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商道|监管趋严,互金平台扎堆出海东南亚,进击路径迥异

国内金融科技企业出海东南亚已成近年来的一种趋势。

普华商道|监管趋严,互金平台扎堆出海东南亚,进击路径迥异

由于境内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去年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企业合规成本抬高,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导致越来越多的互金企业将业务拓展至海外,开始在东南亚跑马圈地。

从蚂蚁金服、财付通、宜信、陆金所到如今越来越多的P2P、现金贷企业,通过落地印尼、新加坡、越南等地,布局海外市场,实现国际化战略的试水与探索。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曾表示:“庞大的人口数量、较高的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再加上普惠金融的巨大缺口,一切都很像中国2012年前后的样子。那个时候,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处在腾飞前期,机遇无限。在东南亚复制中国互金行业走过的路,在新的市场孕育新的‘独角兽’,成为不少平台出海的动机。”

1

新加坡成出海首站

在互金机构抢滩东南亚市场的过程中,新加坡因为金融市场成熟、人口相对较少、高效包容却又严格的监管模式,成为大多数互金机构出海的首站。

普华商道|监管趋严,互金平台扎堆出海东南亚,进击路径迥异

东南亚移动支付服务普及率普遍较低。而新加坡的移动支付目前尚未允许APP直接绑定银行卡支付,仍以信用卡消费为主。另外,还存在转账费率较高的问题。

新联在线新加坡执行董事EddieLee曾言:“东南亚国家很多,新加坡是最小的,新加坡虽然没有一个成熟的电子支付环境,但是有成熟的金融市场,竞争很强。消费者使用现金或信用卡等支付比较普遍。”

他介绍,在新加坡转账费率大概在3%左右,而且是双向收费,而银行存款年利率不到2%。因此很多企业转账还采用传统的支票方式,两天才能到账。

欧美发达国家的卡支付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因此第三方支付在当地推广较慢,而东南亚、印度等地则由于支付的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第三方支付切入市场较为容易。

出海布局,国内金融科技企业首先要符合当地监管要求。为了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发展,新加坡采用了英国的监管沙盒机制,允许机构在金融监管部门限定的业务范围内将各种金融科技创新业务落地发展。今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开始批准发放资本市场服务牌照(CMS),这相当于国内发放网贷行业牌照。

CMS牌照经营范围有很多种,主要分为:

一是针对在新加坡的外国投资者;

二是针对本土投资者,但只能是高净值客户做投资理财;

三是除了高净值客户外,也能接纳零售投资客户,新联在线(新加坡)就是第三种模式。

陆金所在新加坡拿到的牌照许可主要是针对在新加坡的境外投资者,而不是新加坡本地人。业内人士表示,“陆金所的投资产品要找的是高净值用户,而不是针对普通消费者。”

2

市场环境、经营路径迥异

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出海,BATJ则聚焦在移动支付领域,创业类的金融科技公司则聚焦在信贷服务、P2P和信贷数据、技术输出几大类服务。BATJ巨头以支付为主,从泰国市场开始进入,准备辐射东南亚市场;信贷业务类的,如捷信,在东南亚目前进入了越南、菲律宾和印尼这3个国家。

各家公司出海的方式也各有差异。目前主要有四种方式,分别为收购、设立合资公司、直接海外创业和设立分支机构。

1

第一种是采取收购方式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解决牌照、人才、文化冲突等问题。例如,蚂蚁金服联合其关联公司阿里巴巴在2015年9月对Paytm进行了战略投资,投资金额约为9亿多美元,投资完成后,阿里系成为第一大股东,据说二者在Paytm占股高达40%。此后,以对Paytm的投资为模板,在2016年11月对泰国支付公司Ascend Money展开战略投资,收购了其20%的股份,并向其复制自身的业务模式。蚂蚁金服后续在东南亚、新加坡的其他布局动作,也是延续了收购与合作并行的方式。

2

第二种是设立合资公司

如京东金融去年9月14日宣布与泰国尚泰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开始进入泰国市场。合资公司初期将以支付业务为核心,未来双方或将业务拓展至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保险、理财等多个领域。

3

第三种是直接在当地创业

以RupiahPlus印飞科技这类初创公司为主要代表。RupiahPlus去年4月才成立。据相关媒体报道,这家公司成立的初始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在印尼占据市场。从公司成立到顺利拿到天使轮、产品上线,仅用了4个月。据36氪报道,这家公司已经完成数百万美元Pre-A轮融资。

4

第四种设立分支机构

这种方式则更为广泛,如新联在线、宜信、陆金所直接在当地建立本土公司,再申请取得相关牌照。

在东南亚各国间,由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条件不同,政策、监管等生态环境差别较大,互金机构面临的环境也不尽相同。

去年,马来西亚金融监管部门在20多家申请机构中,仅仅批复了5个P2P业务牌照,主要原因是担心大部分机构缺乏完善的风控体系,难以确保资产端的投资安全性。

而在印尼,从业需要P2P牌照,但目前监管尚不严格。印尼金融服务局对从事P2P网贷业务的公司提出明确的资金要求:金融科技公司在向金融服务局登记注册时需持有10亿印尼盾(约合74239美元),申请牌照时需持有25亿印尼盾,要求有所降低;未对贷款利率做出严格规定,只需要“考虑公平性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捷越联合钱进袋智库认为,互金机构拓展东南亚市场,需要进一步研究当地网贷市场潜在风险以及商业的可行性。例如,在印尼市场就包括:小微企业或个人的客户资源;需要熟悉了解印尼的法律、金融、财税政策;丰富的政府资源;相关的数据或征信资源。

另外,仍需要研究解决借款的场景以及客户画像问题,潜在的业务风险例如信用风险,并有自己可行的风控措施等。

3

金融科技人才缺乏

互金企业布局东南亚市场,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常常遭遇瓶颈。

普华商道|监管趋严,互金平台扎堆出海东南亚,进击路径迥异

业内人士表示,像蚂蚁金服通过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切入东南亚市场,可以迅速解决牌照、人才、文化冲突等问题。

早在2007年,蚂蚁金服就开启全球化业务。2015年,蚂蚁金服对印度Paytm开展了两轮投资,并在出资的同时,提供了技术经验支持,从系统架构改造到风控体系搭建,再到数据能力,全方向帮助Paytm提升平台能力。

由于印度本土拥有大批优秀的计算机工程师,这也是Paytm能够可持续运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Paytm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及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截至目前,已拥有2.5亿移动电子钱包用户。

目前在东南亚市场上,蚂蚁金服已有马来西亚版支付宝、泰国版“支付宝”Ascend Money、菲律宾版“支付宝”Mynt等,通过输出金融科技技术,将普惠金融经验复制到东南亚各国。

但相比印度,东南亚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领域人才的匮乏。蚂蚁金服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在拓展东南亚市场过程中,后续专业领域人才匮乏是制约当地业务拓展速度的因素之一。

与新加坡具包容度的监管相比,东南亚等国相对保守。要想进入东南亚这个庞大的市场,困难也不小,面临最大挑战是监管环境的差异。

目前东南亚十多个国家,每个国家国情不同、规定不同,国内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成功的案例大部分都是通过合资的方式,本土化发展成为了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出海”成功与否的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