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今在何方?

祖國萬歲


传国玉玺,是历代帝王所争夺的物品。

传国玉玺是在秦朝时期,李斯受到了秦始皇的命令,用和氏璧镌刻而成,是历代正统皇帝的凭证。

也就是说正统皇帝都要持有传国玉玺,也是权利的象征,也就有大家都会争夺玉玺的情况出现。

制造出玉玺之后,每朝每代都会奉若珍宝,传国玉玺有四寸,上纽交五龙。

其中正面镌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历朝历代的欲谋帝王位置的人都会去争夺,到最后传国玉玺经常会在其他人手上。

在中国历史上的长河中,传国玉玺忽隐忽现,据说最后销声匿迹,至今都没有找到,令人感叹。

穿过玉玺至今在哪里,谁也说不好。

有说在秦朝时期就已经沉入到洞庭湖底,当时秦始皇乘舟在洞庭湖上,没想到狂风大作,秦始皇把玉玺扔到湖中,风就停了,后来又为了稳定天下做了一个假的玉玺,真的玉玺从此丢失。

到了后期说丢失在洞庭湖的玉玺,在唐朝时期被找到了。可是到了唐朝末年,李从珂带着玉玺自焚了,从此传国玉玺再次失踪。

等到了清朝时期,还有人献出了传国玉玺,但是上面刻的字是皇帝之玺,后来鉴定这个玉玺是赝品。当时大家都以及乱真来充数,到了清朝末期放到了沈阳的故宫。等到1924年,这块赝品的玉玺也不见了,当时很多人还去找了,也没有找到,彻底的消失了。

真正的传国玉玺,在一千年前就已经失踪,现在要找到它,无异于海底捞针。


这不是历史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故事,传了两千年,始终都没有新线索。

首先,并没有正史记录秦始皇用和氏璧刻了传国玉玺。只是说秦吞并刘国后,自称始皇帝,令丞相李斯安排可知传国玉玺,一说是李斯所写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出土的先秦玉璧来看,虽然秦汉时期印章比较小,但也无法改造刻不成一个带钮的印章。所以从逻辑角度,和氏璧与传国玉玺不是一件。

其次,这个颗传国玉玺,经历了多个朝代、多个帝王、多个事件,在什么时候丢了,也没有确定的答案。一般认为是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后就失踪了。但其后多个朝代都有献宝的,说意外发现传国玉玺,也无从分辨。

第三、即便是唐代以前,所持有的传国玉玺也未必是秦朝的。各自都自称是,为了正统而已。真的假的只有当事人心里知道。两千年来,作为印章,传国玺也没有留下任何印记。

发两张图,北京故宫的藏品,乾隆三年在江苏宝应县界首疏通河道时发现的,被当做祥瑞献给皇帝。但鉴定并不是玉的,只当做古玩之类的存放了。在乾隆规定二十五宝的时候,也没有它。

补充一句,唐宋元明清,皇帝的玉玺都不是一个,而是一套,分各种用途。很遗憾,明代以前的皇帝玉玺都没发现实物或印记。


几苇渡


传国玉玺是我国古代皇权的象征,而题干中所提到的这块,是最正统也是最神奇的一块。

下面悦史君追根溯源,大家见识一下: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国,秦王嬴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和氏璧。

和氏璧本是楚人发现,后来被赵国拿走,还留下了“完璧归赵”的典故。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有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才止住风浪,但玉玺由此失落。

公元前211年,华阴平舒道有人无意中发现了传国玉玺,呈送给了皇帝,传国玉玺再次出现。

公元前207年,沛公刘邦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跪捧玉玺投降,秦朝灭亡。

此后,历代帝王都以得到传国玉玺为符应,作为正统皇帝的证凭。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将传国玉玺从长乐宫王太后处夺走,王太后将传国玉玺摔破一角,皇帝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新朝末年,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传国玉玺,将它献给了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为帝,传国国玺易主刘盆子。

刘盆子兵败后,将传国玉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等人携帝出逃,传国玉玺失踪。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在城南甄宫一井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将它秘藏于妻子吴氏处。

后来,袁术把吴氏抓起来,夺走了传国玉玺。

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玉玺带到许昌,献给汉献帝,传国玉玺再次回归东汉朝廷。

东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改元黄初,命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明他不是“篡汉”。

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晋,改元泰始,传国玉玺归晋。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赵皇帝刘聪俘虏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归前赵。

后来,后赵石勒灭前赵,得到传国玉玺,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冉闵叛后赵,建立冉魏王朝,得到传国玉玺。

由于冉魏四处攻杀胡人,被重兵围困,向东晋军救援,传国玉玺被东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玉玺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北朝时,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

隋朝一统华夏,将传国玉玺收入隋宫。

隋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萧皇后带着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及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年,由于没有传国玉玺,唐太宗李世民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萧皇后与杨政道背弃突厥返归中原,传国玉玺归于唐朝。

唐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玉玺,建后梁。

后梁龙德三年、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玉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唐大将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遍索传国玉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宋哲宗时,有农夫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到也有不少人怀疑是假的。

北宋末年,宋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意在淡化传国玉玺的地位。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破汴梁,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掠,传国玉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大都,落入权相伯颜之手。

后来伯颜将元朝收缴的各国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有可能被摧毁。

元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

明军多次北伐,大将徐达深入漠北,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但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明孝宗认定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后,林丹汗的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玉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

清朝初年,紫禁城里有御玺39方,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的“传国玉玺”。

乾隆年间,清高宗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钦定这块“传国玉玺”为赝品,只是聊以充数。

清朝末年,这块“传国玉玺”存放沈阳故宫。

1912年,民国成立,清朝灭亡,但依据优待条件,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仍盘踞紫禁城。

1924年,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这块“传国玉玺”也不见踪影。

冯玉祥的部将鹿钟麟等人追索这块“传国玉玺”,但并没有下文。

现在传国玉玺在哪里?或者说还在吗?

悦史君认为,这有待考古发掘,毕竟,它丢失的时间点太多,需要更实锤的证据。


历史这样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便令工匠制作了一枚玉玺。而这枚玉玺正是用天下闻名的和氏璧雕刻而成的。玉玺上还写着几个字,是丞相李斯亲手手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秦始皇本想将这个玉玺代代相传,没想到秦朝到了秦二世便亡国了。可是玉玺作为皇帝权力的象征,却一直流传下来,而成为历代帝王争夺的对象。据说当年刘邦带着军队进了咸阳,子婴杀掉赵高之后向刘邦投降,并且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于是在西汉一朝中,传国玉玺一直都是存在的。



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逼他姑母孝元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孝元太后对这个不孝的侄子非常生气,于是把玉玺愤怒的扔给了王莽。结果摔到地上了,摔破了一个角。后来王莽命人将这个摔破的角用纯金做了一个包镶,使之看起来是完好无损的。王莽建立的新朝不过十五年就被平民皇帝刘秀带领的起义军给灭掉了,于是玉玺又落入了刘家人手中。


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带走玉玺逃跑出宫,从此玉玺不知所终。直到后来孙坚攻入长沙在一口井中打捞起一具尸体。在尸体上发现了一个锦囊,里面装着的竟然就是遗失多年的传国玉玺!于是玉玺到了孙坚手里。可是不久,又被袁术夺去了。后来袁术被曹操打败,兵败身亡,传国玉玺又落入了曹操的手中。

西晋统一三国之后,传国玉玺一直在司马家的手里。后来大分裂时代的南北朝传国玉玺呢一会儿在这个国家,一会儿在那个国家,大家击鼓传花一般。



后来隋文帝灭了陈,杨家人得到了传国玉玺。隋朝灭亡之后,玉玺落到了窦建德手里,窦建德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唐高祖李渊。玉玺在唐朝传了三百多年。




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进攻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便带着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从此传国玉玺真正的失踪了。




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
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史里有料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传国玉玺传说是李斯用和氏璧造的,是一整块美玉雕刻成的玉玺。

玉玺上面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这块玉玺价值连城不说, 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国家皇权的象征。

古代中原的皇帝,必须拥有这个传国玉玺才有资格登基。

历史上,这块玉玺几次失落。

第一次,秦始皇游洞庭湖。

秦始皇的坐船突然遭受很大风浪,术士说是上天不满,让秦始皇赶快将玉玺投入湖中。

结果玉玺投了下去,风浪果然停止。

8年后,有人将玉玺打捞上来,又先给秦始皇。


第二次,王莽篡汉。

王莽登基之前,要求主政的太后交出传国玉玺。

太后不是王莽的对手,被迫将玉玺丢在地上,交给了王莽的弟弟。

但玉玺崩落一个角,后来王莽让巧匠用黄金补好。

第三,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汉献帝几乎就是傀儡,传国玉玺先后被孙坚、袁术、曹操所得。

因玉玺极为重要,三国演义小说中,袁术用了3000兵马才从孙策手中换来。

后曹丕篡汉,传国玉玺又成为曹丕的私人物品。


之后玉玺又辗转了几次,最终在五代十国时期消失。

当时历史记载: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传说,玉玺是被金国所得,金被蒙古人消灭以后,蒙古人一直将玉玺暗藏起来。

于是,明初朱元璋、朱棣几次远征大漠,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传国玉玺,但毫无收获。

明清两代,不断有人将所谓的玉玺先给皇帝,但都被证明是赝品,这些人也被定为欺君之罪或杀或关。


坊间谣传,溥仪曾经携带传国玉玺跑路,结果被苏联人连人带宝物捉走。后苏联将溥仪携带的几大箱珍贵国宝全部还给中国,但只留下了玉玺。

不过,溥仪的回忆录中却没有这个内容,估计就是谣传。

总之,传国玉玺在1000年就已经失踪。

今天,谁要能找到这块玉玺,恐怕价值至少10亿美元。


萨沙


答 | 江隐龙

传国玉玺在五代时期的后唐就已经灭失了。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被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篡位,带着传国玉玺自焚,这一段在《新五代史》中有明确记载。为什么说这是真的呢?因为石敬瑭为了篡位,认了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义父,以为外援。当然不仅仅是拜干爹这么简单,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并且献上了玉玺。

当然,这时的玉玺已经不是传国玉玺,而他自己命人铸的。当时契丹人也知道“所进国宝,验来非真传国宝”,并让后晋赶紧进贡真国宝。而后晋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真传国宝因清泰末伪主从珂以宝自焚,自此亡失,先帝登极之初,特制此宝。左右臣僚备知,固不敢别有藏匿也。”

“清泰末伪主从珂”就是李从珂。也就是说,传国玉玺早就因为李从珂自焚而灭失了,这一点当时后唐、后晋的朝臣也都知道。可笑的是,契丹人还是拿这枚假传国玉玺大做文章,认为自己得到了天命正统,也真是自欺欺人了。

不过,还有一个版本——其实李从珂的传国玉玺也是假的,真正的传国玉玺在汉末董卓之乱时就已经灭失了。这个观点在宋朝时已经成为共识,绍圣五年,咸阳有人获得了传国玉玺并贡于朝廷,当时的皇帝哲宗很开心,并改元为元符。此举很快遭到了士人的鄙夷,如李心传、赵彦卫等人直言秦玺已失,哲宗之举也是贻笑大方了。

如果这一说是真的,那孙坚所获的玉玺,就很可能是孙吴为了证明自己的天命正统而杜撰出的政治神话了……


隐语


这个供历代帝王使用的传国玉玺,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珍贵的文物了,可是,现在这个最珍贵的文物竟然没有下落。

我们详细说一下,这个传国玉玺是如何被发现,又是如何不知所踪的?

春秋时期有个一叫卞和的人,他找到了一块绝好的璞玉。当时这个璞玉还没有开发,所以很像一块石头,一般眼拙的人,是看不出这是一块好玉的。

卞和是楚国人,他在找到这快上好的璞玉之后,就想去把玉献给当时的楚厉王去。楚厉王拿到这块璞玉,就找了一个玉石专家去鉴定,可是这个专家看走了眼,他说这那里是玉呀,这明明就是石头。

就是这一句话,害的卞和失去了左脚。因为楚厉王觉得卞和骗了自己,所以就把卞和的左脚给斩了下来。

到了楚厉王死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一看国君都换了,他又把那块濮玉给献给了武王,这个武王也是个坑爹的货,他又是拿到那个走眼专家那里去鉴定的,结果和上次一样,专家还是说是假的,就是石头。

这一次卞和就失去了右脚,卞和的双脚都失去了,成了个残疾人。

到了文王继位的时候,卞和不去献宝了,他是选择了在家中哭,据说眼睛里都哭出来了血,这件事文王听说了,就派人来问卞和,你有什么伤心的事情呀,为什么老是哭呢?

卞和说他是为这块宝玉而哭,楚国这么大,竟然没有一个人识得这个宝贝。

文王就把这个玉给取走了,文王还是比较聪明的,他直接找了一个雕刻家,把玉给开发了一下,发现这果然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这块玉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后来楚国把这个无价之宝给了赵国,秦国知道赵国有这么一个宝贝,就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结果因为赵国蔺相如的出现,秦国最终没得手,这时候还是秦昭襄王时期。

可是,到了秦始皇把赵国给灭了之后,这块宝贝还是到了秦国。

秦始皇当了皇帝,李斯就在上面刻了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个和氏璧就成了皇帝的玉玺。

秦朝只经过了二代国君,当刘邦到了咸阳城的时候,这块玉玺就被刘邦拿走了。刘邦当了皇帝之后,这个玉玺就是他的专用刻章了。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的时候,他从王太后手里夺走了这块玉,在王莽夺这块玉玺的时候,玉玺摔到了地上,磕掉了一个角。王莽为了把玉玺给补齐,就给玉玺镶了一块金在上面,这个玉玺就成了金镶玉。

刘秀建立东汉后,玉玺又为刘秀所用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西北军阀董卓大逆不道,在都城作乱犯上,孙策的父亲孙坚就前来讨伐董卓了,这块玉玺又跑到了孙坚的手中。

孙坚是袁术的部下,到了孙坚被杀之后,袁术又把这快玉玺给抢了过来,有了玉玺之后,袁术就想当皇帝了。

可是,没过几年他这个皇帝没当成,自己却先挂了。

后来曹丕篡汉称帝后,玉玺又到了曹家的手中。

这块玉玺传着传着,就成了皇帝合法登基的证明。之后,无论谁想当皇帝,都是先要拿到这块玉玺。

就这样这块玉玺,在不断的朝代更替中,一直传下了去,直到传到了元朝,一直都是有玉玺的。

可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这个玉玺就已经没有踪迹了。

没有传国玉玺,这也是朱元璋感到最遗憾的一件事。

不过到了清朝又说这个玉玺被找到了,后来经过名家的鉴赏,说此玉玺为赝品。

也就是说在元朝之后,玉玺就没有了踪迹,直到现在一直都是杳无音信。


史学达人


众所周知,玉玺是古代皇帝的权力象征。由秦朝丞相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寓意秦朝拥有这块玉玺就可以世代相传,以至万世。



然而历史的书写却事与愿违。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期望可以传至万世,可惜传至三世而断。可见,即便拥有了传国玉玺,一个王朝也不能说一定可以世代相传。

可是,古人却不这样想,传国玉玺成为了历代帝王的象征,得之即为得到天命,自然也是诸多野心家的争夺对象。

东汉末年,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后认为自己得到了天命,理当成为时代的主角。于是不顾当时形势,贸然称帝,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兵败身亡。

可以说袁术是被这块玉玺害得如此凄惨,那么,这块玉玺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我们从头说起。

传国玉玺的原材料为和氏璧,即为“完璧归赵”故事中的那块和氏璧。



相传,和氏璧最初由楚国人卞和发现。最初的和氏璧的原材料只是一块璞玉。由于玉藏于石,卞和在把这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这两代楚王时,被认为拿石头来欺骗楚王,于是被砍下了左脚和右脚。

等到下一任王楚文王继位时,卞和大哭三天三夜,为楚文王所知。楚文王派人剖开璞玉,发现了其中的宝玉,制成了一块玉璧,即为“和氏璧”。

和氏璧辗转流落到了赵国,秦王想拿十五座城池交换,于是才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末年,秦灭六国,秦国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和氏璧。秦始皇命人做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并以此为传国象征,于是才有了和氏璧的“转世”,传国玉玺的更为传奇的故事。

相传,秦始皇携玉玺乘龙舟过洞庭湖,骤起风浪,秦始皇将玉玺投湖,以求镇压风浪,传国玉玺第一次失踪。

八年后,有人又将传国玉玺奉上,称归还“祖龙”,而祖龙正是秦始皇的称谓。于是玉玺复归于秦。

之后,汉代秦,传国玉玺代代相传。直至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在想太后索要玉玺时,太后拿玉玺怒而掷之,于是玉玺从此缺了一个角,后被工匠用金补全。



王莽被灭后,玉玺传至东汉。东汉末年,群雄纷争,董卓作乱,诸侯征讨,孙坚偶然得之,视为珍宝。后来被袁术夺走。

袁术死后,玉玺重归汉室,玉玺又继续着它传递帝权的使命。

魏晋南北朝,玉玺多次遗失,却又多次被找回,在南北朝时期一直在南朝传递。

南北朝结束后,隋朝一统天下。隋炀帝死后,其皇后萧氏携玉玺远遁漠北。

于是,唐朝建国之初是没有玉玺的。唐太宗李世民因此刻了数个玉玺,聊以自慰。之后萧皇后南归,李唐终于得到了这块玉玺。



唐末,天下大乱。随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时期,契丹人攻入国都,后堂皇帝李从珂携玉玺自焚,自此玉玺不知所踪。很多人都认为秦朝的传国玉玺的宿命终于此。

其后,宋元明清都有过传国玉玺的消息。北宋哲宗时期,有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一块玉玺,经鉴定就是当年的传国玉玺。但是这块玉玺在金灭北宋时又遗失了。

一百多年后的元朝,元大都有人叫卖传国玉玺,被丞相伯颜买下来献给皇帝,继续充当帝权传递的信物。

明灭元后,元朝人携玉玺北遁,朱元璋寻传国玉玺无果,只得自己刻了玉玺传国。



而元朝带走的的那块玉玺最终落入了皇太极的手中,皇太极因此建立了清朝。但是,到了乾隆时期,经乾隆皇帝亲自鉴定,这块传国玉玺为赝品。由于没有替代品,就继续以假充真。

直到民国时期,被优待的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至此,这块被鉴定为赝品的传国玉玺也不知所踪了。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来讲,一般认为传国玉玺在后唐时失踪。如果较真的话,也可以说传国玉玺是在民国时才失踪的。

但是在我看来,玉玺传到清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后唐之后,玉玺经历了两次百年的遗失,怎么还能找回原来的玉玺。

要我说,传国玉玺每次的丢失都可能使它“改头换面”、“狸猫换太子”,秦始皇时期就丢失了也说不定。



借用马未都老师的一个看法“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传国玉玺的踪迹哪怕在正史中的记载也未必准确。毕竟所谓正史都是后朝去修前朝的史,其时间跨度百年都算是少的,怎么可能力求还原历史的每一个细节。

传国玉玺的存在只是一个所谓的正统的符号。

我推翻了你的王朝,接替了你的正统,只需要把你的玉玺拿过来便是,哪里会真的在乎它是不是秦始皇的那一块。

再有,传国玉玺的天命象征更是无稽之谈。如果传国玉玺真的得之即得天命的话,那么也就不会有王朝更替了。孰不见大明王朝自己刻的玉玺也传国近三百年,传国玉玺的第一个主人秦朝却只有十几年。

所以,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与“传国玉玺”这样的象征其实关系不大,只有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才能长久的繁荣下去。



谢谢啦!


林杭之



问:“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今在何方?

答:“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应该沉于洞庭湖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用蓝田山美玉制成玉玺,上刻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称为“传国玺”。玉玺制成不久,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遇风浪,御舟有被掀翻之险。秦始皇迷信,命人把玉玺抛入湖中,祀神镇浪。

想想看,湖深千尺,且泥沙厚积,玺已入湖,谁能再寻?!

所以,我可以很明确地回答:“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就在洞庭湖底某一个地方。

不过,传国玉玺的故事也未就此结束。

因为,南巡结束,回到咸阳,秦始皇又命人重新刻制了第二枚。

为了维护自己的神授大权形象,秦始皇编造出一段鬼话,说八年后,车驾出巡道华阴平舒道,有人拿着玉玺站在道中,对秦始皇的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

这尊传国玉玺在秦亡后,由亡国之君子婴交到刘邦手中。

西汉末年,王莽觊觎兵权,逼迫王太后交出玉玺。王太后气不过,将玉玺摔于地上,玉玺一角被撤坏。王莽拾起,后命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这枚传国玉玺因此有了第一道“防伪标志”——黄金角。

传国玉玺的第二道“防伪标志”是曹丕弄上去的。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认为曹家应该是传国玉玺的最终归宿,并命人在玉玺左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哪料,魏为晋篡,玉玺随即落入司马氏之手。

西晋国祚同样不长,八王乱起,永嘉起祸,玉玺先后为刘聪、石勒等人所得。

石勒建立后赵,心态和曹丕一样,命人在玉玺右肩部加刻了“天命石氏”字样。

这,是传国玉玺的第三道“防伪标志”。

玉玺落在胡人之手,东晋皇帝被民间讥称为“白版天子”。

冉魏灭掉后赵,冉闵命人将传国玉玺奉还东晋首都建康。

东晋灭,进入南北朝,宋代晋、齐代宋、梁代齐,玉玺最后传到了梁武帝萧衍的手里。

南梁末期发生了侯景之乱,玉玺被一个叫郭元建的人拿走,献给了北齐朝廷。

北周灭北齐,隋篡北周,李唐代隋,朱温篡位,后唐灭梁,玉玺归后唐统治者所有。

公元937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出卖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引契丹军攻洛阳。

后唐末帝李从珂悲愤之下,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

照理说,玉玺是不会被大火烧毁的,但大火被扑灭后,人们怎么也打不到玉玺。 

也就是说,玉玺从此人间蒸发,不再现世。

这之后的后晋、后周、宋、元、明、清皇帝所持玉玺,全是另外刻制的。

特别要提的是,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后金多尔衮等四贝勒远征察哈尔,奉还了一件宝物,颂称说是秦始皇所制传国玉玺。

当时,多尔衮用快马发回奏章称:“天锡至宝,此一统万年之瑞也!”

后金汗廷一下子乐开了,人人欢欣鼓舞。

文馆汉官鲍承先上奏,“大宝呈祥,天赐玉玺,乃非常之吉兆也”,建议皇太极择吉郊迎,以此玺钤行敕谕,“颁行满汉蒙古,俾远近闻知,咸识天命之攸归”。

皇太极点头赞同,传谕左右说:“此玉玺乃历代帝王所用之宝,天以畀朕,信非偶然也!”

诸后金大小臣工、明朝降臣降将,纷纷阿谀奉承。

孔有德说:“自古受命之主必有受命之符,昔文王时凤凰鸣于岐山,今皇上得传国宝玺,二兆略同。”

耿仲明上疏:“天赐宝玺,可见天心之默佑矣。惟愿早正大统,以慰臣民之望。”

……

这样,皇太极钤用此宝,大大方方地去汗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定年号为“崇德”,以天子自居。

其实,皇太极所得玉玺来历不明,并无史书所载的“三道防伪标志”,绝非昔年秦始皇所制传国玉玺!

正因如此,清自乾隆以下诸帝,一直都在秘密寻访那枚被赋予“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传国玉玺”,但终无所获。

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紫禁城,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曾在宫中进行过仔仔细细的搜索,并没找到具备“三道防伪标志”的秦始皇所制玉玺。

因此,可以下结论,具备“三道防伪标志”的玉玺确是毁于后唐末帝李从珂之手。


覃仕勇说史


传国玉玺相传是用华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所篆刻。现存的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时代的《韩非子》,根据《韩非子》的记载:楚国的一个叫卞和樵夫在荆山上打柴时意外获得一块美玉,于是将此宝献给楚厉王。但有一句古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本身就是一种石头,在未经打磨前和普通的石头看不出有任何差别,只有懂玉的专业人士才能发现其价值。楚厉王让王宫里的玉石匠鉴别,玉石匠粗略地看了一下便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武王登基后卞和再次捧着玉石去献给武王。武王又命令玉石匠鉴别,这回玉石匠心想:我堂堂御用工匠难道还没你一个山野村夫眼光好?都跟你说是石头了还不依不饶的,于是有一次说道:“就是一块石头啊!”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文王登基后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哭泣了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去双脚的也不止你一人,为何哭得如此厉害?”他说:"我不是苦我这双腿,而是哭宝玉被认为是石头,贞洁之士被认为口出狂言!"文王听到他这番言论就命人打磨卞和献上的石头,里面果然是玉,派玉匠剖璞,琢成一块价值连城的希世珍宝,这就是中华第一名玉——和氏璧。

战国时代和氏璧由楚如入赵,引起秦昭襄王的觊觎,于是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当然蔺相如虽能完璧归赵,但终究改变不了秦国一统天下的事实,秦灭赵后和氏璧落入秦始皇嬴政手中。春秋战国时代玉和剑成为两样被士人赋予生命化人格化的物品:武士佩剑,文士佩玉,这两种物品几乎成为士人的象征。秦始皇统一天下自认为自己文武双全文治武功皆超越历代前人,所以他认为只有天下共传的第一名玉——和氏璧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气度,于是把天下最珍贵的和氏壁雕刻成受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此和氏璧就多了一个身份——传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

刘邦灭秦得天下后秦王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王莽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让、珪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西晋统一三国后传国玉玺归于晋武帝司马炎。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传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胡嵩宁被靳准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代表着皇权的正统性。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传国玺南下扬州,在江都被缢弑,玺属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兵败,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由于传国玉玺被带至突厥,唐高祖李渊视之为毕生的遗憾,常有名不正言不顺之感。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成为中国历史一大悬案。此后历朝历代为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都声称自己找到了传国玺,真真假假令人难以分辨。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虽不知此“传国玺”的真伪,但之前宋朝一直沿用后周玉玺,如今号称找到了历代相传的传国玉玺可谓是振奋人心之事。然而好景不长——三十年后金国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金人其实也不知自己从北宋获得的传国玉玺是真是假,但对外金国一直坚称自己手中的就是真正的传国玉玺,以此标榜金国为正统,嘲笑南宋皇帝是白板天子。

蒙古灭金后这枚不知真伪的传国玉玺归于蒙古,但蒙古建立的元朝相比金朝汉化程度要低。自认为马上取天下弯弓射大雕的蒙古大汗似乎对传国玉玺并不怎么关心,即使在他们仿效汉制建立元朝成为元朝皇帝后依然如此,以致于传国玉玺在他们蒙古贵族内部几经转手后再度下落不明。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辨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至此传国玉玺的下落越发神秘——本来北宋的传国玉玺就不辨真伪,如今蒙古人这么一闹腾,他们手中所谓的传国玉玺别说是真是假,是不是北宋那枚都不好说,搞不好真正的传国玉玺、北宋玉玺、元代玉玺根本就是三枚各自不同的玉玺都有可能。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为了证明自己开创明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他才不管逃回漠北的蒙古人手中的传国玉玺是真是假,反正他是要定了。于是朱元璋派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因此明朝留下了永恒的遗憾——唯一没得到传国玉玺的中原大一统王朝(当然宋朝自个号称得到过,其实存疑)。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鄠县(今户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到一枚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以传国玉玺的名义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明末后金太宗皇太极战胜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夺取了林丹汗号称掌握的那枚“传国玉玺”,皇太极由此“乃定立国计”,改“金”为“清”国号,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天聪年号为崇德。关于皇太极获得这枚“传国玉玺”的经过根据史籍记载如下:清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赝品。

甭管赝品不赝品吧,其实传国玉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腾,即使清宫之中那枚所谓的传国玉玺是赝品,可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标志一种象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遗憾的是这是不是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玺至今无人能说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