學鋼琴吧……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強烈的失敗感。他認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也不值得被尊重。而若要得到誇獎,必須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並時刻帶著被否定的恐懼,由此,他們就成為了嫉妒不自信或討好型的人。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據研究,小孩從1歲半開始就有發展獨立自我的需要,他需要親自完成一件事情、並承擔行為後果,如此確立自己的真實存在。如果獨立行為一直被幹涉或否定,自我感就被吞沒了。

吞沒創傷除了造成孩子的自卑外,還會製造潛在的憤怒。儘管孩子表面上順從,但被否定時一定是憤怒的,這種憤怒累積到極點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 從訪談中看出,朱雨辰並非完全接受

北大博士王猛(化名)就是吞沒型創傷的受害者,他的憤怒在累積多年後爆發。在今年1月的報道中,他寫出萬字長文控訴,並表示已與父母決裂。

王猛母親的控制十分極端。首先,她不認可他的男性身份。

“我母親並沒有完全接納我,她以前多次陶醉地給我講我兩三歲時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小學時我反覆受到欺凌,我母親叫我‘去給老師講,而且要哭著講’。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 王猛的控訴

此外,母親經常把他關在家裡,按照自己的喜好為他包辦一切,比如不讓他學喜歡的奧數、不讓他到外地上學。好不容易逃到北大後,母親只好託王猛的大姨“照顧”他,比如不斷從同學口中打探他的情況。

於是,2005年以後,王猛不再回家過節,2012年時,他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朱雨辰的戀愛關係令網友惋惜。湯唯、姜妍等幾任優秀的女友都未能和他走入婚姻殿堂,原因自然是母親的過度干涉。

武志紅認為: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狀態會投射到他的人際關係上。其中,孩子與異性父母的關係對愛情關係的影響尤為明顯。

在中國的大部分家庭中,都存在朱雨辰這樣的母親,這樣的母親也造成了中國式婚姻關係的惡性循環

中國傳統父母大多不因愛情結合,而出於門當戶對的考量。於是進入婚姻後,由於沒有愛情基礎,夫妻雙方很容易喪失安全感。此時,他們便尋求情感彌補。比如找情人,或將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這便是父母控制慾的一部分形成原因。

沒有安全感的母親將缺失的情感投射到兒子身上時,讓兒子難以獲得穩定的戀愛關係。

一方面,母親對兒子的情人指指點點,兒子一方面想獲得獨立性,一方面又產生強大的負疚感、無法真正離開母親,最後只好將情人至於次要位置。

另一反面,兒子很可能傾向於尋找母親般的情人,並在確定戀愛關係後,將對母親的憤怒潛意識地發洩到情人身上。

而進入婚姻關係後,母親的控制會釀造不和諧的婆媳關係。為緩解壓力,兒子只好疏遠妻子,並將焦慮感轉移到婚姻以外的事情上,比如找小三,或者專注事業。

於是妻子就成為了新的沒有安全感的母親,並將缺失的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開啟另一個循環。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娛樂圈中另一個典型案例是胡歌。當記者問及胡歌的婚姻情況時,他的回答是“不結婚怎麼對得起我媽”。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母親對兒媳婦的要求也非常不現實,比如必須是圈外人、必須研究生學歷等……但這樣的類型很難遇到。

在母親的嚴格要求下,胡歌的自我評價也很低。反應到情感關係中為:不相信自己能被愛、敏感多疑等,於是難以獲得穩定的戀愛關係。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弗洛伊德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孩子在3-6歲會進入俄狄浦斯期,在這個時間段內,孩子對異性父母會產生多於同性父母的依戀。比如,男生更加依戀母親,甚至產生超越父親地位的潛意識。此時如果母親恰好是溺愛型的,會讓兒子產生可以超越父親的錯覺,但同時,又因父母身份的強大而產生罪惡和恐懼的心理。

其結果可能是兩方面:一方面因母親的依戀而缺乏和父親的相處機會,或在母親的控訴下不認可父親,由此產生對男性身份的不認同感,或難以與女性相處;

另一方面,會將對母親的複雜情感轉移到同性身上,成為同性戀。

而正確做法是,父母雙方既要讓孩子意識到他們無條件的愛,又要證明夫妻關係的穩固。這樣孩子就會安心地迴歸到自己的位置上,並獲得穩定的內在情感。

當然這種學派的說法不一定絕對。但父母無疑需要在給予愛的同時尊重孩子的獨立需求,只有允許他們真正地看見自己,才能幫助他們面對挫折、感受內在生命力、並相信愛。

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

海靈格《誰在我家》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不是爱你,而是太爱自己

ID:reknow24

日 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