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病(脾胃虚弱证)——中医的治疗与论证 经典案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患者

男 63岁

主诉

反复腹胀2年余,加重3月。

现病史

(1)患者2014年1月发现胃恶性肿瘤,至仁济医院行胃、脾全切手术治疗,术后行6次静脉化疗,末次化疗时间为2014年6月底,手术及化疗经过不详,患者化疗副反 应轻,长期我院门诊服中药控制病情。

(2)患者2015年10月出现左腹疼痛,遂至扬州某医院就诊,查腹部CT,报告未见,考虑胃癌术后复发。

(3)2016.2月于我科住院行DCF改良方案化疗(顺铂40mg IP d1+特素60mgIVGTT d1、d8+替吉奥40mg Bid po d1-14),2016.3于我院行TP方案化疗(特素60mg ivgtt D1,D8+腹腔灌注顺铂40mg D2)。

(4)此次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门诊以“胃恶性肿瘤术后”诊治。

(5)病程中患者无发热恶寒、无头晕头痛、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呕血黑便、无一过性黑曚,近半年来体重下降约15公斤。

(6)刻下:患者神清,精神稍差,食后腹胀明显,时有打嗝嗳气,少气懒言,现长期半流饮食,胃纳欠佳,二便调,夜寐尚可。舌淡,苔薄白,脉弱。

查体

(1)无胃肠型,无胃肠蠕动波。中上腹见一长约10cm的纵行手术刀疤,愈合良好。

(2)触诊腹壁柔软,左侧腹部压痛,全腹部无反跳痛,无肌卫,无液波震颤,未触及腹部肿块。

(3)肝脏肋下未触及。

(4)Murphy征阴性,脾脏未触及肿大,无压痛,无摩擦感。全腹部叩诊实音,无移动性浊音,肾区无叩击痛等。肠鸣音正常。病理征未引出,生理反射存在。

化验及检查

胃镜:

癌病(脾胃虚弱证)——中医的治疗与论证 经典案例

病例图片

影像所见:食管中下段见数条条索状糜烂,部分直径大于5mm,无融合:40cm处见BII式术后改变,吻合粘膜尚光滑,输出攀与输入攀通畅。

上腹部CT

检查部位和名称:[上腹部CT,增强+重建]

检查方法: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100ml增强(碘帕醇300mg/ml),速率2ml/s;上腹部容积扫,隔各5m螺距比0.984:1轴位+重建

放射学表现:轴位扫描+重建显示:食道远端术后改变,肝形态大小正常,肝叶比例协调,肝内见多个略低密度灶,界清无强化,余肝实质强化均等。肝内外胆管及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胆囊无殊。脾脏未见。胰腺形态自然,轮廓清晰,实质密度未见异常改变,强化均等,胰管未见明显扩张。双肾形态大小正常,右肾见小片略低密度影,界清无强化,余实质密度未见异常改变,强化均等,右侧肾盂、输尿管积水扩张。局部肠曲纠集,肠壁增厚。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腹腔较放射学诊断:

1、食道远端术后改变,请结合临床。

2、右侧肾盂、输尿管积水扩张,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

3、局部肠曲纠集,肠壁增厚,腹腔积液,考虑腹膜专移。

4、肝脏及右肾囊肿。

5、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诊断

中医诊断:癌病(脾胃虚弱证)

西医诊断:胃肿瘤切除术后

中医药治疗(理法方药):观其舌脉,四诊合参,患者证属祖国传统医学内科癌病“脾胃虚弱证”,治以健脾益气,行滞止痛,自拟方加减:黄芪30g/ 灵芝18g/ 党参15g/ 南沙参15g/

生白术15g/ 紫苏梗9g/ 蜜麸炒枳壳(枳壳)12g/ 川佛手12g/ 香橼12g/ 六神曲炭15g/ 山楂炭15g/ 半枝莲15g/ 防风9g/ 炒稻芽30g/ 藤梨根15g/ 预知子15g/ 甘草6g/ 大枣12g

癌病(脾胃虚弱证)——中医的治疗与论证 经典案例

病例图片

煎服法:普通煎,每日二煎,每煎200ml

用法:×14剂每天二次口服。

方解

(1)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助阳固表,配伍党参、灵芝、白术健脾益气,与黄芪合用以增强补益中气之功。

(2)脾胃虚弱日久损及胃阴,辅以南沙参养阴生津益气。

(3)枳壳、紫苏梗、香橼、佛手、预知子理气和胃止痛,使诸药补而不滞。

(4)六神曲炭、山楂炭、炒稻芽消饮食积滞,使食消而脾胃和。

(5)诸药合用,气虚得补、气滞得行、食滞得消,使腹胀脾虚得治。

预后

一般

分析

(1)中气虚弱引起的胃脘部不适,其特征为痛时多在空腹,得食或得温缓解,伴见畏冷喜暖,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或虚弦。

(2)时轻时重,数年不愈,严重的还能出现呕血和大便下血。

(3)此证不仅在胃,与脾亦有密切关系,因为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凉,脾喜温,胃当通,脾当守,两者的作用虽不同,但相互为用。

(4)应当注意的是,本证常因受寒、气恼等因素反复发作,并因运化能力薄弱出现食滞等症状,须分清标本缓急,整体把握。

概述

(1)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术语。

(2)脾胃虚弱含义比较笼统,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3)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脾气虚”一词出于《内经》,如《灵枢·天年》篇中有“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的论述。

(4)其后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及发挥,指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胃;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证。

病因

(1)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禀赋不足,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都可以导致脾胃虚弱证。

(2)《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脾病候》:"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痿不收……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3)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①为饮食失调;②为劳累过度;③由于急慢性病。

(4)以上诸因,耗伤脾胃,导致脾胃不足,运化失健,形成脾胃虚弱证。

临床表现

(1)脾胃虚弱的常见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2)如表现为脾气虚则见: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3)如表现为脾阳虚则见: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白带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4)如表现为脾不统血则见: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一为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便血而属脾不统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杂,或先便后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见脾气虚症状;崩漏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薄,面色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等。

(5)如表现为中气下陷则见: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浑浊如米泔等。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腹泻等病。

如表现为胃阴虚则见:见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5)如表现为脾胃虚寒则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脾胃虚弱的为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主要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常用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可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黏冻,加黄连、马齿苋。

二、主方运用

(1)六君子汤——适于脾虚诸证。

方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炙甘草。

脘腹痞闷胀痛,恶心呕吐者,加木香、砂仁、藿香;若泄泻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可加炮附片、干姜;或咳嗽、痰涎较多且有呕恶、头晕者,加竹茹、枳壳克;若久咳痰多而清稀,气短乏力者,加炙紫菀、款冬花、白前。

(2)参苓白术散——适于脾气虚而挟湿诸证。

方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炒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

若兼见带下色白质稀量多者,可加苍术、车前子、泽泻、柴胡;若白带日久不止,尚可再加金樱子、芡实、煅龙牡。小儿疳积,服用此方,再加鸡内金、神曲、麦芽、山楂,为细末,每次服3克,1日3次。

针灸疗法

1、针刺: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建里等,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轮流取穴。对小儿疳积,用三棱针点刺中指第一指节掌面,以稍出血或黄包黏液为宜。4天1次,5次为1疗程。

2、灸法: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胃俞、脾俞等。用艾条或隔姜灸,日1次。

3、耳针:取交感、神门、肺、胃配十二指肠等穴。每次选2~3穴,隔日1次。

预防

(1)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2)而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

(3)常用食疗方法:益脾饼、蜂蜜、薏米莲子粥、山药扁豆糕、大麦汤。

(4)小儿脾胃虚弱的饮食补养:红枣小米粥、莲子山药粥、沙参麦冬扁豆粥。

(5)生活调养: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禁忌食物

(1)凡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均为禁忌食物,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莱、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2)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3)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