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机器人助力康复医疗,面对巨大市场还需解决这些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广阔康复医疗市场助推下,外骨骼机器人迎来发展,但受产品应用、价格和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发展一直不温不火,未来要想取得爆发式的增长,还需要将这些问题彻底根除。

外骨骼机器人助力康复医疗,面对巨大市场还需解决这些问题

外骨骼机器人助力康复医疗,面对巨大市场还需解决这些问题

科幻电影中,“钢铁侠”一身酷炫的合金战甲让许多人羡慕不已,不少人认为这只是电影中的科技幻想,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然而随着近年来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正在打破现实和电影之间的壁垒。

据了解,外骨骼机器人又被称作“可穿戴的机器人”,其融合了传感、控制、信息、移动计算等多种现代科技,套在人体外面不但可以协助普通人完成困难、繁重的日常工作,还能对残障人士和病患起到辅助及康复治疗的作用。

 外骨骼机器人日渐兴起

其实,全球对于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工作,比“钢铁侠”这部漫画诞生的时间还要早一年,笔者甚至怀疑这一角色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当时外骨骼机器人研究的兴起。总之,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从1960年开始就从未间断。

2000年左右,基于提升士兵单兵作战的目的,美国国防部首次提出了军用“外骨骼机器人”的概念,之后经过6年研发,成功制作出了第一款外骨骼机器人原型机XOS 1。而在2014年巴西世界开幕式上,一位下肢瘫痪的少年穿着智能机械骨骼外衣进行开球的劲爆场面一出现,便成功引燃了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热潮。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相关专利,而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为滞后,但在全球趋势带动下也在奋起直追。

依托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我国对外骨骼机器人的学术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日前,中国航天科工十院航天控制组织申报的贵州省外骨骼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批100万资金的消息见诸报端,预示着我国的外骨骼机器人研发工作正在朝着新一阶段迈进。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开展“产学研”模式探索,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研究,推动未来商业化发展,如今,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艾机器人、尖叫科技、傅利叶智能、迈步机器人等众多国产企业,国内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应用浪潮正在逐渐兴起。

康复医疗领域市场巨大

从美国和日本的不同发展来看,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方向主要被分成了增强型和康复型两种,增强型主要用于军工、航空航海、安全和机器人赛事等领域,康复型则主要服务于医疗康复领域。

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研发都是以康复型为主,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康复医疗领域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我国肢体残疾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在老龄化趋势下,脑血管病患也在以每年9%的速率日益增加,预计到2030将会出现3177万名中风患者。而我国残疾人康复机构数量才1万个不到,专业康复理疗师只有2万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只有5%左右的患者得到了基本康复服务。

因此,国家对于辅助医疗康复设备的需求十分旺盛,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不仅能让残障人士和病患受益,也将催生出一个千亿级的巨大市场。

商业化落地还有待观察

不过,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前几年国内外骨骼机器人企业在康复医疗市场的发展却显得不温不火,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在应用、价格和技术上都还有很多不足。

首先,虽然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是最成熟的,但一方面由于我国起步晚,应用案例少,另一方面国内专业康复师比较欠缺,导致了相关临床测试和应用的数据较少,标准化的康复流程来不及形成,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一些后遗症或副作用,在使用价值上没有真正的获得体现。

其次,美国、以色列等国外先进的机器人平均价格在上百万左右,引进国内价格更高,而就算国产机器人价格也不会太低,高昂的价格让一些医院和医疗机构都难堪重负,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就更是望尘莫及。有关行业人士认就曾表示,如果外骨骼机器人康复项目不能纳入医保,那么其商业化推广就很难进行。

最后,衡量一台康复医疗用的外骨骼机器人是否成熟,主要从智能化、舒适度和续航能力三方面入手,而目前国内的产品在这三方面均有不足,智能化上受外界影响人机交互不够稳定,舒适度上现有的捆绑穿戴方式会给人以压迫感,续航能力上也远远达不到24小时的标准要求。

因此,如果这三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我国的外骨骼机器人商业化发展就无法步入正轨,未来只有完善了自身的不足,让技术真正获得落地,才能在广阔的康复医疗市场面前,取得快速且长久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