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爲什麼能成爲華中之首?

雲起江寒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下面簡單說說幾個關鍵數據。^_^



1,地理位置優越。武漢號稱九省通衢,地理位置極其優越。



2,交通便利。不管是在古代,還是近現代,武漢水陸交通非常便利,而且武漢還是中國中部地區第一門戶機場、首個4F級機場,中國八大區域性樞紐機場。



3,經濟發達。武漢明清以來,就是湖廣行省首府所在地,特別是自張之洞督辦武漢以來,發展迅速,經濟發達,至今還是我國無可爭議十大城市之一,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



4,政治地位高。武漢明清以來,就是湖廣行省首府所在地,建國以來,也是我國中部地區第一重鎮,現在還是在建國家中心城市。



4,科教發達。武漢市我國第三科教中心城市,擁有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一大批優秀大學。



5,醫療發達。武漢醫療發達,是我國醫療水平排名前五的城市。可以說,無論數量還是質量,武漢三甲醫院都是中部地區最多最強的。



還可以比較的數據很多,但是武漢在中部地區都是佔優的,就不一一對比說明了。


可汗說事


這個是有歷史根源的

在元朝以前,武漢都只是一個普通城市,得利於武漢的區位優勢,九省通衢和長江漢江的黃金水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經商定居。於是漢口成為了中國以商業聞名的四大名鎮,政府機關也慢慢的轉移到了武漢。

元明清時代,湖廣行省的首府,就設在武昌。要知道,湖廣行省的轄域相當大,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貴州、廣西。這也奠定了武漢的政治地位。

武漢最輝煌的莫過於清末和民國時代,得利於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治理,興辦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湖北織布局等等,奠定了工業基礎。興辦各種學堂,後來也成為了現在武漢各985、211的前身,奠定了科教基礎。修建了平漢鐵路,奠定了交通基礎。在加上漢口租界開浦,所以當時武漢的綜合實力,最鼎盛時,僅次於上海。

後由於抗日戰爭,武漢會戰,武漢部分產業轉移到西部,實力有所下滑,但新中國後中南局機關依然在武漢。

改革開放後,國家大力發展沿海地區,湖北等內陸都是重稅區,武漢從80年代開始,經濟下滑很厲害,最低的時候下滑到全國top15的水平。周邊各省情況都差不多。近十幾年才得以緩解。

武漢作為華中之首是有歷史傳統的,相比之家,南面的長沙一直都是湖廣的“二哥”,各方面條件都很難與武漢相比。北面的鄭州,是一個依託鐵路運輸發家的城市,雖然發展很快,但是綜合實力確實不是一時半會能彌補的。

目前華中一強兩副的格局基本就是這樣。


Koen


中國城市互聯網創新創業排行榜:武漢列華中之首。

創新活力為武漢得高分

5月,一家研究智庫發佈中國十大宜商城市排行,武漢名列第6。4月,一家網絡開放平臺發佈“中國城市互聯網創新創業排行榜”,武漢位列華中城市之首。

最近三年,此類城市排行榜層出不窮,武漢頻頻現身其中。榜單是人們投向城市的目光,它讓人們從不同角度打量一座城市。基於此,外界更認識和認可武漢,也讓武漢更認清自己。

排行榜勾勒出武漢魅力

2012年 “中國內地港口城市價值綜合排名”,分析了港口城市五大價值影響因素,武漢排名第7。由中國內地網友投票評選出的2014年新版中國內地美女城市排行榜,武漢名列第4。

這些來自民間的城市排行榜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從某一個方面來管窺一座城市。但如果綜觀這些排行榜,一座城市的整體概貌也就赫然而出。

“摩天城市網”曾發佈2012中國摩天城市排行榜和潛力榜,武漢均佔據第6位。這份排行榜按照“建成高樓排行榜(城市的摩天知名度)佔30%權重、摩天建築總數排行榜佔70%權重”的加權計算方法統計而出。

根據亞馬遜中國公佈的“2013年度閱讀城市”榜單,當年最愛閱讀的10箇中國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南京、杭州、天津和重慶。亞馬遜中國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排名結果,來源於全國各大城市在亞馬遜中國的本年度圖書銷售數量。

《2012“中國·時尚指數”白皮書》,在全國選取了20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進行調研,從經濟發展、商業發展、居民時尚、設計發展等4大維度剖析中國城市時尚發展現狀、規律及趨勢,武漢位列全國20城市時尚消費力排行榜第11。

2013年網上流傳“中國小吃之都”TOP15排行榜,榜單根據自主特色種類、國內知名度、國內覆蓋率、環境服務等10項考核標準進行打分,其中臺北第一,成都第二,香港第五,武漢第七。

武漢得到“民意”認同

在中南財大葉青教授看來,每一種排行榜作為一種獨立的評價體系,都有一定的道理和科學依據。在這些民間排行榜中,武漢頻頻上榜,說明武漢這座城市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變化越來越大,得到的肯定和認可越來越多。

在這些城市排行榜中,有一些是純粹的民意調查,如“農民工幸福感城市排名”,是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和工眾網在2012年聯合發佈的一項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在“農民工幸福感”排名中,武漢位居第5。而在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排名中,武漢位居第3,超過北上廣深等城市。

“2011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評選,18.26萬人次外籍人才對353箇中國內地城市進行投票,武漢市名列第5名。評選方解讀:相比其他城市,“相對傳統、潛力大、物美價廉”是武漢的特點。開放發展中的武漢,向世界敞開懷抱,努力為海外人才在漢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更周到的服務。

而基於城市現狀而作出的對其未來潛力的預測和展望,仲量聯行2012年發佈《中國新興城市50強》,報告中新定武漢為九大“1.5線城市”。

創新、活力領域武漢都有較好表現

由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完成的《2013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深圳憑藉在8個單項指標中斬獲4項第一的成績,蟬聯年度桂冠,二至十名分別為廣州、杭州、蘇州、南京、武漢、寧波、成都、無錫和西安。

2012年8月,根據美國麥肯錫諮詢公司今年一項調研成果,《外交政策》雜誌製作發佈了《2025年全球最具活力城市排行榜》。在此榜單上,武漢位列第11位。

報道說,《2025年全球最具活力的75座城市》根據超過2650個城市的人口數量、當地人均GDP增長率等多項統計數據得出。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秦尊文認為,這個排名反映了武漢近年來的發展勢頭,報道對武漢區位交通優勢和科教優勢的評價也比較科學。所謂“活力”大,可以理解為是增長的空間和速度相對較大。


旅行中國


武漢區位優勢不可替代。武漢市在胡煥庸線東部區域接近天元的位置,位於長江和長江最大支流漢水交界處,武漢位於中國最重要的四個經濟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之中。

有江漢區,江岸區,蔡甸區,黃陂區,武漢經濟開發區,東西湖經濟開發區,東湖高新區,洪山區,青山區,漢陽區,江夏區,新洲區,陽邏區,漢南區,礄口區!

武漢在中部地區教育科研絕對優勢幾十年內無法動搖。這個不用特別詳細說了,高等教育資源,長沙尚可以看看,中部其他省市和武漢差距真的太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深圳現在都在想盡辦法補這個短板,鄭州的資源和深圳差了太多了。教育決定了城市未來的潛力。科研技術決定了有潛力的高端領域。
較好的工業基礎,武鋼、東風等等傳統,
武漢具備發展工業所需的一切良好的軟硬件條件,特別是大量的技術工人,這不是長沙、鄭州一朝一夕能獲得的。

政治資源,近一千年的區域中心城市,租界時期的通商口岸、民國的誕生地,民族工業的搖籃,3位數的區號,等等這些標籤擺在一起,積累的政治資本遠不是華中地區其他城市能比的,所以各種國家政策基本都繞不開武漢。

回答足夠簡潔吧,給個贊吧,親。本宮一邊教著別人怎麼防脫髮,一邊等著各位的好評,臣妾很需要!如果你有頭髮問題,關注我更好哦


頭髮幫


感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武漢為什麼能成為華中之首,個人覺得是歷史必然,武漢可以說在經濟、交通、科研教育方面等都佔據了絕對優勢,如果武漢都成不了華中之首,那就說不過去了。今天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武漢,希望給大家有所幫助。

武漢基礎本身雄厚,加上後期政策加持

從建國初期武漢就屬於工業重鎮,建國後又入選計劃單列市後來成為副省級城市,無論是從政策還是基礎上都具有先天優勢;其他比如鄭州是一座新城從1953年才開始建城抓住輕工業的尾巴才開始發展;長沙本身是革命根據地(當時工農紅軍很窮),當時根本沒有像樣的工業基礎,所以從先天條來看武漢無疑佔據了絕對優勢。

武漢本身就屬於交通樞紐,各個交通樞紐地位顯著

相比較於鄭州享受了鐵路的便利優勢和長沙後期重新建立的交通樞紐不同( 長沙雖然也有水運但是與武漢相比差距明顯),武漢本身具有其他城市擁有的鐵路、高鐵、公路和航空優勢外,還具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水運優勢,九省通衢的稱呼不是白叫的。一組數據就可以顯示出武漢水運優勢,2017年武漢水運15292.25萬噸,同期的長沙新港還在建設中。在其他交通地位同等情況下,就水運一項就跟鄭州和長沙拉開差距了。之前鄭州還能以鐵路優勢與武漢抗衡,但是隨著鄭州鐵路局拆分後,無疑武漢鐵路樞紐地位已經超過了鄭州(至少不弱於鄭州)。

在高等教育科研上,武漢也是佔據先天優勢

根據2017年的數據顯示武漢共有高校84所,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8萬人,在校研究生12.7萬人,全年招收本專科學生27.4萬人,市共有84所普通高校,在校生94.8萬人;長沙全市有普通高校51所,在學研究生6.16萬人,普通高校在校學生61.04萬人;鄭州全市研究生培養單位12個,招生10723人,在校研究生26370人,普通本專科院校58所,招生29.2萬人,在校學生93.5萬人;經過對比可以發現,

不僅僅是高校數量上(武漢84所,長沙51所,鄭州58所),還有研究生教育方面(武漢12.7萬,長沙6.16萬,鄭州2.6萬)武漢在校研究生數量是長沙和鄭州的總和還要多。研究生數量多,無疑說明了武漢高等教育的恐怖之處。

綜上,一個佔據交通樞紐、政策扶持和高等教育(天時、地利、人和)所有優勢於一身的武漢,想要不成為華中之首也不可能,甚至個人覺得武漢的發展還是有點慢了,各位覺得呢?歡迎各位留言或者私信勇勇雜談壹貳叄參與討論,原創不易記得點贊哦。


勇勇雜談壹貳叄


1.武漢區位優勢不可替代。武漢市在胡煥庸線東部區域接近天元的位置,位於長江和長江最大支流漢水交界處,武漢位於中國最重要的四個經濟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之中。

有些產業武漢可以發展,鄭州長沙相比成本天然弱勢。如果對比武漢和鄭州貨運週轉量,可以發現鄭州對鐵路公路運輸很依賴,而武漢水運週轉量佔30%比例。水運在大宗商品運輸方面有著陸運無法比擬的優勢。從海外進口的原材料,通過十萬噸級,百萬噸級大船運到中國,進行加工,才比較划算。過去很多產業只佈局在沿海,比如大化工產業,而現在國家推行一帶一路,沿長江經濟帶,希望將沿海的產業向內地延伸。但長江的飽和運力相當於20條鐵路線,對於動輒以萬噸計的原油,鐵礦石來說,運輸成本就是生命力。

比如大乙稀項目,武漢可以建,鄭州長沙就成本會更高。鋼鐵產業中國北方也有鐵礦石產出,鄭州相對劣勢小一些。

沒有這些基礎工業會怎麼樣?還拿乙稀來說,乙稀是塑料的原材料,如果乙稀在廣東生產成塑料袋,運到武漢,一個塑料袋因為運費可能會比在武漢生產貴百分之幾十。那些以萬噸計的原材料,如果可以在武漢加工,上游所有產品運輸成本都可以降低很多。

從這個角度來說,武漢水運優勢是鄭州永遠都無法比擬的,也決定鄭州產業結構永遠都無法和武漢相同。

2.武漢在中部地區教育科研絕對優勢幾十年內無法動搖。這個不用特別詳細說了,高等教育資源,長沙尚可以看看,中部其他省市和武漢差距真的太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深圳現在都在想盡辦法補這個短板,鄭州的資源和深圳差了太多了。教育決定了城市未來的潛力。科研技術決定了有潛力的高端領域。

3.當前鄭州的優勢,武漢的劣勢。

其實武漢也有很明顯且短期內很難逆轉的劣勢,現在看起來基本無解。那就是武漢周邊的小夥伴太弱,湖北省本身人力資源和河南省差太多,武漢現階段吸引力又不夠大。河南省作為傳統中原地區,比湖北省面積略小,人口總數接近湖北省兩倍,人口密度基本相當湖北兩倍,湖北省人口第二多城市襄陽才500多萬人,放在河南省只是人口中下游城市,湖北兩個強市距離武漢太遠,武漢勢單力孤。中原城市群整體實力和一體化程度比武漢城市圈好了很多。

現階段中國產業仍然以中低端製造業為主,過去一些年沿海產業轉移,轉移到內地的製造業,比較看中的還是更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而鄭州和安徽這方面比武漢優勢好了很多。富士康等企業內遷落戶帶動了鄭州發展的一個高峰,這是武漢難以彌補的。

長期來看,我還是更看好武漢,因為中國依賴廉價勞動力的時代終會過去,武漢的教育科研優勢會慢慢凸顯。

當前武漢和鄭州產業格局不同,武漢的產業在長期發展上可以說更有後勁。之後有機會我再詳細對比吧,今天先寫到這兒。


靜水深流151349532


武漢、鄭州、長沙併成為中部三強,其中又以武漢為尊。武漢在經濟、綜合交通、城市定位、醫療、教育等方面均要優於後兩者。

先說經濟。

目前,2016年武漢的GDP為11913億元,同期的長沙、鄭州分別為9324億元、7994億元;2016年武漢的資金總量,也即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為22196萬億元,同期的長沙、鄭州分別為15489億元、19001億元;2016年武漢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322億元,同期的長沙、鄭州分別為744億、1011億。

再看定位。

去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第六章節明確提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沙並未選中,不過按照國家平衡發展戰略的要求,未來還將有一批城市列入國家中心城市名單,長沙也要機會入選。由此看來,在國家的定位中武漢、鄭州要高於長沙。

但武漢又被國家定位為全國三大航運中心,另外兩個分別是上海、重慶。所以總得看來,武漢定位仍是三者中最高的。

接著看綜合交通。

交通主要分水陸空,水路方面武漢依託長江,已經是國家三大航運中心。陸路方面,直接看數據。

2015年城市鐵路列車停靠車次

製圖:子非魚;單位:輛

空運方面,也直接看數據。

製圖:子非魚

水路、陸路具有絕對優勢,空運方面雖位居第二,但相差不大,因此綜合交通實力,武漢領先,估計沒有人會有意見。

再接著看教育。

教育是城市軟實力的體現,教育、醫療資源,它們的優良直接關聯城市的綜合競爭實力。

教育質量的優劣,直接決定城市科研和創新能力強弱。

製圖:子非魚;院校均為全日制院校,不包含成人院校和民辦院校

上面是全國主要城市院校數量,武漢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之一,在院校數量上,武漢位列全國第3,長沙位列第7,鄭州位列第10。


天天說錢


武漢的優勢在於:1、交通優勢。京廣、滬漢蓉兩大高鐵在此交匯,其中京廣聯接北京廣州兩個一線城市和環渤海與珠三角兩大經濟區。滬蓉高鐵東西串聯上海重慶兩大直轄市和成渝、江漢、長三角三大經濟帶。以武漢為中心,北有鄭州、北京、瀋陽等鐵路樞紐,南有長沙、廣州、南昌等鐵路樞紐,基本處於中心地位,優勢一目瞭然,遠非其他城市所能比擬。黃金水道長江橫貫東西,漢水、湘江、贛江縱連南北,處於內河航運的十字路口。


2、區位優勢。武漢地處華中腹地,以此為中心,不論是南北還是東西,省市區數量都相同。根據人口密度分佈全國人口重心在湖北隨州東南,武漢更接近於全國人口重心,人口大地原點,以武漢為中心半徑一千公里涵蓋全國八成以上城市和人口,優勢十分明顯。武漢地處長江中游,礦產資源豐富,GDP雄居華中,長江漢水鼎足三鎮,坐擁湖廣熟天下足的江漢平原,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3,教育優勢。除了北京,武漢是中國教育資源最多的一個城市,高校林立。武漢在中部地區教育科研絕對優勢幾十年內無法動搖。高等教育資源,只有長沙尚可,中部其他城市和武漢相去甚遠。知識就是力量,教育決定了城市未來發展的潛力。


引擎輕唱一萬里


先談歷史原因吧。武漢區位優勢巨大,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兩湖平原,漢江、長江穿城而過,順湘江、贛江也可通達湖南、江西各地,在以水路為主要錢糧運輸通道的古代,就奠定了不凡的優勢。

湖南湖北過去長期為同一個行政區,同屬九州的荊州地區,荊州地區首府是南郡,也就是如今的荊州城,武漢則屬於江夏郡。

當時的中原(河南)遠比兩湖地區發達,早期通往中原的通道是從南陽盆地的宛城-襄陽-荊州-武陵-長沙這條線路,所以襄陽、荊州地位都比江夏強。

但隨著北宋亡國,南宋開始,我國南方經濟實力就一直超越了北方至今,南宋北方邊界最重要的一座城池是襄陽。隨著襄陽城破,蒙古騎兵就進入了江漢平原腹地,導致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荊州沒落,而受戰亂相對較小的武漢地區開始代替荊州在長江中游地區的地位。

也就是元朝開始,武昌成了湖廣行省省會,管轄湖北湖南兩廣廣大地區,明朝時湖廣行省調整,但武昌省會地區不變,清朝儘管湖廣分治,但依然設湖廣總督,湖南巡撫受其節制,治所依然在武昌,所以武昌做了區域中心做了八百年。

明朝時期漢水改道,漢口形成,由於優越的水陸交通地位,迅速崛起,成為四大名鎮之一,以商業貿易聞名。清末時漢口開埠,作為中國最大茶葉港,對外貿易迅速發展,貿易額長期超過廣州天津僅次上海,商賈林立。

清末洋務運動,漢陽建立起漢陽鋼鐵廠和兵工廠,成為我國重要工業基地,並作為重要支點修建了盧漢鐵路和武廣鐵路,一條盧漢鐵路都發展了鄭州,所以更加奠定武漢三鎮的重要性。

而同期的長沙,在清朝才剛剛成為湖南省會,鄭州只是一個縣城。

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武漢三鎮合併併成為民國第一任首都,後面也一直是直轄市。

長期來看,清末民國時期的武漢地區一直屬於一線城市級別,周邊完全沒有對手。

新中國建立後,武漢本是中南大區的首府,後來大區制度取消,變成廣州軍區,地位被廣州平分,但是依然留下了不少高等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總體實力到80年代都還壓著廣州。

而建國最早的一五二五計劃裡,武漢儘管獲得的項目投資遠不如東北地區但也是內陸地區最重要的投資所在地,工業發展如火如荼。

所以新中國到改革開放初期,武漢地位應該屬於二線城市領頭羊的地位。

90年代,21世紀初武漢迅速被沿海城市趕超沒落,經過這10年重新追趕,但如今的武漢只能算是二線城市中上水平。

中途沒少受到快速發展的長沙、鄭州的挑戰。但是這時候底蘊這個東西就發揮作用了。

第一是政治資源,近一千年的區域中心城市,租界時期的通商口岸、民國的誕生地,民族工業的搖籃,3位數的區號,等等這些標籤擺在一起,積累的政治資本遠不是華中地區其他城市能比的,所以各種國家政策基本都繞不開武漢。

第二就是區位優勢,九省通衢,中國經濟地理的中心,長江中游最大港口,

長江航務管理局所在地,夠吃很久的老本了。

第三就是較好的工業基礎,武鋼、東風等等傳統,武漢具備發展工業所需的一切良好的軟硬件條件,特別是大量的技術工人,這不是長沙、鄭州一朝一夕能獲得的。

第四就是優秀的教育、科研資源。武漢兩個985、7個211,大量科研所,國家實驗室。培育了光谷等知名的科創基地,在傳統行業下行的大環境下依然後勁很足。

所以無論工農商金融服務業還是科教文衛等等,武漢沒有短板,加上本事就不錯的底子和體量。以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來看,武漢只會把長沙、鄭州的距離拉的更遠。所以華中之首實至名歸吧,也沒什麼好爭議的,能不能追趕沿海發達城市才是正途。


茗居楓海


一,國家的城市定位。

1.國務院批覆《武漢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定位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部中心城市、國家工業基地、科學教育基地和綜合性交通樞紐。在2010年中部六省(晉豫皖贛湘鄂)中,唯一有此定位。

2.2016年9月,中央批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 “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在此之前,國家主要領導人多次明確提出武漢要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二,城市規模和實力

1.武漢市冠名是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令,武昌市(湖北省會)、漢口市(特別市)、漢陽(府署)合併,為京兆區。歷史學者認為,武漢實為中國首座直轄市。民初,北京國民政府公佈了中國首批特別市、市名單,均隸屬省政府;前者有漢口市,後者有武昌市。

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1937+1945-1949),武漢或漢口基本是行政院院轄市。

3.1949-1954年,中南局駐地武漢,轄豫贛鄂湘桂粵(含海南)六省、武漢、廣州兩直轄市。1954年全國僅保留京、滬兩直轄市,其它劃歸各省(津渝為後補)。

4.武漢建城區面積、城區人口、綜合經濟實力、科教資源、工業基礎等均在華中居首位。2013年武漢三大火車站年客運量突破1.3億人次,首次超過首都居全國首位,保持多年。

三,城市歷史積澱。

羅馬不是一天修成的,武漢亦如此。

1.元朝(1271-1368),武昌即為湖廣行省駐地,負責中國南方的軍事、經濟。

2.明朝(1368-1644),朱元璋設楚王府,統領南土軍事。

3.清朝(1644-1911),湖廣總督府署駐武昌,初為全國8個總督府署之一。

4.武漢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樞紐性城市之一。

a,內陸最早與國際接軌。1861年漢口開埠,20個國家在漢口設總領館(8)、領事館(8)、領事機構(4);外國銀行、工廠、洋行200餘家。至今,武漢仍為全國六大領事機構駐地之一,法美英韓等國設立駐武漢總領事館,領事轄區豫贛湘鄂;仍為內陸外資企業最多的城市。

b,結束中國2123年封建帝制歷史的辛亥革命,首義之地為武昌。

c,近代內陸最大口岸。江江關在1961-1938年間多數年份進出口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上海。

d,近代國家工業基地。1890年左右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為中國近代鋼鐵工業之始,遠銷美歐日;創辦紗布麻絲四局,成為僅次於上海的紡織基地。至今,武漢有兩家世界500強總部東風汽車、武鋼。500強總部比武漢多的城市為北京46,上海5,臺北、香港各4。另有深圳2家,華為、平安。

5,新中國武漢為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一五期間,全國佈局156項重大項目,武漢有7項:武鋼、武重、武鍋、武船、熱電廠、肉聯和長江大橋;全國佈局1000餘大型項目,武漢近20家。1985年後,武漢成為我國高新技術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