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風水線」,使華夏始祖的陵墓「巨變」,這幾位老教授爲你揭祕!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這是黃帝陵在史書上的最早記載。橋山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如今的黃帝陵一帶,放眼望去,川塬相接,山如波濤,古柏森森。橋山若尊者,巍然高聳;沮水若碧環,蜿蜒東南行;印臺山如侍者,拱衛於南;軒轅廟傍山中,古樸凝重。黃帝陵冢隱於八萬多株古柏之中,更顯得深邃沉靜。可是,你知道嗎?在上世紀90年代,黃帝陵區卻完全是另外一副樣子:山體水土流失嚴重,建築物雜亂無章,沮水低咽,古柏失色。

華夏始祖的安寢聖地以莊嚴、古樸的全新形象現於神州大地,竟離不開一條神秘的“風水線”。而這條“風水線”的發現,得益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一個專家教授團隊。

神秘“風水線”,使華夏始祖的陵墓“鉅變”,這幾位老教授為你揭秘!

西安建大成立規劃設計小組

1990年4月,考慮到黃帝陵的現狀與其歷史地位極不相稱後,重新修復好陵區的重要任務被提上日程。同年5月,陝西省成立了修復黃帝陵專門機構,拉開了歷史上最大規模、最高規格修復皇帝陵的序幕。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成立了整修黃帝陵規劃設計小組,時任校長何保康親自掛帥,時任校黨委書記李峰蔭全面負責後勤,建築學院打前陣,專家教授兵分兩路,一路翻閱文獻資料,構畫藍圖;一路深入橋山,考察踏勘。

神秘“風水線”,使華夏始祖的陵墓“鉅變”,這幾位老教授為你揭秘!

黃帝陵分為山前區、廟宇區、陵冢區,而這一切,又與陵區四周的山川河流交織在一起。新的整修規劃設計,如何從大的空間環境著眼,使山、水、景、觀、陵域有機協調成一個整體,烘托出橋山的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養浩然之正氣的宏大效果。這是擺在承擔修復重任的西安建大主要設計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神秘“風水線”,使華夏始祖的陵墓“鉅變”,這幾位老教授為你揭秘!

建築學院教授發現“風水線”

要解決這一難題,專家們需要找到能夠將山、水、景觀、陵域串聯起來的靈魂。為此,考察人員連續十多天,頂著豔陽,冒著酷暑,跋涉於橋山周圍50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川河流,從宏觀上把握,對主要景點、關鍵地段一次次踏勘測量,竭力尋覓打開黃帝陵景區奧妙的鑰匙。

1990年8月的一天下午,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的張縉學、趙立瀛幾位老教授在橋山之南的印臺山盤桓觀測,但見北向橋山之巔莽莽蒼蒼的林海中,橋山巔峰之下,海拔994米處的黃帝陵冢,猶如一把座椅,背靠海拔1021米的橋山主峰,左牽東灣“青龍”,右攜西灣“白虎”,沮水東、南、西三面環繞,面迎平展若幾的印臺山,這一幅宏大的畫面,與山腳下的廟區建築群串聯,形成一條橋山陵區、廟區、沮水、印臺山既有機聯繫,又若隱若現的黃帝陵軸線。這樣的軸線,

在學術上稱為“風水線”。這條風水線,完全符合我國古代風水學中關於陵墓建築的要求。抓住了黃帝陵風水景觀的軸線,就等於發現了黃帝陵修復的靈魂與綱領,從而更易從大區域環境中把握黃帝陵間各部的聯繫。

神秘“風水線”,使華夏始祖的陵墓“鉅變”,這幾位老教授為你揭秘!

教授團隊敲定、落實規劃方案

經過幾番激烈論證,專家教授對如何規劃整修黃帝陵達成共識:

以“風水線”為中軸線,在橋山到印臺山之間的平原中重現當年的軒轅湖,恢復歷史上橋山八景中的“橋山夜月”,在湖中架一座軒轅橋。這樣,湖水既可以把橋山與印臺山連成整體,又可以烘托出山勢的雄偉。在橋山陵冢至印臺山的軸線上建一座功德壇,此壇東臨廟區,西望縣城,南對印臺山,北接神道,加強了橋山陵冢與印臺山的呼應。

對於廟區的設計,教授專家們經過討論,形成了一進三院的方案。前院為古柏區,二院為碑石區,三院為祭祀區。從廟側直接上陵,從功德壇修神道,採用曲不離直、形斷意連的辦法,直達陵冢處。陵冢以古樸莊嚴風格修復,與整個規劃做到和諧統一。這樣就把山前區、廟宇區、陵冢區按“風水線”統一於雄偉、莊嚴、古樸、肅穆風格之中,給人一種神聖威嚴的感覺。

神秘“風水線”,使華夏始祖的陵墓“鉅變”,這幾位老教授為你揭秘!

規劃組將黃帝陵修復方案落實到模擬沙盤。1990年6月4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陝西廳,剛剛做好的黃帝陵修復規劃模型擺在延安寶塔山的浮雕前。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張縉學、趙立瀛、呂仁義等教授為代表的規劃組胸有成竹地彙報了最終形成的黃帝陵規劃方案。從中央領導,到專家學者,都對此由衷稱讚。之後,規劃組以“軒轅黃帝陵修復規劃沙盤”為基本參照,對黃帝陵修復工作進行指導規劃。1992年8月,黃帝陵一期修復規劃正式批准通過,修復工程正式開始。1993年7月,陝西省政府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審定批准,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等規劃設計組編制的《整修黃帝陵規劃設計大綱》將作為黃帝陵整修和保護建築的指導性文件。

神秘“風水線”,使華夏始祖的陵墓“鉅變”,這幾位老教授為你揭秘!

如今,“軒轅黃帝陵修復規劃沙盤”依然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建築博物館收藏著。這座曾經登上過人民大會堂的沙盤,是西安建大建築學院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西安建大"自強、篤實、求源、創新"校訓的集中體現。以張縉學、趙立瀛、呂仁義等西安建大教授為代表的黃帝陵修復規劃組,憑藉超高的專業素質、求真的研究精神、不懈的奮鬥拼搏,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學校的學科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學校幾十年光榮校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近幾十年來,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承擔了眾多文化古蹟、自然景區的修復規劃工程,為祖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注:文章部分素材節選自《漫遊中國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