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秋日节俗

农历的秋季为七月、八月、九月。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季秋”。秋在五行为金,与西方白虎之像相对应,阴气渐升,阳气渐降。待到季秋,暑气全消,万物结果,人们在春、夏两季的辛劳终于换来了丰硕的回报。在一片金黄色的欢欣之中,人们急着要向长辈和祖先们报说丰收的喜悦,并请他们品尝新收获的果实。

  当然,秋季也是肃杀的季节。旧时非杀不可的坏人,经过层层审核并由皇帝亲笔圈定,都要在季秋押进京去执行死刑。秋季也是检阅军队、开疆拓土的季节。一代天骄成吉斯汗谈到战事,总是推托:“要到秋深马肥。”真到了秋深马肥的时节,他的浩荡铁骑就会出动,向着遥远的地方,去建立前无古人的丰功伟绩。如今,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无锡的秋季赐给她的儿女们的,只有欢乐与富足。

立秋日

立秋日在农历七月上旬,无锡民间风俗是要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据说可防治疟痢。立秋前后,农村有斋青苗之俗,在稻田里插上红、绿、黄3种三角形小旗,上书“令”字,据说是代表张巡、周处、刘猛将等3位庙里的老爷,可以驱除水稻病虫害,以保丰收。

七夕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之夜,即七夕。相传牛郎织女于七夕相会。无锡一带的风俗是七夕夜,观朗朗夏空,遥望银河,长辈给孩童们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另一件事便是乞巧。乞巧是无锡民间一种古老的风俗,据说是向天上织女乞求智巧。先在初六夜晚设供桌于庭院、天井,以时果作为供品置于桌上,旁边放一铜盆用井水和河水混合而成的鸳鸯水;采摘几朵野花,先在鸳鸯水中浸湿,藏于盒中,再捉一只蜘蛛放入盒中盖严。第二天日间让少女开盒盖探视,如果蜘蛛结网即为得巧。另一种方法是初七日白天从隔夜所置铜盆中舀一碗鸳鸯水,放在阳光下,让少女把绣花针平放到碗中,通过察看针在水底的投影,分辨出姑娘的巧拙程度。七夕之夜,少女们还要食巧果,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快,就能多乞到巧。另外还有采集鲜花放在铜盆中,第二天取搽面,以乞容貌娇嫩;采风仙花捣汁染红指甲,以乞手巧等方法。巧果是由妇女用面粉和糖做成的,形状有花果飞禽等,油炸成金黄酥脆,这也是妇女之间比试手巧的一种方式。有些妇女还用冬瓜、西瓜等雕刻成各种图案的花瓜,陈列在庭院的案几上,以展示其心灵手巧。妇女们在七夕还教小女孩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以上这些七夕乞巧的风俗,现在多已不存。

无锡秋日节俗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七月半)为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传说阴间每于此日放出鬼魂,放假五天,七月十九日收回,所以旧时中元节的宗教、祭祀活动较多。无锡一带中元节传统风俗是设盂兰盆会,请僧人做佛事,以超度亡灵。这天家中要置酒菜祭祀祖宗,并取茄子细切成丁,和肉糜调粉煎成茄饼,作为过“七月半”的一种特色食品。晚上要在河中放荷花灯,在路边、井边、河边焚烧纸锭,用以赈济无主孤魂,俗称结鬼缘。

睢阳神张巡生日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睢阳神张巡生日。张庙在惠山直街,俗称大老爷殿。张巡是唐代邓州(今属河南)南阳人,一生未到过无锡,但无锡百姓在供奉的各庙老爷中,对张巡却尤为虔敬,其原因与唐代安史之乱有关。当安史叛军一路攻打南下时,张巡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抵抗安禄山。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张巡移守睢阳,与太守徐远共同抗敌,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依靠人民死守数月而不屈,后城破被杀害。由于他坚守睢阳城,才使江淮一带未遭兵燹。所以江南地区百姓把他奉作救民的保护神,建张巡庙祭之。因他死后被朝廷追赠为御史中丞,故又称作张中丞庙。

无锡秋日节俗

从农历七月初一起,无锡百姓就开始打扫庭院,张挂灯彩,设筵祭祀张巡。有的人家专程到惠山张巡庙迎来张巡的神像。这种张巡神像是特制的泥菩萨,高约一尺许,穿戴似王侯,端坐在堂,模样威严。迎来之后,周围数十家相邻要轮流具香烛供奉,献祭食品。神像前悬一盏灯,上书收灾降福等字。满一个月后吹奏鼓乐送归庙中。因为夏秋之交,江南多时疫,所城乡百姓都祈求睢阳神张巡能祛除邪毒,长保平安。

大王神生日

农历八月初五是大王神生日。大王神又称里社神,古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是乡,乡以下即为里。无锡民俗大王神庙每里都建有一座,一到大王神生日,庙祝就要集钱设祭。无锡的大王神尽管生日是同一个。但其姓名来历却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南门外黄氏庙供的是春申君黄歇,间窑大王庙供吕蒙,东亭供孔明,闾江供伍子胥,管社供项羽,石塘山和胶山供徐偃王,荡口大王庙供的竟然是隨炀帝。有许多干脆无名无姓,就称大王、司徒、大夫、郎君等;有的还是女大王,称姑、夫人等,还有的一座庙里大王有两个姓,如张徐王、潘杨王等,也弄不清他们的来历。大王庙里还有痘神和土地神附于庙堂两侧。大王神生日前后,民间有一些卖艺人扮演魁星,挟着锣鼓到准备赶考应试的人家去跳舞,以讨吉利。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民间俗称“过八月半”。中秋节是花好月圆亲人团聚之夜,无锡百姓历来十分重视。中秋节早上要吃桂花糖芋头,中午备佳肴,晚上赏月,吃月饼、菱、藕。吃月饼的风俗据说起于唐代,当时百姓有收早稻磨成米粉,于中秋节吃甜糯饼的习俗。宋代以后早稻逐渐淘汰,演变形成了中秋吃面粉制成的月饼。中秋节要合家团圆,在外的人要千方百计回家共度良宵,毛脚女婿也要备月饼、烟酒、干点、水果上岳父家“过八月半”。中秋赏月,吃藕不能切片,俗称“佳偶无匹”,梨也要整只用,叫作“永不分离”。

  古时无锡还有中秋之夜烧斗香斋月的习俗,在道院、尼庵或大户人家庭院里,将线香联成方斗的形状,以香末垫实,于夜晚置于高台上点燃,称为烧斗香。妇女中还有走月亮的风气,姐妹妯娌,三五成群,结伴而行,遥望明月。民间有“走月亮,粮满仓”的说法。

稻生日

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为稻生日。无锡大米,驰名中外。无锡历来是全国优质高产的水稻种地区,百姓把米谷奉为五谷之首,有许多习俗与水稻生产有关,尤其是广大农村,对稻米的各种祭祀与习俗几乎贯穿于水稻栽培全过程之中,八月二十四日稻生日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这一天农家要举行祭祀活动,煮新米和赤豆,捣烂后作成团子,叫作糍团,用来祀灶,所以这一天也称作灶神生日。农民祈祷水稻丰收,并且对这天的天气情况十分关心。据说稻生日为喜晴忌雨,农谚云:“烧干柴,吃白米”。如这天有雨,则预兆为稻谷多腐,收成受到影响。

无锡秋日节俗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时以奇数为阳数,九月初九为两个阳数重叠,故称重阳节。重阳登高是传统习俗,旧时认为臂佩茱萸囊,登高饮菊花酒可以避灾难。无锡城内外百姓这天要携带酒具登惠山游赏,不登山则登上城墙俯瞰四野。

无锡秋日节俗

重阳节这天要吃重阳糕,重阳糕有米粉制的,也有用面粉制的,要拌上酒脚一起上笼蒸,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蒸熟后切成一块块菱形。另外还有吃九品糕的,用荸荠、栗子、莲心等9种果品煮成羹,寓以甜美、和顺之意。民问有重阳敬老的习惯,因此现在重阳节又被定为老人节。

秋季过后,便进入全年最后一个季节冬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