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18年網際網路趨勢報告》主要亮點與啓示

解讀《2018年互聯網趨勢報告》主要亮點與啟示

  在5月底,“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發佈了《2018年互聯網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從12個方面對全球互聯網趨勢作出判斷,尤其是在互聯網普及應用、大數據應用和監管、技術創新和就業、個人數據開發利用和隱私保護、全球互聯網領導力、互聯網領域研發和資本支出等方面,給出獨到的見解。深入分析該《報告》對我國的啟示,大力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報告》的主要亮點

  (一)全球互聯網普及率增長難度加大

  《報告》顯示,全球互聯網設備和用戶數增長率均趨於停滯或放緩。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同比增長率,2010年超過70%,2017年為零增長。互聯網用戶數的增長率從2010年的13%左右減少到2017年的7%左右。2018年,全球互聯網用戶數將達到36億,超過了全球人口總數的50%。《報告》認為,當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之後,全球互聯網用戶數的增長將越來越難。

  (二)大數據促進互聯網服務質量提高

  《報告》顯示,互聯網企業正在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和使用,讓低價服務變得更好。Facebook、Pint er ests、Spotif ys、Netf l ixes等社交、新聞資訊、音樂、視頻類網站或APP,擁有數以億計的用戶,他們通過對集體數據和個人數據的分析來優化產品,提供個性化、定製化服務,令用戶感受到這些服務的價值,使用時間將隨之增加。這些網站或APP的訂閱用戶增長率也出現了較快增長。

  (三)技術創新未對失業率造成影響

  《報告》認為,近70年來,新技術促進了GDP的快速增長,而失業率一直保持穩定。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就業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讓人們更容易找到自由職業。2014年—2017年,美國自由職業者增速是總勞動力增速的3倍多。二是按需工作數量龐大,並保持高速增長。比如,Uber2017年增長率達到50%,其全球有300萬名司機,其中美國有90萬名,每週平均工作時間17小時,每小時平均收入為21美元。

  (四)用戶在個人利益和隱私保護間不斷尋求動態平衡

  《報告》認為,大部分消費者會為了利益而分享個人數據。諮詢公司德勤對美國消費者的調查顯示,79%的線上消費者願意為“明顯的個人好處”而共享個人數據,超過66%的在線消費者願意和朋友親屬共享個人數據。當利益不明顯時,大部分消費者會選擇通過卸載應用、改變隱私設置、關閉Cook? ies、停止訪問某些網站等方式,來保護個人隱私數據。

  (五)中國在全球互聯網的領導力快速提升

  《報告》從企業、用戶、智能手機等方面對比了美中兩國在互聯網領導力方面的變化。中國在全球互聯網領域的競爭力在快速提升。從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排名20強看,5年前,美國9家,中國2家;目前,美國11家,中國9家。從智能手機出貨量的全球份額看,中國2007年為零增長,到2017年實現佔比40%,美國2017年佔15%。此外,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大型互聯網企業具有豐富的產品服務生態,但與美國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從互聯網企業用戶規模看,美國Facebook的22億和Googl e的20億,明顯領先於中國騰訊的10億和阿里巴巴的7億,且Facebook和Googl e的非北美用戶佔絕大部分,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用戶主要集中在中國,我國互聯網發展的國際化進程仍顯滯後。

  (六)美國科技公司高度重視研發和資本支出

  《報告》顯示,過去20年全球範圍內的科技風險資本融資和美國上市科技公司IPO發行交易一直處於較高水平。美國科技公司在美國所有行業中的研發支出和資本支出最大、增速最快,兩者佔營收的比重從2007年的13%增長到2017年的18%。2017年,美國上市公司中研發支出和資本支出排名前5的企業均是互聯網企業,其中,亞馬遜、谷歌、英特爾的研發支出和資本支出較2016年分別增長高達45%、23%、11%。

  《報告》的幾點啟示

  (一)互聯網應用加大了全球數字鴻溝

  《報告》顯示,全球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之後很難再繼續增長,但普及的用戶應用還在繼續深化,導致全球數字鴻溝持續擴大。發達國家利用互聯網的普及應用機遇,進一步加速了經濟社會數字化進程,而不發達國家未能駛入互聯網發展的快車道,與發達國家數字化發展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在網絡覆蓋範圍、互聯網服務資費、教育水平和知識技能背景等方面的顯著差異加劇了上述現象。縮小數字鴻溝,推進互聯網普遍服務,需要從擴大網絡覆蓋範圍、降低互聯網服務資費、提升教育知識水平多方面協同發力。

  (二)互聯網等技術進步提升了產業供給側服務質量

  《報告》顯示,得益於對用戶數據的收集與利用以及高度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用戶願意為服務付費。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用戶互聯網服務的結合,大大優化了用戶服務供給質量,促進了傳統要素的優化配置和服務提檔升級。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能夠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提升供給側質量,能夠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重要路徑選擇。

  (三)技術創新引發的產業結構變化釋放了就業紅利

  《報告》顯示,過去的技術快速發展並沒有帶來大規模失業,總體失業率始終保持在較低水平。技術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變化和產業分工細化,部分傳統產業退出歷史舞臺,同時衍生出不少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對就業人員需求持續減少,新興產業的出現和分工細化對就業人員需求增加,相互之間此消彼長,使全社會失業率始終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同時,產業結構的新變化,對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產業工人不斷掌握新的產業技術,提升自身適應能力。

  (四)隱私保護和用戶體驗是產業創新發展矛盾體

  《報告》顯示,當個人數據開發有助於提高用戶體驗時,用戶願意讓渡部分隱私來提高其服務體驗;反之,當個人數據利用對個人沒有顯著意義時,用戶對隱私的保護就比較關注。依據服務需求,用戶在體驗和隱私保護之間尋求一種動態平衡。無論政府加強數據治理還是推動產業發展,都須注意用戶需求這一特點,過於嚴格或固定的個人隱私保護政策,都不利於產業創新和用戶服務體驗的提升。

  (五)互聯網產業正在重塑全球競爭格局

  《報告》顯示,由於互聯網企業的快速崛起,在網絡領導力方面,中國正在快速追趕美國,全球前20大互聯網企業中,中美兩國幾乎平分天下,與5年前相比,競爭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由於互聯網產業具有很強的滲透和融合效應,對各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和提檔升級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各國在互聯網產業方面的比拼,最終將對國際競爭格局產生顯著和深遠影響。

  (六)研發和資本投入是驅動產業創新的雙輪

  《報告》顯示,科技公司的研發支出和資本支出,美國最高,其兩者支出所佔營收比例從2007年的13%增加到2017年的18%。在過去20年間,美國科技公司創新持續加快,主要得益於研發支出和資本投入雙輪驅動。縱觀全球網絡科技企業,頻繁投資和併購促進了包括人才等優質資源的聚集,而快速增長的研發支出使得企業爭先恐後為未來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美國的網絡科技公司緊緊抓住這兩點,獲得了巨大成功。

  對策與建議

  (一)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包容性發展

  一是持續推進

普遍服務,加快網絡的升級改造,加快推動5G試商用和大規模部署,以多種方式擴大網絡覆蓋範圍,不斷滿足農村、邊遠地區和貧困山區的網絡接入需求。二是持續推進寬帶普及提速降費,提高互聯網資費的可負擔性,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和好用的互聯網服務。三是加快推進互聯網無障礙服務,加大互聯網無障礙終端和服務供給力度,不斷滿足不同知識和技能背景的人士對互聯網的使用需求。

  (二)以互聯網創新應用助推產業供給側改革

  一是以互聯網應用促進企業服務模式創新,創新移動服務、個性服務、在線服務、遠程服務、O2O服務等多種模式,可以滿足不同場景下客戶服務新需求,釋放場景應用紅利。二是以互聯網應用促進企業組織模式創新,大力發展眾創、眾包、眾籌等網絡平臺服務,提高企業對產業資源整合能力,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升服務供給能力。三是以互聯網促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精準營銷、個性化定製、網絡製造等新商業模式,以需求側的深度挖掘來助推精準供給。

  (三)加強互聯網相關教育培訓力度

  一是提高全民信息素養,推進互聯網應用教育從娃娃抓起,把互聯網應用技能作為全民基礎技能來培養,將其納入義務教育體系。二是優化教育人才結構,加大互聯網技術、應用、融合、管理、治理和安全等各方面創新人才的培養,滿足互聯網和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融合對產業人才結構變化的需求。三是加強產業工人互聯網應用技能培訓,完善定期培訓機制,發展在線培訓服務,強化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培訓,提高產業工人適應互聯網發展的能力。

  (四)平衡個人隱私保護和數據開發促進產業創新

  一是制定合理的隱私保護監管政策,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依據國內產業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完善個人數據採集、流通、開發和利用政策,加大隱私保護和監督檢查的執法力度,提升數據保護水平。二是鼓勵在尊重個人數據保護的前提下,鼓勵企業加強對個人數據的開發利用,促進服務優化、體驗提升和產業創新。

  (五)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一是應用互聯網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發展以數據為創新驅動要素的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朝著創新、協調、綠色、共享、開放方向發展。二是以互聯網應用助推實體經濟服務模式、組織模式和商業模式全方位變革創新,提升實體經濟產業創新、資源整合和要素優化等能力。

  (六)加強互聯網產業研發和資本投入

  一是持續加大對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研發的資本投入,加大對基礎技術、通用技術、非對稱技術、“殺手鐧”技術、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等各類技術的攻關,以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雙輪驅動釋放互聯網發展紅利。二是完善互聯網產業投融資體系建設,健全私募、股權投資、知識產權和數據資產抵押貸款等制度,加快證券市場改革,促進互聯網企業迴歸A股,提升互聯網企業國內融資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