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積水潭醫院蘇亦兵:將脊髓腫瘤等神外手術「武裝到牙齒」

專訪北京積水潭醫院蘇亦兵:將脊髓腫瘤等神外手術“武裝到牙齒”

神外前沿訊,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神經外科開始“迴歸”到脊柱手術領域,並由此與脊柱外科的科室關係劍拔弩張,甚至出現了一些不十分和諧的競爭。在骨科作為優勢科室的北京積水潭醫院,神經外科在蘇亦兵主任的帶領下,不但能夠與脊柱外科相互取長補短的合作,而且能夠共享共有一個技術設備先進的手術室平臺,將神經外科的脊髓手術“武裝到牙齒”。

北京積水潭醫院的神經外科有什麼特色,重點在發展哪些領域,醫療技術的優勢又在哪裡,近日神外前沿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辦公室裡專訪了蘇亦兵教授。

以下是訪談全文:

神外前沿:積水潭醫院的骨科是強項,那神經外科有什麼特色?

蘇亦兵:積水潭醫院的神經外科是在2002年8月8日,隨著骨科創傷搶救中心的成立才建立起來的,當時是由富壯主任牽頭,到2012年接手時,已經過10年的人才儲備和培養。這期間我們醫院神經外科的特色並不十分明顯,因為畢竟是新成立的科室,當時的重點是在創傷平臺。

目前,北京60餘家三甲醫院都有神經外科,但其實除了天壇等大專科醫院,其他的醫院的神經外科發展都不十分均衡。

所以從2012年我接手神經外科之後,就將其定位為“依託骨科優勢平臺而發展的具有積水潭特色的神經外科”,具體來講涉及到三個平臺。

神外前沿:請問是哪三個平臺?

蘇亦兵:第一個是創傷燒傷中心平臺,因為這個平臺帶來了大量的神經創傷病人,所以我們提出在這個平臺上做重型顱腦損傷合併複合傷的早期超早期治療。可以說在這一點上我們是非常有優勢的,過去神經外科注重顱腦損傷的治療,而忽視合併損傷的治療,造成不同程度功能障礙,而我們現在的理念是,在第一時間,在神經外科允許的情況下,把合併傷同時處理。

因為這個平臺上的外傷可能是合併脊柱、四肢、胸部和腹部的複合傷,很少有單純的顱腦外傷。這也符合現在流行的“快速康復理念“:既發揮了各科室優勢和協作精神,又能使病人獲得最佳的預後和康復,體現了我院在重型複合損傷的高救治水平。

第二個平臺,也是我們發展較好的平臺,也即是依託骨科尤其是脊柱外科的優勢平臺,打造具有特色的神經外科:脊髓腫瘤的精細化治療,包括從頸髓一直到骶尾部的脊髓腫瘤的顯微外科治療、寰枕交界區比如查理氏畸形等疾病的個體化治療、骶管囊腫的個體化治療。

這些是我們在脊柱脊髓領域的工作,經過我們6年的努力,現在已經在這個領域取得一些成就了;

第三個平臺,依然是依託骨科優勢,比如我們手外科有大量的臂叢神經損傷病人,骨科有大量的截肢、殘肢病人,脊柱外科有大量的脊髓損傷馬尾神經痛的病人。我們神經外科的工作重點是疼痛終末治療,也即是頑固性疼痛的神經外科治療,包括脊髓的後外側損毀手術等,我們是繼宣武醫院之後開展這些工作較早的醫院。

這三個平臺在這幾年內發展得很好。

神外前沿:手術量最大的是哪個?

蘇亦兵:最多的是脊髓腫瘤和寰枕交界區病變。疼痛和外傷雖然平臺比較好,但是疼痛篩選較為嚴格,而創傷平臺的手術量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病人可能會選擇就近就診。

神外前沿:您來積水潭之前是在天壇醫院?

蘇亦兵:我是1990年畢業後留在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經過了系統的神外培訓,2002年調到積水潭醫院,和富壯主任一起組建神經外科,並依託骨科的優勢平臺,發展積水潭神經外科的特色。目前為止,我們在北京60家三甲醫院中,是比較有特色的科室之一。

神外前沿:積水潭醫院是怎麼處理骨科和神經外科之間關係的?

蘇亦兵:可能很多人覺得積水潭醫院的神經外科在以骨科為重點的醫院裡是非重點科室,但我們做了大量的專病工作,這些專病工作恰恰反應出不同專業的交融,增強我們與骨科的親合力,和諧共發展。

脊柱外科也很支持我們的工作,一些過去可能會流失的病人現在會轉到神經外科,畢竟兩個專業之間有一定交叉,會遇到既需要脊柱外科,又需要神經外科處理的問題。

我們神經外科工作的重點還是力求把傳統神經外科領域的工作做好,做精,做細,主要是脊髓、椎管內病變。我們處理骨科和神經外科之間關係的理念就是:使病人受益最大化。

我們和脊柱外科更多的是合作,我們遇到牽涉到穩定性的問題時會向他們尋求合作,而他們遇到椎管內病變的情況也會向我們尋求協作。交叉最多的除了椎管腫瘤之外,還有寰枕交界區病變,比如寰-樞椎不穩定,脫位、扁平顱底。

Chiari畸形如果不涉及到穩定性大部分由神經外科來做。

神外前沿:椎管內腫瘤全部是由神經外科來做?

蘇亦兵:絕大部分是。

神外前沿:從我們的視角來看,很多醫院神經外科和脊柱外科的配合並不和諧?

蘇亦兵:這要看你以什麼視角來看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涉足自己最善長、最有把握的領域,我們現在儘量遵循傳統神經外科理念,把腦、脊髓工作做精做細,不涉及退變性的疾病。

神外前沿:脊髓腫瘤患者是通過什麼渠道來到積水潭就診的?

蘇亦兵:我們的渠道主要是通過我院強大的脊柱外科這個平臺,所以積水潭神經外科的發展是和脊柱外科息息相關的,離開脊柱外科同仁的支持,不會有我們今天的發展。

神外前沿:每年的脊髓腫瘤手術大概多少臺?

蘇亦兵:每年的脊髓腫瘤手術大概300臺,這個手術量對於我們平臺來說還遠遠沒有達到飽和的程度,來本院就診的脊髓腫瘤患者中至少還有40%流失掉了,沒有來我們科首診。這還需要我們努力。

神外前沿:椎管內腫瘤手術的治療難度很大,如果血管、神經保護不好,很容易造成病人癱瘓,對此,相比於天壇等醫院,積水潭神經外科在技術上有什麼優勢?

蘇亦兵:

從技術層面上來說,我們沒有問題,經過幾年的積累,不管是對於髓內腫瘤還是寰枕交界區病變,我們和天壇醫院的技術水平的差距不大。

我們更有一些優勢:我們和脊柱外科共用一個手術平臺,借鑑骨科先進的理念,把神經外科和骨科技術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脊柱外科的全套配置包括手術床、C型臂、脊柱導航等均在使用,這也是我們能把脊髓疾病做做的更為精緻、精細的基礎。

神外前沿:對科室未來的發展有什麼規劃?

蘇亦兵:我們搭建的三個平臺未來都有很大發展空間,特別是在重型複合損傷的救治工作上還沒有發揮出我院的高超水平,未來有很大的空間。頑固性疼痛的神經外科治療如臂叢神經損傷後疼痛、殘肢疼、幻肢疼等治療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除了利用積水潭醫院的平臺優勢之外,我們也會和其他醫院搭建專業平臺,共同發展,擴大我們的影響力。

受訪者簡介

專訪北京積水潭醫院蘇亦兵:將脊髓腫瘤等神外手術“武裝到牙齒”

蘇亦兵,北京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北京大學副教授,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部神經外科學系教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神經外科學系委員、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脊柱脊髓專業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脊柱脊髓專業組委員、世界華人神經外科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常委、國家自然資金評審專家北京市科委評審專家等學術職務。1990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師從趙繼宗院士,從事神經外科28餘年,在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工作期間,經過系統的神經外科專科訓練,2002年調入北京積水潭醫院參與組建神經外科。主要從事脊髓腫瘤的顯微外科治療、骶管囊腫的顯微外科治療、顱頸交界區疾患的個體化治療、Chiari畸形各型的分期分型治療、頑固性疼痛治療等。目前承擔多項國家自然基金,承擔北京大學醫學部八年制的臨床教學工作及住院醫師輪轉培訓工作,2014年被評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教師。

相關報道[手術視頻]北京積水潭醫院蘇亦兵: 俯臥位帶來哪些整體技術變革 讓脊髓手術如虎添翼 | 徠卡神刀博覽第15期

往期訪談:(點擊標題打開)

[第126期專訪]天津武警附屬醫院張賽: 腦外傷亞低溫治療要避免哪些誤區 如何與時間賽跑

[第125期專訪] 三博腦科張宏偉: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巨大侵襲性垂體腺瘤要敢於對下丘腦區域腫瘤全切除

[第124期專訪]三博腦科吳斌:額底縱裂入路一通百通 顱咽管瘤顯微手術風向在改變

[第123期專訪]麻省總院Batchelor: IDH1靶點能為膠質瘤治療帶來哪些新思路和改變

[第122期專訪] 盛京醫院蔡煒嵩: 哪類小兒神經系統腫瘤能更多獲益於分子病理診斷

[第121期專訪]中山腫瘤陳忠平: 求解腦膠質瘤化療耐藥難題:兩項臨床試驗進展可喜

[第120期專訪]廣東省人民醫院李智: 腦膠質瘤診斷正在從組織學表型向分子表型轉化

[第119期專訪]華山醫院初曙光:影像在膠質瘤診療全過程中會起到哪些關鍵作用

[第118期專訪]華山醫院秦智勇: 腦膠質瘤手術進步的空間在哪裡 何時積極何時保守

[第117期專訪]醫大一院吳安華: CAR-T等膠質瘤免疫治療曙光初現 但革命性進步當在調控免疫微環境

[第116期專訪]301醫院曲寶林:腦膠質瘤放療新探索 重建纖維束保護腦功能 放射劑量減少20-30%

[第115期專訪]西南醫院馮華: 低氧與亞劑量化療會“催生”膠質瘤幹細胞 分子病理有望推動膠質瘤臨床治療

[第114期專訪]宋冬雷: 神外專家創業的下一步 將在上海建立200張床位的高端腦科醫院

[第113期專訪]天壇醫院劉元波: 中樞淋巴瘤診療急需規範 手術和放療早已“讓位”於多藥聯合化療 化療總有效率在70%以上

[第112期專訪]上海仁濟醫院高國一: 進一步改善顱腦創傷預後是醫者的責任與擔當

[第111期專訪]環湖醫院佟小光: Rhoton神經解剖在中國這十年 已改變和將要改變的是什麼

[第110期專訪]北大醫院鮑聖德: 失敗的手術更值得學習和關注 神外科室不宜盲目擴張

[第109期專訪]北京醫院王大明: 近年來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快速發展的亮點和難點在哪裡

[第108期專訪]307醫院段煉:專注煙霧病手術16年的感悟 已建立世界最大煙霧病DNA樣本庫

[第107期專訪]北大人民醫院欒文忠: 對神經外科專業發展的期望

[第106期專訪]醫科院腫瘤醫院萬經海: 主攻顱底溝通腫瘤 多學科合作讓手術從分期變為一期

[第105期專訪]華山醫院朱巍:無法夾閉的複雜動脈瘤怎麼辦 顱內-顱內搭橋成為新趨勢 兼談累及豆紋動脈的處理

[第104期專訪]哈醫大腫瘤醫院梁鵬: 腦膠質瘤術中放療初見成效 已積累近百例經驗

[第103期專訪]宣武醫院梁建濤:聽神經瘤手術的體位選擇

[第102期專訪]301醫院周定標: 神外醫生要先把手術做好 手術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被替代

[第101期專訪]宣武醫院吉訓明:創新RIC技術解決“小中風大問題” 將創建心腦同治病房

[第100期專訪]華山醫院周良輔院士答腦膠質瘤、煙霧病、華山西院等熱點問題

[99期專訪/手術視頻]青醫附院豐育功: 首創自體硬腦膜包裹術 解決血泡樣動脈瘤夾閉與血管縫合難題

[第98期專訪]天壇醫院楊俊:脊髓腫瘤手術風雨二十年 治癒與致殘只在毫釐之間

[第97期專訪]清華長庚醫院邢儉: 顱咽管瘤全切除"秘籍" 尋找腫瘤包膜和根部

[第96期專訪]天壇醫院賈桂軍: 侵襲性垂體腺瘤的開顱手術“尖刀班” 如何在高風險手術中保護下丘腦

[第95期專訪]北京世紀壇醫院胡志強: 探索神經內鏡治療腦室感染 其治癒率已達到95%

[第94期專訪]北京協和醫院魏俊吉:中國神經急重症亞專業發展最快的這五年

[第93期專訪]301醫院馬曉東: 功能區膠質瘤手術切除要敢於面對輕微功能障礙 以提高治癒率

[第92期專訪]天壇醫院曹勇: 腦動靜脈畸形手術中保護傳導束更重要 5毫米是安全距離

[第91期專訪]天壇醫院劉佰運:提高基層顱腦創傷救治水平 應推動神經創傷單位和醫院間廣泛聯盟

[第90期專訪]日本旭川醫科大學Kamada: 腦功能區和微細血管的保護如何做到 GBM五年生存率25%

[第89期專訪]天壇醫院劉愛華: 巨大顱內動脈瘤何去何從 密網支架治療初見成效

[第88期專訪]天津總醫院楊新宇:腦動脈瘤的鎖孔手術能讓患者明顯受益 術前血管痙攣是禁忌症

[第87期專訪]天壇醫院張東:煙霧病搭橋與貼敷治療效果無差異 病區年完成四大腦血管病手術近700臺

[第86期專訪]南昌大學一附院洪濤: 從顱咽管瘤大宗病例到動脈瘤探索 神經內鏡開疆拓土這五年

[第85期專訪]天津總醫院肖福順: 介入治療腦血管病優勢何在 嘗試單純球囊擴張治療青年腦血管狹窄

[第84期專訪]天津醫科大學浦佩玉 :認真對待每一個病人才能進步 神外醫生的手術能力比SCI論文更重要

[第83期專訪]華山醫院盛曉芳: 低齡兒童腦腫瘤放療問題和腦膠質瘤MDT執行

[第82期專訪]天津環湖醫院姜煒: 膠質瘤長期生存患者無一不是手術全切除 判斷假性進展等常見問題的正確邏輯是什麼

[第81期專訪]山東省腫瘤醫院陶榮傑: 囊性和高顱壓腦膜轉移瘤的綜合治療已累積大量病例 如何看待膠質瘤非手術治療

[第80期專訪]宣武醫院樸月善: 客觀理性看待膠質瘤分子病理檢測 哪些情況下會誤導醫生和患者

[第79期專訪]同仁醫院康軍: 顱腦創傷中被忽視的視神經損傷如何減壓治療 同仁神外已積累1000例以上病例

[第78期專訪]宣武醫院張國君:追求治癒的切除性手術仍應是癲癇外科主流 在宣武醫院佔比95%以上

[第77期專訪]宣武醫院朱宏偉: 疼痛的外科治療方興未艾 神外的優勢和手段有哪些

[第76期專訪]清華長庚醫院王勁:父親王忠誠院士給我三點啟示 清華長庚神外脊髓脊柱發展迅猛

[第75期專訪]301醫院陳凌:DC-iNKT疫苗聯合免疫檢查點阻滯劑治療腦膠質瘤臨床試驗即將啟動 免疫治療三步走

[第74期專訪]專訪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夏雲飛: 低級別膠質瘤是否需要放療 為何會出現假性進展

[第73期專訪]香港大學瑪麗醫院陳志峰:新化療方案可以讓大部分兒童低級別膠質瘤“長期靜止”後“自愈” 要避免過度治療

[第72期專訪]中山大學顏光美: M1溶瘤病毒可跨越血腦屏障且對膠質瘤幹細胞殺傷高度敏感 爭取明年臨床試驗

[第71期專訪]三九腦科朱丹: 全院神外手術量每年已超5400臺 SEEG技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癲癇手術的進步

[第70期專訪]天壇醫院王新生:內鏡團隊年手術量1000臺以上 顱內蛛網膜囊腫應首選內鏡手術治療

[第69期專訪]天壇醫院王新生: 腦室鏡手術治療腦積水 預防感染和打開liliequist膜是關鍵

[第68期專訪]天壇醫院趙雅度: 神外手術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手術匠人和科研教學同樣重要

[第67期專訪]天壇醫院王嶸: 利用複合手術室 頸動脈狹窄堵塞後的開通率已經達到70%以上

[第66期專訪]天壇醫院王嶸: CEA手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 遠期效果更好費用更低 卻為何中國開展程度遠遠落後

[第65期專訪]三博腦科欒國明: 400例VNS治療難治性癲癇平均有效率76% 如何看待神經調控與切除性手術

[更新/第64期專訪]北大第一醫院姜玉武: 小兒癲癇手術反而能“促進”腦發育 中心年手術200臺 向世界一流兒童癲癇中心努力

[第63期專訪]中日醫院於炎冰:小兒腦癱可達95%以上的明顯改善率 已完成近萬例手術

[第62期專訪]中日醫院於炎冰: 顯微血管減壓如何做到術中“不出血” 團隊已積累近4萬臺手術經驗

[第61期專訪]天壇醫院王磊: 以膠質瘤手術水平差異為例 看患者如果選擇並忠實跟隨醫生

[第60期專訪]瑞金醫院孫伯民:功能神外在治療病種上開疆拓土 手術治療神經性厭食症已走在國際前列

[第59期專訪]北大國際醫院趙元立: 神外開診不到兩年 去年手術量已超千臺 神經康復是特色之一

[第58期專訪]天壇醫院王磊: 從一位膠質瘤患者18年“抗戰”個案 看哪些低級別膠質瘤不一定急於手術

[第57期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小兒神外年手術量850臺以上 髓母/顱咽管瘤/視路膠質瘤切到哪裡最合適

[第56期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腦腫瘤術前不分流避免患兒終身帶管 成立兒童神經中心打通內外科

[第55期專訪]寧夏醫科大學孫濤:癲癇治療將有哪些突破 寧夏腦計劃聚焦顳島網絡

[第54期專訪]天壇醫院桂松柏: 垂體瘤等顱底腫瘤年手術200臺以上 神外手術有量變才能有質變

[第53期專訪]三九腦科蔡林波:採用心理干預手段 讓腦幹膠質瘤患兒順利完成放療 有效緩解症狀

[第52期專訪]天壇醫院劉丕楠: 垂體瘤手術已累積1500例以上 內鏡技術發展不可逆轉 外科治療最終都將內科化

[第51期專訪]三博腦科於春江:對膠質瘤 垂體瘤和聽神經瘤的治療經驗與思考 聽神經瘤全切率98%

[第50期專訪]長海醫院胡小吾:1000例以上帕金森病DBS手術經驗總結 提高治療效果的三大關鍵因素是什麼

[第49期專訪]瑞金醫院卞留貫: 垂體瘤手術要有內科思維 Cushing病手術緩解率已達90%

[第48期專訪]瑞金醫院趙衛國: 20餘年主刀4500餘例微血管減壓手術 堅決反對“假手術”

[第47期專訪]南方醫院陸雲濤:寰枕交界區疾病 神經外科有優勢

[第46期專訪]北京天壇醫院王群: 對腦深部癲癇及腫瘤的治療應關注局部激光手術(LITT)新技術

[第45期專訪]解放軍總醫院餘新光: 科室年手術量4000臺以上 通過DSI等技術發展腦功能研究和建立精準神經外科體系

[第44期專訪]海軍總醫院張劍寧(下): 間質內放療治療顱咽管瘤及內鏡治療腦幹海綿狀血管瘤等新探索

[第43期專訪]海軍總醫院張劍寧(上):基於立體定向技術 在腦腫瘤間質內放療 腦組織活檢和伽瑪刀治療上已積累全國最大宗病例

[第42期專訪]天津腫瘤醫院李文良:腦膠質瘤治療尚未找到真正切入點 手術仍然是主要手段

[第41期專訪]天壇醫院孟凡剛: 神經調控手術適應症廣泛 但應積極穩妥地開展

[第40期專訪]麻省總院Batchelor: 腦膠質瘤的靶向治療不能只依靠一種靶向藥物

[第39期專訪]南方醫院漆松濤: 顱咽管瘤治療有誤區 提出膜性神經外科學概念

[第38期專訪] 宣武醫院李建宇: 帕金森病外科團隊年手術量300臺以上 病灶定位是關鍵

[第37期專訪]宣武醫院胡永生:功能神經外科治療頑固性疼痛優勢明顯 已積累國內最大宗病例

[第36期專訪]天壇醫院喬慧: 20年超2萬例監測 北京天壇醫院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團隊如何走向世界前列

[第35期專訪]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張志文: 腦血管手術技術水平要求高 腦膠質瘤重在綜合治療

[第34期專訪]中山腫瘤陳忠平:腫瘤醫院中神經外科發展之路 膠質瘤惡性程度最高的膠母5年生存率達28%

[第33期專訪]廣州軍區總醫院王偉民: 術中喚醒手術先行者14年經驗 膠質瘤全切率達77.8% 癲癇和功能區腦血管畸形手術應用前景廣闊

[第32期專訪]北大國際醫院劉獻增: 電生理才是神經腫瘤術中監測金標準 經顱導航磁刺激等技術值得期待

[第31期專訪]張冰克: 兒研所小兒神外開診七個月以來完成手術過百臺 以嬰幼兒患者為主

[第30期專訪]北大醫學部常青: 率先發現髓母細胞瘤分子標誌物Mir-449a 有助於獲得精確診斷和精準治療機會

[第29期專訪]天壇醫院張凱:讓發病率很高的額葉癲癇不再“迷茫” 影像學進步令其手術治療效果堪比顳葉癲癇

[第28期專訪]天壇醫院謝堅: 300餘臺高難度島葉膠質瘤手術經驗 全切率96.1% 致殘率11.0% 對外側豆紋動脈的保護是重中之重

[第27期專訪]301醫院凌至培: 率先應用多通道微電極電生理記錄技術幫助帕金森手術更精準定位

[第26期專訪]宣武醫院菅鳳增:沒有顯微技術的脊柱外科就是在“走夜路”

[第25期專訪]天醫總院楊學軍: 率先應用經顱磁刺激技術 膠質母細胞瘤影像學全切除率95%以上

[第24期專訪]天壇醫院高之憲: 近2000臺膠質瘤手術經驗的忠告

[第23期專訪]北京天壇張建國:DBS治療帕金森病的技術突破將出現在哪裡

[第22期專訪]張亞卓:手術仍是脊索瘤首選治療方式 質子放療等有待觀察 藥物仍在研發中

[第21期專訪]華山醫院吳勁松: 低級別膠質瘤經合理治療 10年存活率可超70%

[第19期專訪]天壇醫院張建國: 神經調控可以“替代”部分手術

[第18期專訪]林松:通過電生理監測和超早期化療等手段治療膠母(GBM)

[第17期專訪]林松:手術是治療膠質瘤的決定性因素 怎樣才能做到精準切除

[第16期專訪]肖新如 :只有手術才能給顱底腦膜瘤帶來治癒機會

[第15期專訪]肖新如:手術不可能治癒腦膠質瘤 分子靶向與免疫治療最有前途

[第14期專訪]王任直 :垂體腺瘤雖是神經外科常見腫瘤 但應多科協作

[第13期專訪]王任直 :反對濫用伽瑪刀 垂體腺瘤治療必須多科室協作

[第12期專訪]馬文斌:今年將開展腦膠母細胞瘤的免疫治療臨床試驗

[第11期專訪]馬文斌:國際前沿技術怎樣讓中國腦膠質瘤患者受益

[第10期專訪]江濤:針對復發GBM的新藥今年臨床試驗 免疫治療大有前途

[第9期專訪]張玉琪:腦膠質瘤治療主要取決於手術切除程度 而不是化療

[第8期專訪]張玉琪: 答顱咽管瘤、兒童腦腫瘤等熱點問題

[第7期專訪]天壇於書卿: 術中B超造影等影像引導技術讓膠質瘤手術更為精準

[第6期專訪] 天壇於書卿:基因治療膠母細胞瘤效果良好 正在開展臨床試驗

[第5期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基因技術等腦膠質瘤治療最新進展

[第4期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分子檢測可能是腦膠質瘤的突破口之一

[第1期專訪]李文斌:搭建膠質瘤治療國內一流團隊

專訪北京積水潭醫院蘇亦兵:將脊髓腫瘤等神外手術“武裝到牙齒”

中國神經學科新媒體;郵箱[email protected],值班微信53880941;獲得神外手術轉診網絡,請點擊頁面下方的“閱讀原文”或“瞭解更多”;或直接訪問鏈接 mikecrm.com/XGhdB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