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瀘州五糧液,爭奇鬥豔;古井洋河劍南春,各綻芳香

中國釀酒有著悠久的歷史。《說文解字》上說:“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秫酒。”《史記·大宛列傳》載:“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從禹時開始,我國至今已有五千年餘年酒的歷史,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相伴相隨,同步發展。

我國古籍中對酒的記載很多。從《詩經》到《紅樓夢》,三千餘年的文學和史籍中,酒文化的片段、詩文比比皆是,還有專門的酒文化書籍。傳說夏桀、商紂都是因為嗜酒而亡國。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酒出自商代墓中。河南羅山蟒張鄉天湖商代墓中出土的古酒,裝在青銅卣內,密封完好,雖經三千餘年變化,未揮發幹,濃香依舊,真乃令人難解的奇蹟。

茅臺瀘州五糧液,爭奇鬥豔;古井洋河劍南春,各綻芳香

春秋時的中山國,善釀名酒名重當時。其酒釀成後,立即倒入大罌中,浸泡9種花卉的莖葉,貯10年以上再飲用。考古工作者在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中,發掘出33只大陶缸,每缸可清楚的看出酒液蒸發後的痕跡。缸上留有朱書“甘醪十五石”、“稻酒十一石”等字跡。

從平山縣的一座戰國中山王陵墓中,出土了兩壺美酒,一壺盛在圓形的青銅卣裡,存約七成,重約6公斤;另一壺存半壺,重約4公斤。兩壺酒清澈透明,嬌綠欲滴,啟封時香氣四溢。1979年曾在故宮博物院展出。

1987年5月底,河北省鎮平縣宋小莊一農戶,挖出一個高41.5釐米的銅方壺,壺內盛有一種無色透明、略帶粘性的液體,重約5公斤。文物部鑑定認為,是漢代的粟米酒,方壺的年代為西漢時期,壺內液體含有乙醇脂、芽胎桿菌等成分,壺底有粟米殼等碳化物。

茅臺瀘州五糧液,爭奇鬥豔;古井洋河劍南春,各綻芳香

曹操有兩句名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善飲酒,懂釀酒技術。漢獻帝執政時,曹操曾向漢獻帝呈獻過一套家鄉譙(今安徽亳縣)的一套醞酒法,它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的白酒釀法,與近代連續投料的釀酒法相似,即在酒醅中,不斷投料,補充糖分,使酵母菌在適宜的糖度中發酵,使酒的味道醇厚。

曹操具有英雄本色,飲酒海量。他的兒子曹植,沒有繼承他的雄才大略,卻繼承了他的文化和飲酒的基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曹操認識到酗酒的危害和節約糧食的重要性,主張禁酒,在兵荒馬亂,災荒不斷、民不聊生時期,他曾向漢獻帝表奏酒禁。

酒與社會的經濟、軍事、文化和生活緊密相聯。《漢書·食貨志·下》記載:酒是天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祭祀祈福,扶衰養疾。百禮之會,非酒不行。

茅臺瀘州五糧液,爭奇鬥豔;古井洋河劍南春,各綻芳香

皇帝祭祀天地、祈禱安福,軍隊出征、班師獻俘,宴請來使、招待賓客,逢年過節、家庭團圓,紅白喜事、生日祝壽,店鋪開張、歡慶豐收等等,都要飲酒慶賀,特別是年節、結婚、生子、中舉、升官晉級等有關個人重大事項時,都會置辦酒席,與親朋好友同樂。

在輝煌的唐代文化中,酒文化獨樹一幟,文人墨客多與酒有緣。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孟浩然、杜牧、王昌齡、賀之章、皮日休、元稹等詩人,無一不飲酒,無一人詩中不寫酒。

李白現存詩文1050首,詩中與酒有關的有170首,佔總數的16%。李白有許多與酒有關的名句:“兩人對酌山花間,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天若不愛酒,酒量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月下獨酌》)李白的飲酒常是獨飲,與明月相伴,與孤單相隨。

茅臺瀘州五糧液,爭奇鬥豔;古井洋河劍南春,各綻芳香

宋元明清時期釀酒事業繼續發展。其品種有黃酒、葡萄酒、棗酒、椹子酒、菊花酒、桂花酒、五加皮酒、宮廷御酒等多種。

據宋周麟之《海陵集》載:“燕中暑月於冰窖造御酒甚清冽,使至嘗被賜。女真人多釀麋為酒。盛饌以雁粉為貴,以木柈貯之,以瀋墨色,以生蔥蒜之屬置於上。”

《元典章》載:“大都酒使司於葡萄酒三十分取一。”明朝初期,“上供簡省。郡縣供香米、人參、葡萄酒,太祖以為勞民,卻之。”(《明史·食貨志》)但後來,每逢重陽節,皇帝和宮人都登臨兔兒山(即旋磨臺)清虛殿,登高遠望,“宮眷內臣皆著重陽景菊花補服,吃迎春兔、菊花酒。”(《金鰲退食筆記》)從上面的記載中,我們對宋元明清時期中國的釀酒情況可略見一斑。

茅臺瀘州五糧液,爭奇鬥豔;古井洋河劍南春,各綻芳香

宋元明時期留下很多有關酒的詩詞和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李清照的詩,“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寫的是一種悽苦,淒涼中帶著美。現在酒桌上還能聽到這樣的調侃:“這姐們跟誰去喝的,要是自己喝,自己就把自己灌醉了?”

至於北京的釀酒業,最早有一家老字號——“仁和”酒作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該店生產的白酒是宮廷秘方,據說是出自清廷內務府。當時宮中的御酒要由內務府供應,因其需要量大,內務府不得不在宮外尋找私人造酒作坊,讓其按宮內的質量要求釀造“御酒”,以供宮內之需,剩餘部分由作坊自銷。該店生產的蓮花白酒和菊花白酒最為有名。

茅臺瀘州五糧液,爭奇鬥豔;古井洋河劍南春,各綻芳香

“仁和”生產的蓮花白酒是以白酒作為基酒,這種基酒就是出自趣話君所在的昌平產的優質高粱酒,再用蓮花、五加皮、當歸、砂仁等32種中草藥提煉,其酒味甜美、芳香撲鼻,有多種功效,為宮廷和顧客所喜愛。

菊花白酒的歷史要久遠得多。西漢時期就有重陽飲菊花酒的風尚。《西京雜記》中載有菊花酒的釀法:菊花舒展時,莖和葉一齊採,摻雜黍米釀酒,到來年重陽節時,開壇飲酒,所以稱作菊花酒。

“仁和”生產的菊花白酒,是用精選的優質杭州白菊及人參、沉香等20餘種名貴藥材,用優質的白酒蒸煉成酒。具有酒液清澈、香氣優雅、柔和甘爽的獨特風味,並具有多種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常飲菊花白酒,“可令人顏色不老,令人頭髮不白,輕身耐勞延年。”

茅臺瀘州五糧液,爭奇鬥豔;古井洋河劍南春,各綻芳香

文學著作《紅樓夢》可謂一部酒典。其中有關喝酒、飲宴、酒儀、酒德、酒的知識和醉態的生動描寫。書中寫得最多的是黃酒,為寶玉做生日用的“紹興酒”是黃酒中的上品。此外,還有惠泉酒,它產於太湖之濱,是用惠泉水釀造。

曹雪芹在書中介紹了很多酒的知識,飲酒的方法、酒的作用、酒俗酒令等。秦可卿房中有一副“海棠春睡圖”,旁邊對聯為“嫩寒銷夢因春冷,芳氣襲人是酒香”,讀之彷彿有一股綿綿的酒香撲鼻而來。

我國古代飲酒以白酒和黃酒為主,葡萄酒次之。原料主要是大米(糯米或粳米)或黃米,工藝主要是蒸煮、攤涼後,加入曲子,浸米水,或加入酵母攪拌後,在缸內糖化與發酵,然後壓榨出黃酒。

黃酒中以紹興酒最為有名,其主要品種有“狀元紅”,口味清爽,甘甜鮮美。“加飯酒”酒味醇厚豐美,是紹興酒中上品。“善釀酒”酒香濃郁、酒味芳馥醇厚,乃紹興酒之佳品。“香雪酒”酒味濃郁醇厚,為紹興酒中的特殊品種。浙江地方有一種風俗,民間生女釀酒數壇,泥封窯藏,待女兒結婚時飲用,即為“女兒紅”。

茅臺瀘州五糧液,爭奇鬥豔;古井洋河劍南春,各綻芳香

高檔白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其次是玉米、大米、大麥。用固態發酵法,加入穀糠、稻殼、高粱皮等作為疏鬆劑。原料和疏鬆劑經蒸煮冷卻後,拌入曲子或酵母,放在窖內或缸內發酵,然後再拌入原料和疏鬆劑蒸餾。蒸餾出酒,新料也得到蒸煮。

酒糟留下一部分再次配料、發酵、蒸餾和蒸煮,來回循環,充分利用原料中的澱粉,蒸餾出的酒一般在70℃左右,在酒窖中陳釀,裝瓶前勾兌,使酒度達55~65℃。白酒從香型主要分為清香型、濃香型、醬香型、米香型和復香型五個類型,也有的將其分為七種。

茅臺瀘州五糧液,爭奇鬥豔;古井洋河劍南春,各綻芳香

葡萄酒的釀造包括葡萄破碎、發酵、管理、陳釀和勾兌幾道工藝。破碎去掉籽梗後,將葡萄及果汁裝入酒罐(桶)中自然發酵,葡萄上存有酵母,葡萄中的糖轉變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是加入人工培養的酵母。發酵期為數天至數月。

紅、白、桃紅或玫瑰色的葡萄酒是因為工藝不同。發酵完的新酒在桶中陳釀,時間幾個月、幾年不等,定期換桶,去除沉澱,然後進行勾兌,在老酒中勾入少量新酒,目的是增加果香和新鮮感,也可用不同品種的葡萄釀成的酒進行勾兌,以保持特殊質量。

茅臺瀘州五糧液,爭奇鬥豔;古井洋河劍南春,各綻芳香

中國酒在國際上有很高聲譽。1915年我國參加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中國名酒大展風采,獲107枚獎牌,博覽會所設獎牌有1/6被中國奪得。

現在我國名酒很多,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 汾酒、郎酒、古井貢酒、西鳳酒、董酒、洋河大麴等各種名酒爭奇鬥豔,各綻芳香。

(圖片由東方IC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