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玉衣,西汉往事

金缕玉衣,西汉往事

窦绾金缕玉衣,西汉(206年-公元8年),全长1.72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玉片为岫岩玉,多数呈纯绿色,夹有灰白、黄褐色。玉衣分为五部分。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组成。玉衣形式与刘胜墓的相似,头下有鎏金镶玉铜枕。

汉墓出土文物中最知名的可谓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帝王级)、“银缕玉衣”(诸侯王级)、“铜缕玉衣”(公侯级)。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由于等级不同,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三种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发现。 河北 满城 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 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 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二件、定县西汉中 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刘交的一件,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6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二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刘胜的金缕玉衣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 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做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 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 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2002年,徐州楚王陵金缕玉衣修复,这件金缕玉衣长1.74米,从头到脚连成一体,非常像古代的盔甲,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缕1576克。以其使用玉片和金缕最多,玉质最好,年代最久而堪称国之重宝。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 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 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 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金缕玉衣只有中国有

曾经有媒体报道过“埃及惊现1000具穿金缕玉衣黄金木乃伊”,但那些黄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镀了一层金而已,并没有玉的成分,称不上真正的“金缕玉衣”。玉雕技艺是我国独有,汉朝也是玉雕装饰盛行的时期,从长沙出土的金缕玉衣残片来看,它不仅只是简单磨成玉片而已,上面还雕有花纹。

金缕玉衣是谁设计的

金缕玉衣具体由何人所设计并无史料记载。1968年,西汉刘胜和窦绾夫妇墓中发掘出两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贵族的葬服“金缕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察,这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出土中,时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两套。

金缕玉衣哪件最有价值?

我国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世界。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两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

江苏徐州楚王陵金缕玉衣是现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价值的国宝,西汉,长174、宽68厘米,1994~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现藏徐州市博物馆。

楚王陵金缕玉衣玉片总数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甲,拼合得天衣无缝,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缕1576克。玉片最多,达4248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

揭秘“银缕玉衣”真容:塞生殖器和肛门为防腐

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南的陵山上,当地驻军炸山时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考古人员在墓主中山靖王刘胜(汉武帝庶兄,死于公元前113年) 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2件“金缕玉衣”后,玉衣的面貌始真实地呈现于后世,这是至今出土最早的完整玉衣。其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广州、安徽、北京、陕西等地陆续发现玉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达30多套。

上图东汉时期彭城王的这件银缕玉衣出土于1969年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中,目前收藏于南京博物馆。徐州在西汉时属于楚王封地,东汉时成为彭城王的封地,前后有五代。玉衣全长170厘米。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从头到脚由头罩、上衣、裤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头罩长27厘米,包括全部头顶和后颈,由230片玉片组成,顶部为一璧形玉片;脸盖包括额部至下腭以及左右两耳,长23厘米,由105片玉片组成;眼、鼻、嘴部的玉片都是特制的,以便显示人脸逼真的形象,如两眼呈橄榄形、下腭呈半月形;鼻子是用15片小条梯形玉片和一片半圆形玉片组成;上衣、裤子、手套和鞋等部位的玉片有正方形、长方形、月形、三角形等。玉衣内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样做是因为汉代人普遍相信人死后灵魂尚存,要像活人一样吃喝玩乐,而玉则能保证尸身不腐,所以要用“九窍器”塞其九窍。所谓九窍就是指两眼、两鼻、两耳、嘴、生殖器和肛门。

整件玉衣共用玉片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玉片为青白玉,玉质一般,甚至还有一部分用了旧玉,这可能与汉代用玉量大、选材困难有关。有资料显示,当时一名玉工制成一件玉衣至少要花费10年时间。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在汉代,玉衣是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的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但在西汉时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故已发现的西汉诸侯王的玉衣,既有金缕,也有银缕、丝缕。到东汉时则实行了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在驾崩时穿金缕玉衣,而诸侯死去时只能穿银缕玉衣,一般的贵族和长公主只能穿铜缕玉衣。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丕做了魏国的皇帝,他认为使用玉衣是“愚俗所为也”,在公元222年下令废除了以玉衣随葬的制度。至此,从西周初到两汉鼎盛的玉衣随葬制度终于退出历史。

2008年5月1日起,我国迄今最古老的完整银缕玉衣将亮相江苏常州市博物馆一楼临展厅,这件银缕玉衣是当天开幕的《“大风歌”两汉文明展》中的一件展品。

徐州的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被称为中国汉代文物三绝。徐州共有13位楚王、5个彭城王,有18座王(后)陵墓葬,此次来常州展出的珍贵文物大多出自楚王(后)墓及其他墓葬。这件完整的银缕玉衣,1996年7月出土于徐州北郊九里山的刘和墓洞室,由2216片玉片组成,考古发掘前没有盗损。刘和是楚王宗亲中地位较低的一个,但这件银缕玉衣却身份尊贵。目前,全国发掘出12件银缕玉衣,其中5件在徐州,而能够完整修复的仅有2件,一件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一件收藏在徐州博物馆,而徐州博物馆的这件比南京博物院的早200多年,是目前最古老的完整银缕玉衣,且玉的质地更好。葬玉是专用来为死者送葬的玉器,古人认为玉器施覆于人体各部位可以保护尸体,这次展出的“九窍”塞葬玉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

安徽省保存最完整的东汉“铜缕玉衣”

这件“铜缕玉衣”是2004年淮北市新体育馆施工中发掘汉墓时出土的。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下葬时穿用的殓服。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大公主使用铜缕玉衣。据推断,这件玉衣的主人可能是列侯或级别相当的达官显贵。 淮北市出土“铜缕玉衣”,在安徽省尚属首次。由于汉墓多次被盗,“铜缕玉衣”遭到严重损坏。淮北市博物馆历时近两个月对文物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铜缕玉衣”,高1.88米的“铜缕玉衣”,玉片总数达2257片,钻孔直径仅为1毫米,做工精致细腻。

西汉的丝缕玉衣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中国人崇玉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琢玉为饰。红山、河姆渡、马家滨等文化遗址出土有璜、坠、玉龙等佩饰,良渚文化遗址还出土有璧、琮等仪礼祭祀用玉。后来玉还被广泛使用于典礼、祭祀、装饰、丧葬等活动中。出于对玉无比崇拜的迷信,生前佩玉、死后葬玉的风气愈演愈烈。战国流行的缀玉敛尸葬俗,到西汉时却演变出以玉衣为葬服,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尸体腐烂。在西汉使用玉衣可能尚无严格的规定,到东汉就发展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使用玉衣的等级制度。规定身份不同,使用的线缕也有差别,皇帝、皇后可以使用金线缝制的玉衣(即金缕玉衣);诸侯王、第一代列侯、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而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当时僻处南陲的南越国虽然与汉王朝分庭,但在许多方面却刻意模仿汉制,所以南越国贵族死后用玉衣作丧服是不足为奇的了。

这件丝缕玉衣长173厘米、肩宽44厘米,殓服,共由2291块青玉片粘连缀接而成。外形与人体形状基本一样,分头套、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六部分。为便于穿着,各部分分别制作。其中头套,手套和鞋的玉片均在片角钻孔,以丝线连缀;其余玉片用麻布衬里,每块玉片表面用窄丝带作交叉粘贴,然后再用宽丝带沿玉片的边缘作纵横粘连。由于整件玉片皆以丝带缀连,故称之为“丝缕玉衣”。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件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这件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得丝缕玉衣,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敛服。以玉衣作敛装的习俗在历史上曾经风行了三百余年。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使尸体不腐。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

南越王的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共十部分。玉片以长方形和方形为主,还有梯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头套、手套和鞋子是用红色丝线穿缀边角钻孔、打磨光滑的玉片做成,里面以丝绢衬贴加固。玉衣躯干部分大多利用废旧玉器或边角玉料切成小玉片,贴在麻布衬里上,再用红色丝带在表面对角粘帖,十分规整鲜艳。

出土时,因南越王尸体和编缀玉衣的丝线已经腐朽,玉片散落在地,专家花了三年多时间修整复原,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更是如何的耗费人力和物力。在玉衣的下面摆放有5块玉璧。璧的表面还留有丝带绕过璧孔的痕迹,说明5块璧原是用丝带系在一起的。玉衣的手套一端,是一对造型各异的龙形玉握。在考古学上,所谓握,就是以物放在死者手中,使之握。

中国历史上以玉衣作敛装的制度,可上溯到东周时代的“缀玉面罩”和缀玉片片的衣服。根据已知的考古材料,形制完备的玉衣出现在西汉文帝、景帝之际,皇帝和王侯等以玉衣作为敛服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盛行的。至东汉时期,玉衣已经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3个等级,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为防盗墓,废除玉衣制度,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东汉以后的玉衣。

南越王赵昩的丝缕玉衣,当在入葬的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制作,要早于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近10年左右。这件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发现年代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又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新品种。其上衣采用对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丝缕玉衣部分玉片的外观与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玉器类似,其应是南越国宫廷所特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