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掌门人,梅葆玖被称为中国戏曲界的旗帜,为什么说他不是大师

喜欢戏曲的朋友对“梅葆玖”这个名字一定很熟悉,他是戏曲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所以小名叫小九,也因为排行第九,取名梅葆玖,母亲叫“福芝芳”(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里边陈红演的)。梅葆玖算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在京剧界父一辈子一辈这么传承的京剧演员。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梅兰芳先生九个子女,但真正继承了京剧这门儿艺术的就俩人,梅葆玖和他姐姐梅葆玥,而继承了梅派的就梅葆玖一个。因为他姐姐唱老生,他家女的反串唱老生,男的反串唱旦角儿,很有意思。所以梅葆玖是继承梅兰芳艺术最正宗的传人。

梅派掌门人,梅葆玖被称为中国戏曲界的旗帜,为什么说他不是大师

一开始梅兰芳先生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干这个,当时让梅葆玖接受的教育不是关于戏曲的,而是早期的西式教育。梅葆玖1934年出生,小的时候上的是上海的西方教会学校,说白了梅葆玖接受的是现代西方教育。梅葆玖先生喜欢摆弄一些机械,听交响乐,还会外语,这跟当时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子承父业后继有人,这是再合乎常理不过的了,那像梅兰芳这么一位大师,为什么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继承他的艺术呢?有这么几个原因,这其一呢所有的艺术行当里要是做到出了名,有了成就,达到一定的程度能耐越大,越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干这个,因为他知道干这个不容易,非常辛苦。咱再来看梅兰芳唱旦角,旦角一般都是女的唱的,那他一个男的为什么反串唱旦角呢?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四个人都是男的,男的怎么就四大名旦了呢?举个例子梅兰芳先生的天女散花水袖,有人说那水袖有时候十好几斤,重的时候几十斤。练的过程中胳膊酸就不说了,手腕上都是伤。过去妇女三寸金莲,有时候还营养不良,体力不好,根本来不了这个。所以男的反串旦角能保证排练和演戏的体力,四大名旦都是男的,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戏曲这行非常的辛苦,排练忍受的劳累辛苦那是自然的,有时候还会挨打,挨骂那是常事。

梅派掌门人,梅葆玖被称为中国戏曲界的旗帜,为什么说他不是大师

所以梅兰芳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吃这苦(天下父母心都一样),尤其是最小的儿子,家里孩子多了,一般都特别疼爱最小的。还有一个就是唱戏的在当时地位很低,现在是艺术家,表演大师,以前没这叫法。电影《梅兰芳》里头梅兰芳的大爷在监狱里头给梅兰芳写信,让远离京剧行,十三燕说:畹华呀,咱们是下九流啊!就说他这行不受社会尊重。扯个闲篇,啥叫下九流呢?就是有九行贱业,比较贱的行当,过去有上九流和下九流之说。下九流说法很多,其中有一种说法很形象地把这些行当勾勒出来,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梆,五流剃头、六吹手,七流戏子、八叫街,九卖糖。一流巫——是指假老道、给人驱鬼请神的,二流娼——就是妓女,三流大神——北方多见神附体、跳大神之类的,四流梆——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晚上打更的,五流剃头很好理解,六吹手——喇叭唢呐 红白事赶场之类的,七流戏子——梅兰芳这样的,八叫街——要饭的,九卖糖——吹糖人的。咱想想唱戏的跟妓女、假老道、要饭的这些个相提并论,可见当时的社会地位有多低。所以梅兰芳想,我成角儿了,有钱了,培养自己的孩子学知识干别的,将来也能挣钱,干嘛遭这个罪?那最后梅葆玖为啥还唱戏了呢?

梅派掌门人,梅葆玖被称为中国戏曲界的旗帜,为什么说他不是大师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梅葆玖从小就展现出了遗传基因的强大。就声音,用气这一块,梅兰芳发现儿子比自己还有天分,并且对唱戏非常感兴趣。不管走到哪儿,人才爱人才这是亘古不变的,梅兰芳发现了自己儿子的优点,那你喜欢玩就玩吧,就这么地一点点开始学戏。同时呢梅兰芳也请一些角儿来给自己儿子教,在梅葆玖的卧室里装了镜子,让他对着镜子练口形、台步、相这些。在这些个条件下梅葆玖一天天学戏学出来了。基本功非常扎实,到陈凯歌拍《梅兰芳》电影的时候,里边有梅兰芳几段唱,《春风得意梅龙镇》里李凤姐、《苏三起解》里苏三、还有杜丽娘。这三个人物是苏三17岁、杜丽娘18岁、李凤姐16岁,这个唱腔没法用原来梅兰芳的声音了,过去留下的老唱片音效不行了。得重新配,谁配呢?梅葆玖给配,当时已经73三岁了,当时陈凯歌都不敢相信一个73岁的人唱出来能不能让人相信是16岁、17岁、18岁的小姑娘。当梅葆玖配完之后陈凯歌一听大为叹服,这就是小姑娘的声音,听不出一点73岁老人的感觉来,可见梅葆玖先生的基本功多么扎实。

梅派掌门人,梅葆玖被称为中国戏曲界的旗帜,为什么说他不是大师

梅兰芳虽然不想让自己孩子学戏,但是学了之后大力扶植,通过什么扶植呢?自己本身就是戏曲界大腕,跟自己儿子同台(郭德纲跟自己儿子同台说相声)。这爷俩 第一次同台是1948年,梅葆玖虚岁15,在上海的中国大戏院演旦角儿,演一出《游园惊梦》昆曲。有人可能就纳闷儿了,学京剧怎么演的是昆曲,是这个原因,昆曲是学京剧的基本功。京剧里好多东西都是从昆曲借鉴过来的,尤其是手、眼、身法、台步、相,两方面接的非常近。过去学戏,像喜连成、富连成科班坐科必修课就是昆曲,也是基本功之一。当时爷俩演《游园惊梦》其实是小孩活,就是打基本功必须会的。电影《梅兰芳》里边孙红雷演的邱如白,历史原型叫齐如山,第一次看梅兰芳演出就迷上了,愿意给梅兰芳写戏、改戏,看的就是《游园惊梦》。到了建国以后,准确说49年、50年、51年这几年,梅兰芳利用一切机会让儿子登台,不是商演,说白了还是实习阶段。捧儿子最出名的是50年一出《霓虹关》,梅葆玖演这里头那小妇人东方氏,梅兰芳演那57岁的老丫鬟。儿子17岁演小妇人,父亲57岁演老丫鬟,当时票卖的火的不得了,大伙都想坐第一排看爷俩的风采,很多人当时都迷的不行不行的了。

梅派掌门人,梅葆玖被称为中国戏曲界的旗帜,为什么说他不是大师

有人说梅葆玖是正宗的梅派传人,也有人说梅葆玖够不上大师,他父亲梅兰芳才是真正的大师。其实爷俩的京剧理念是不一样的,梅兰芳讲创新,自己的梅派就是开宗立派创新出来的。他当晚辈的时候,他跟爷爷辈的十三燕登台演《汾河湾》。内容是薛仁贵和柳迎春配戏,薛仁贵站那唱,柳迎春在旁边站着。这时候梅兰芳就提出来,这戏不能这么演,俩人长时间没见面,这一见面肯定对内心世界有表现,要宣泄啊,不能木头似的站那啊。说爷爷我得加戏,加身段,十三燕不干,说这段我唱,我是主角儿,你加身段,搔首弄姿低下人都看你了,抢戏了这可不行。梅兰芳说那我也得加戏,这才符合人物以及当时情景。

梅派掌门人,梅葆玖被称为中国戏曲界的旗帜,为什么说他不是大师

到了梅葆玖这就不怎么创新了,说你要学就要按照梅派直功直令的,就按照梅派的这些行腔归韵哪,所有的东西都要准。很多人说他太保守,其实这里边很有道理,为啥呢?你的能耐没你父亲大,梅兰芳当时三四十年代在美国演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有梅兰芳一席之地。这一点梅葆玖先生非常可贵,他很清醒,我能耐没有我爸爸大,我能把我爸爸的全部守住就已经很不错了。在能力不行的时候传承才是第一要紧的事,不能走形了。当然了梅葆玖先生也不是不同意创新,他提出来移步不换型,就是我登台演出你后边大屏幕,声光电效都可以华丽一点,没问题。但我这个台步,相、行腔归韵啥的都不能变,都得是传统的东西。他没有改变京剧的魂,是把京剧外形上的东西做了与时俱进的变化,这种革新是梅葆玖先生认同的。

到了现在像李世济先生、梅葆玖先生、这样的京剧大师离我们远去,好多人都说保护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京剧、刻不容缓,现在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了。听到这句话,有的京剧迷有非常不满的情绪,巴不得京剧能火起来,但是已经不可能像从前那样了。因为以前京剧火那是因为统治者的畸形爱好带来的,说白了就是不务正业喜欢京剧。大清的时候最喜欢京剧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到了什么程度呢?慈禧太后把谭鑫培(京剧大师)招来御赐黄马褂,在北京前门那块儿弄了个升平署(外边的角儿进宫唱戏,在这领腰牌直接进宫唱戏),跟宫里一般的官都差不多。慈禧太后熟到什么程度呢,他让宫里人编一本京剧教材,她不看这教材把它放这儿,说下一折谁来唱,谭鑫培来唱。《战太平》,她说不对今儿谭老板身体不好,台口应该是七步半你怎么走七步就停下来了,她能懂到这地步。光绪皇帝是个打鼓的高手,到什么程度呢,低下有个打鼓的姓黄,三击头、四大件伴奏心里头有事,一省事功夫打丢了一个节奏点(行话叫丢了个栗子)。伴奏完了戏也唱完了,光绪皇帝召见这些人,一看你是打鼓的,你台上丢件东西你找找吧!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奴才不知道丢了什么了,你呀今丢个栗子!当时把这个打鼓的吓的浑身冒汗,想不到光绪爷这么懂戏。当时的统治者说白了不务正业,爱好已经成了畸形的了,所以京剧当时相当的繁荣。

梅派掌门人,梅葆玖被称为中国戏曲界的旗帜,为什么说他不是大师

到了今天且不说京剧有很多东西不能与时俱进,且不说现代的娱乐方式比过去多多了,不可能回到八旗子弟提鸟笼的娱乐时代。抛开这些都不说,京剧不应该成为慈禧、光绪那时权贵的宠物,时代背景的映衬。它不会达到那种高度,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人们喜欢它的艺术生命力。京剧艺术有年轻一代人喜欢,它不会死,一定有人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