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們如何玩轉「合伙人」!這篇終於講透了!(一)

看他們如何玩轉“合夥人”!這篇終於講透了!(一)

口 述|彭劍鋒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彭劍鋒認為,企業合夥制不是簡單的激勵手段,而是構建新的商業文明,合夥制是一個古老而嶄新的概念,也要與時俱進。“推行事業合夥制對一個企業的治理結構,對一個企業的戰略思維,對一個企業的人才機制創新,對一個企業的組織模式,究竟帶來什麼影響?事業合夥制更重要的是戰略的動力機制,是企業成長和發展機制。”

01

馬雲:未來是合夥人制度的競爭

看他們如何玩轉“合夥人”!這篇終於講透了!(一)

我們經常講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馬雲提出未來不是人才的競爭,而是合夥人制度的競爭。馬雲把合夥上升到一種機制制度,為什麼?首先是要燒錢的,大量的資本投入,客戶優先。燒錢勢必減少創始人在整個企業股權之中的比例。按照傳統同股同權,最後創始人股權就會稀釋到在企業組織中沒有話語權的地步。

合夥人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突破傳統股權制度,美國資本市場承認同股不同權,人力資本具有比貨幣資本更大的話語權。所以阿里的整個團隊可能只佔到整個股權的不到10%,但他在企業之中的話語權超過50%以上,尤其軟銀是最大股東,把其所持有的不低於阿里30%普通股的股票權置於一個投票信託管理之下,受馬雲及蔡崇信支配。這種模式就是AB股結構。這種結構有錢的出錢,有能力的出力,這就充分體現了人力資本在企業價值創造中的主導作用,這證明創始企業家與人力資本不僅要獲得價值權,同時要保證核心人才隊伍對企業的控制權。

所以合夥人也是分層的,馬雲和蔡崇信是永久合夥人,普通合夥人有30多個,還有榮譽合夥人。這樣就保證創始企業家在引入大量資本,幫助它完成市場佈局、商業模式形成的過程中,保證人力資本不僅有價值權,還擁有控制權。

02

任正非:佔股1.24%,但能100%“控股”

看他們如何玩轉“合夥人”!這篇終於講透了!(一)

1990年華為就搞了員工持股計劃,但後來在高科技企業,人才流動非常快,很多人才走了以後他繼續擁有這個公司股權,分享企業剩餘價值,這對企業發展來講是不利的。

所以1997年華為把員工持股計劃做了改造,叫虛擬股權計劃,實際上是利潤分享計劃,你在這幹就有,你離開企業,對不起,公司以淨資產的方式把股權收回,剩餘股權再賣給新員工,這樣就使得企業內部退出的人,不再為企業做貢獻後,就不再分享企業利潤,不再靠股權吃飯。這樣有利於企業不斷有新人能夠參與到公司股權。所以股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股權,華為股權1997年做了股份制改造以後,本質上是利潤分享計劃

但這幾年華為又做了改變。很多高管、老員工擁有公司股權以後,他的股權收入超過了現實公司的獎金,這樣很多員工只做好本職工作,繼續混日子就能拿到很高的收入。

於是華為又搞了一個叫獲取分享制,股東每年分享利潤要減少,把每年創造的大量利潤收益,以獎金利潤分享的方式,分享給當年創造價值的人,規定股東每年只能分享利潤的25%,簡化股東收益,75%要通過獎金分享給當年創造價值的人。這就激勵了更多的人,你必須在當年創造高價值,不能只靠股權獲取收益。

實際上華為這套機制就是激勵人持續不斷的奮鬥,你只有持續為企業做出貢獻才能獲得企業的價值,光靠股權,如果不持續奮鬥,你的收益最少

任正非雖然個人只佔1.24%,但某種意義上他是100%“控股”,因為大家拿的都是虛擬股權,只是利潤分紅計劃。實際上是老闆讓渡了個人利益,但實際上對公司是100%控制。另外通過獲取分享制,不讓那些拿高股權的人收益越高,而是承認現實和未來的貢獻,不承認過去的貢獻,過去的貢獻我已經給了你收益。所以華為現在採取的獲取分享制,不斷激勵著員工不斷去奮鬥。這種機制我把它稱之為持續奮鬥機制,你只有持續貢獻、奮鬥,你才能獲得分享。

03

雷軍: 五個海歸+三個“土鱉”

事業合夥制現在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普遍所採用的一種企業成長機制。就像小米雷軍講到的,單打獨鬥已經成為歷史,未來創業的趨勢將是合夥人制

。未來企業單靠一個人包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它需要最優秀的人才能夠凝聚在一起。所以很多企業事業合夥制是凝聚人才、打造創業團隊最好的一種方式。

看他們如何玩轉“合夥人”!這篇終於講透了!(一)

拿小米來講,它是五個海歸+三個“土鱉”——八個獨當一面的合夥人共同組成的,找到最聰明、最能幹、最合適幹、最有意願乾的創業人才。創業團隊需要有創業心態,他願意拿低工資,願意進入艱苦創業的氛圍中,願意掏錢買股票,所以小米雷軍講合夥制是企業最佳的凝聚人才、凝聚團隊、抱團打天下最主要的合夥制方式。

04

溫氏:用合夥制管理56000個家庭農場

看他們如何玩轉“合夥人”!這篇終於講透了!(一)

溫氏集團主要是養豬養雞的,去年賺了130多個億,其實養豬養雞企業毛利率非常低,為什麼他超過了華為這樣的企業?我認為它是另類合夥制,溫氏構建了6800多個股東,56000多個家庭農場加盟,也是通過合夥制度,通過建立平臺,把56000個家庭農場用互聯網鏈接在一起,實現所謂的集約化管理+分佈式作業

,這就使得溫氏通過齊創共享合夥機制,把56000個家庭農場鏈接到一起。

第一, 實現了輕資產。56000個家庭農場如果完全靠自己投資的話,投資成本非常大。

第二,解決了責任心的問題。如果這個家庭農場是自己投資的,家庭農場主就會全身心盡心盡力做好管理工作。

溫氏通過平臺化加獨立作業、自主核算的經營體,實際上它實現了輕資產、高人力資本、高管理體系,使得它一方面通過平臺化、集約化管理實現了規模化,統一飼料、統一銷售、統一信息化管理平臺。這樣就實現了集約管理,節約了成本。另外,他解決了責任心的問題。所以溫氏是把合夥制延伸到了產業價值鏈中


感謝關注“股權智慧雲集”微頭條,裡安靜更多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