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漸漸老去,誰來讓它重現昨日榮光?

“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漸漸老去,誰來讓它重現昨日榮光?

當大調研走進曹楊新村居民家中時,卻發現每戶人家的“洋樓生活”,卻並不如想象中那樣美好。

空間狹小,車輛亂停,“第一工人新村”咋成這樣?

臨時鐵架晾曬著衣服和被單,白牆上橫七豎八爬著黑色電線。

“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漸漸老去,誰來讓它重現昨日榮光?

小區道路略顯狹窄,兩側停滿了車。

“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漸漸老去,誰來讓它重現昨日榮光?

小區狹窄的路上停放著車子,居民在一旁晾曬被子。

樓裡,木樓梯吱呀作響,樓上人走路說話的聲音清晰可聞,因為室內空間太小,狹窄的過道里堆滿了雜七雜八的生活物品……

“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漸漸老去,誰來讓它重現昨日榮光?

樓外私拉電線密佈。

還有此前一直存在的違建問題。很多家庭搭違建確實是無奈之舉,經濟條件困難、住房面積緊缺,剛剛搬來時每家三四口人,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平方米,如今演變成了一家兩代人甚至三代人擠在一間20平方米的小屋裡。

曹楊一村近60歲的老王家中經濟困難,夫婦二人和成年兒子三人擠在僅有十多平米的一居室內,為改善住房條件,老王家破窗違章搭建了一個小房間,作為兒子的臥室。如果拆除違建,家裡就只能擺下兩張床和一個茶几,連衣櫃都沒地方放,因此他堅決不同意拆違。

“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漸漸老去,誰來讓它重現昨日榮光?

考慮到曹楊一村是“上海第四批優秀歷史保護建築”,歷史保護建築不能拆不能改,這就相當於把老新村定格在過去的模樣。

辦法總是比困難多。房子雖然是老的,但生活卻不能將就,這是在今年的街道大調研走訪過程中老小區居民們的共同心聲。為此,普陀區相關部門會同居委會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曹楊街道和區房管局一起,多次走訪調研,根據小區實際情況,確定了“貼擴建”改造方案。

“貼擴建”是指針對前後房屋間距較大,存在拓寬可能的非成套半獨用舊住房,改造後,房間佈局更加合理,使用面積擴大。

按照這種改造方式,在南嶺園小區(原曹楊五村的一部分),老舊的木樓梯被拆除,向北推移後建了新的水泥樓梯,原來樓梯的位置重新做了劃分,成為居民家獨用的廚房和衛生間……原本僅15平方米的房間一下多出6平方米空間。

“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漸漸老去,誰來讓它重現昨日榮光?

改造前

“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漸漸老去,誰來讓它重現昨日榮光?

改造後

原先狹窄逼仄的公用面積,同樣向北拓寬成了居民家門口的走道,一樓樓梯左右兩側各自裝了新鐵門,兩戶人家一組,各自都有門前的儲物空間和通道,敞亮不少。

對於那些因家庭人口多而進行違建的居民,街道在堅決拆除違建的同時,也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拓展可用空間。

“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漸漸老去,誰來讓它重現昨日榮光?

以前文提到的老王一家為例,居委幹部走訪瞭解後,主動找施工隊商議在牆上打一排衣櫃,優先解決老王家的收納問題。經過多次修改、調整,一拆一裝後雖然面積小了,但住起來卻不覺得擁擠。到上月,小區內170餘戶違章建築已全部拆除,曹楊街道還成功創建全區第三無違建先進街道。

聯合整治,提升社區安全

除住房硬件環境外,小區治安等也是需要重視和提升的。

整治群租現象。曹楊新村的房型小,位置好,租金低,很受外來務工者的青睞,但這也導致群租現象時有發生。為此,由平安辦牽頭城管、公安、房辦等相關部門聯合進行了整治。

“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漸漸老去,誰來讓它重現昨日榮光?

曹楊五村、七村集中拆除群租。

此外,針對調研走訪中,居民群眾反映的群租整治還不夠及時、容易回潮等情況,街道將群租集中整治的頻率由每月一次提高到了每週一次,確保群眾反映的群租問題能夠最快得到解決。

老小區的新問題。慢慢“變老”的人口,也是工人新村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當年為年輕力壯的工人家庭設計的配套,顯然無法滿足老年人口的需求。近年,不少工人新村都在為老服務設施上加大投入,但由於老城區的限制,很多硬件條件無法徹底改善,養老設施還存在很大缺口。

同時,隨著城市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問題也不斷在工人新村出現:如何治理隨意停放的共享單車?如何解決新能源車的充電問題?如何讓居民真正形成社區自治與共識?

不只是曹楊新村,上海還有一些工人新村急需修繕。住房老化要改造,不僅要靠政府財力投入,也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工人新村的榮光能否延續下去,不僅是對城市管理者的考驗,更需要全社會來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