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的華表有什麼寓意?

我是景大王


北京天安門,是中國首都的象徵,過去是皇宮的正門,重大政令發佈之所,肇建於公元1417年,至今有601年曆史,始曰承天門,意思是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承天運不開,李自成打馬入京,此門被毀,大清入主中原,重建後更名為天安門,受命於天,安邦治國,大清腐敗遭到天譴,1912在此退位,天安門又見證了鬧嚷嚷的民國,1949新中國伊立,1969將此門修葺一新,1988年正式對民眾開放,當魂舞大漠登上此門,第一次感受到九五之尊範兒,60根紅漆木柱,多為楠木,方知天安門一物一設非虛設,極具尊榮,此門隨王朝興替,毀了修,修了毀,而金水橋前的石獅和華表,卻依舊當年建立紫金城時的模樣,古樸精美而大氣,烘托出此門尊顯。如今這對華表儼然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守望我中華圖強,見證新中國的成長。

望天吼兒。華表的材料是大理石的一種有稱漢白玉,質地潔白,體質玲瓏細膩,給人一種一塵不染的美感,彰顯了肅穆和莊嚴,通高9.57米,直徑0.98米,整根華表重約20噸,形體由柱礎、柱身和承露盤構成,柱礎呈須彌座樣式,緣自佛教,設有護欄石階,所謂雕欄玉砌,不但彰顯了華美,又在設計上構成了整體的穩重,欄杆四角石柱上各有石獅一隻,首部朝向與頂部的石犼一致。柱身滿雕一條巨龍,輔以雲紋,以顯真龍騰躍之態,在頂端有十字交叉模樣橫枝,形似袢雲一朵,雕的正是雲朵。柱頂上的承露盤雕一神獸,名為犼,是龍生九子之一,古書上性好守望門戶,又稱登龍,呈咆哮之態,以上達天聽,下呈民情。在華表之上的登龍,有望帝歸之意,提醒皇帝莫要遊山玩水,早日回宮理政。在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首部面向宮內,又提醒帝王勿要迷戀深宮生活,理應出宮體察民情。

在早的意思。我們鹹知,縣官老爺的衙門前都有登聞鼓一面,所謂擊鼓鳴冤的即是了,這個發明,是在春秋戰國之時,道路立木樁,釘以木版,讓百姓把意見和建議寫下來,現在的華表,無非一種陳設,陳設不閒,如石獅和華表一樣,彰顯的無非天朝氣象不凡。如今在百姓家中均有陳設二三,以顯心中情懷,或雅或俗,點綴主人情趣和格調,玩者不一分門別類,這個喚作派,作派作派,不作何以為派,玩到極致的玩主們,玩出了精神和財富,玩出了大家範,有稱文化,引得世人羨慕,所以現在每問人的副業為何時,正有一問,現在又玩啥呢?呵呵,也是一種人生情懷了。做為古代的帝王,當然吃的用的和住的都是氣象非凡的,無一處不巍峨,無一處不是金碧輝煌,走進今天的北京,人們還能有幸一睹當年帝王做派,是幸運的,歷史數朝帝王都,都在朝代興替中,為徹底刨根斷氣,給毀壞貽盡。

華表之成代表。本身巨大而尊貴,又有祈望和盼望之意,正符合了民意,祈望風調雨順,新中國應運天開,天賜吉祥,盼望國泰民安,歲歲年年,少了一絲神秘,新塗一層尊嚴,美得更加精神,我們期待它生生世世立在天安門前,如果說天安門是中國尊嚴的象徵,神聖而不可侵犯,那麼有著越來越多親和力的華表,已經成為中華圖強的代表,因為見證了我們的成長而更加美麗,這就是各地出現此物的原因,就是要它永遠看著我們,是如何越來越強的,甚至尋常百姓成為私藏擺件,可見它的魅力大極了。


魂舞大漠


現在來北京旅遊的人,在遊覽天安門時會發現在天安門的前後都設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這個柱子就是華表,那麼這兩對華表有什麼寓意呢?

其實天安門外的那對過去叫“望君歸”,是呼喚皇帝出宮之後,能夠早日回宮處理朝政;而天安門內的那對叫“望君出”,是希望皇帝不要每天都在皇宮裡,要適時的出宮體恤民情。

華表相傳最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來,但當時的華表多立在郵亭處,是為了不讓送信的人迷失方向。再後來,華表發展成為一種立在橋頭或者陵墓前的小型裝飾建築物。

還有,如今天安門內外的兩對華表使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蹲坐在頂端的神獸,名字叫做“犼”(hou三聲),栩栩如生。


北京晨報


天安門前的華表

華表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主要用於宮殿以及陵墓等皇家建築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天安門前的那一對了,它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分為須彌座柱礎、柱身、承露盤以及望天犼等幾個部分,高9.57米,柱身直徑0.98米,每樁重達20噸。那麼華表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說起來它們還真的有悠久的歷史以及深刻的寓意呢。

四種解釋

圓明園中的華表,現在北京大學

關於華表的作用,一般分為如下四種解釋:第一、華表起源於堯舜時期的“誹謗之木”,說白了就是直達帝王的“意見箱”;第二、華表由古代體鳴樂器演變而來,相當於國史君(國史通論)之前講到的宋朝“登聞鼓”;第三、華表起源於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根據就是華表上面的“望天犼”;第四、華表是一種觀測天文的儀器。這四種說法都有各自的根據,國史君(國史通論)今天要講的就是其含有深刻寓意的一面。

誹謗木

誹謗木

晉朝學者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寫道:“問曰:‘ 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錶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在其他文獻中也早就有堯在國都主要的路口設置誹謗木的記載,其目的一是作為路標,給百姓指引道路,另外,百姓還可以在華表上刻下對君王的意見以及對國政的建議,是為最早的“塗鴉版意見箱”。

華表的演變

登聞鼓

華表最初都是木製的,從東漢開始改用石質,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華表失去了最初作為“意見箱”的作用。同時,華表也不再設置於全國的各個重要路口,而是成為帝王宮殿、陵墓的專屬,演變為一種起到警示作用的裝飾品。在後來的演變中,華表越來越複雜,不僅加上了須彌座,還固定地使用蟠龍、祥雲等浮雕。上面也被加上了“小怪獸”——望天犼。

望天犼

望天犼

天安門前原有兩對華表,上面望天犼的朝向卻不相同。一對朝外,名曰“望君出”,意思就是提醒帝王應該多多出去體察民情,掌握民心向背,不要在宮中成為“天囚”。另外一對朝內,名曰“望君歸”,意思是梨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帝王在外應該時刻想著回宮中處理朝政。

唐朝初年的華表

天安門前現在矗立的一對華表是明成祖修建北京紫禁城時安置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它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功能,但仍然是中國禮制建築中不可或缺的象徵。


國史通論


華表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屬於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誌,古稱

桓表

,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天安門的華表與天安門同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曆史。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目前的作用主要是作為天安門閱兵時,部隊正步行進接受檢閱的起點和終點。當受閱部隊的徒步方陣以齊步行進到天安門東側的華表時,方隊指揮員高呼:向右—看,所有官兵高呼:一二,隨後齊步變正步,一路踢正步通過天安門,在抵達西側華表時,類似的過程,在指揮員的口令下,正步轉齊步。其他戰車方隊也是類似的過程,在經過東側華表時,指揮員口令指揮所有乘員向右側行注目禮,通過西側華表時,恢復向前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