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解碼龍崗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處置背後的故事

編者按:6月29日,當最後一處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被依法拆除,龍崗區147處中央環保督察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全部處置到位,更是在全市率先提前半年完成這項艱鉅任務。

從年初立下“提前半年完成”的“軍令狀”,到如今按期完成目標,這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如何順利推進的?日前,深圳僑報記者兵分多路來到相關部門、街道,深入社區實地採訪,聆聽其中背後的故事。

帶你解碼龍崗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處置背後的故事

龍崗區組織召開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歷史遺留建築拆除處置工作橫崗街道現場會。

以“龍崗擔當”打造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建築拆除處置的“龍崗樣板”

147處歷史遺留建築,提前半年全部順利處置。就在上月底,龍崗區中央環保督察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工作率先在全市完成任務,打贏了一場漂亮的戰役。細細梳理不難發現,打贏這場硬仗的背後,是全區上下一心,高度協調,以“硬作風、硬手段、硬措施”推進工作開展,用“龍崗擔當”打造了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工作的“龍崗樣板”。

攻堅決心:胸懷底氣立下提前完成“軍令狀”

3月9日,2018年春節假期剛過不久,幾臺大型炮機發出的轟鳴聲打破了龍崗街道五聯社區蕉湖村的寧靜,伴隨著機械臂的起落,蕉湖村內涉及一級水源保護區0.55萬平方米的歷史遺留建築被拆除。未來,經過復綠後,這裡將重新成為清林徑水庫旁一片綠樹掩映之地。這是今年龍崗區中央環保督察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的第一拆,由此也打響了此項工作的“第一槍”。

而這僅僅是這項艱鉅任務的開端。據瞭解,根據《深圳市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工作方案及九個專項方案》和市規劃國土委相關文件要求,龍崗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違法建築拆除處置任務共147處(其中,2009年6月2日之後的違建12處,已於2017年12月27日前全部拆除完畢,2009年6月2日之前的歷史違建135處),分佈在雁田、苗坑、龍口、清林徑、白石塘等5個水庫,涉及一級水源保護區土地面積近30平方公里,須在2018年12月底前全部依法拆除處置完畢。

“在時間有限的條件下,龍崗區在全市處置任務最為複雜”儘管面對這樣的困難,龍崗區規劃土地監察局還是向區委區政府立下了一紙“軍令狀”:力爭提前半年完成中央環保督察一級水源保護區拆除處置任務!這也是龍崗區向市委市政府的莊嚴承諾。

“揹負著壓力,但更多的是底氣。”龍崗區規劃土地監察局局長餘世猛說,這樣的底氣來自於區委區政府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和全區上下堅定不移的戰鬥決心。據介紹,在工作開展前,龍崗區規劃土地監察局就已經聯合環保水務、土地整備和相關街道對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範圍內違法建築和建設項目逐宗制定拆除和清理方案和時間表,並主動明確責任人,為推進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提振信心:高位推動築牢“攻堅戰”堅強後盾

龍崗區始終把中央環保督察的各項工作擺在高位推動。以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工作為契機,龍崗區迅速成立了區環境保護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並第一時間制定相關整改工作方案,細化任務、倒排時限、落實責任。

作為中央環保督察工作的一部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工作受到了區主要領導的高度關注。3月初,龍崗區召開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治水提質、河長制暨三防工作部署大會,區委書記張勇強調,要提高認識,站在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來看待生態環保工作的重要意義,全面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對於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工作,書記每次例會都要聽取彙報,並要求要不等不靠,一鼓作氣完成好這項任務。”餘世猛說。

龍崗區區長戴斌兩次親臨一線來到拆除現場督導工作,為全區拆違幹部加油鼓勁;時任龍崗區委常委、副區長楊軍為解決清林徑水庫部分涉軍用房整體拆遷,趕赴北京協調問題;龍崗區副區長高旭敏每週聽取拆除處置進度彙報,並要求幹部“碰到問題隨時找我協調”。“區領導的高度關注給予我們強有力的信心,成為我們推進工作的堅強後盾。”餘世猛說。

▪克難齊心:擰成“一股繩”逐個突破難點

龍崗街道清林徑水庫就涉及93處歷史遺留建築,6個村落的房屋整體拆遷;橫崗街道龍口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更是位於東莞和深圳的“插花地”,建築物權屬極其複雜……由於歷史原因,龍崗區眾多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歷史遺留建築涉及面廣、權屬複雜,處置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在錯綜複雜的形式面前,龍崗區相關部門、街道幹部職工擰成“一股繩”,堅定戰略決心,對難啃的“硬骨頭”逐一展開攻堅。

橫崗街道龍口水庫以及水源保護區內,多處歷史遺留建築行政地界屬於深圳,但實際土地使用權卻為東莞人,複雜的權屬問題給拆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剛開始,我們試著去找業主談,但全部吃了‘閉門羹’。”龍崗區規劃土地監察局歷史遺留違法建築處理科科長王麗敏說。於是,工作人員開始嘗試以發文的方式與東莞市鳳崗鎮相關部門取得聯繫,希望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但是,這樣的形式不僅得不到想要的答覆,還在無形之中耗費掉了時間。”時間緊迫,於是龍崗區規劃土地監察局及橫崗街道領導索性帶隊前往鳳崗鎮、雁田村委、鳳崗鎮國土分局“上門拜訪”,搭建溝通橋樑。從“文來文往”到“人來人往”,幾經溝通協調,6月20日,橫崗街道多部門聯合對龍口水庫內最後4處歷史遺留建築進行集中拆除,由此,龍口水庫中央環保督察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13處歷史遺留建築全部處置完畢。

在推進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的過程中,像橫崗街道一樣,部門與街道形成合力的故事並不鮮見,在平湖街道上木古社區一處7層2000平方米的歷史遺留建築的談判中,街道主要領導多次上門做業主思想工作,最終得以順利拆除;龍崗街道面對清林徑水庫拆除任務重的難度,主要領導迎難而上,全速推動徵拆工作,以10個月的時間超常規完成了相當於兩年半的拆遷工作量。

帶你解碼龍崗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處置背後的故事

龍崗區組織召開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歷史遺留建築拆除處置工作平湖街道現場會,龍崗區戴斌區長(前右一)在拆除現場指導工作。

來自一線的工作經驗:“三化三圖”創新方法 全區一心“握指成拳”

數月以來,在王麗敏和眾多拆違人的心裡時常掛著這樣三幅圖:任務路線路、進度圖和責任圖,每一處歷史遺留建築情況怎樣?該如何處理?目前處理到哪一步?是誰在負責?比照心中的三張圖後,一清二楚。

“這也是這項工作能夠順利推進最重要的因素。”王麗敏告訴記者,自全區中央環保督察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工作推進以來,龍崗區規劃土地監察局就以“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工作機制為抓手,科學地制定出“路線圖、進度圖和責任圖”。

“每一位參與到這項工作的人,都憋著一股勁,就是要達到提前半年完成處置任務的目標。”王麗敏說,在路線圖上,全區147處歷史遺留建築的具體位置被標識在“一張圖”中,形成工作任務項目庫和計劃表。接著設定完成時限,倒排工期,每月的督導工作會議中,責任單位逐一對照任務表梳理時間和進度要求,即時跟進處置進度。最後,在“責任圖”上,對147處歷史遺留建築逐個研究制定整改方案,逐項分解任務,每個項目的任務目標和責任層層落實,並建立起區、街道、社區“三位一體”的責任網。

“不僅如此,這項工作能高效推進,是全區部門與部門間、部門與街道間‘握指成拳’,打出一套漂亮的‘組合拳’的結果。”王麗敏對此頗有感觸,春節假期後第一天,龍崗區就召開重點項目建設和徵地拆遷攻堅行動動員部署大會,50名抽調幹部投身徵地拆遷一線,在各街道談判工作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等不靠自我加壓 創新方法打造查違工作“龍崗樣板”

——專訪龍崗規劃土地監察局局長餘世猛

6月29日上午,隨著龍崗街道最後2處一級水源保護區的歷史遺留建築的拆除,標誌著龍崗區中央環保督察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147處違法建築拆除處置任務圓滿收官,率先在全市完成中央環保督察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違建拆除處置任務。作為此項工作的牽頭部門,龍崗區規劃國土監察局是如何統籌規劃、穩步推進各項措施落實的呢?近日,深圳僑報記者採訪了區規劃國土監察局局長餘世猛,聽他講述中央環保督察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違法建築處置情況背後的故事。

記者:今天,龍崗提前半年在全市率先完成中央環保督察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違建拆除處置任務,可謂振奮人心。時間倒回到2016年12月,當接到市查違辦下達的中央環保督察違建拆除時,貴單位是如何做出反應的?

餘世猛:接到任務後,區規劃土地監察局隨即便迅速行動,制定印發了《龍崗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違法建築排查建檔工作方案》,啟動前期摸排工作。組織平湖、坪地、龍崗等相關街道徹夜對一級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築相關信息迅速開展排查建檔工作。巡查人員克服地形複雜、樹林茂密、地域廣,且無具體位置和座標等困難,按時完成了摸排任務,並以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的“三化”工作機制為抓手,將全區147處一級水源保護區違法建築逐宗建檔立冊,形成工作任務項目庫和計劃目標、進度表,明確拆除清理時限和責任人,實施項目化管理,做到有計劃、有步驟推進工作實施。

記者:徵拆工作一向被稱作“天下第一難”,在正式推進工作的過程中,貴單位遇到的最突出的難題是什麼?

餘世猛:由於歷史原因,龍崗區眾多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歷史違建涉及面廣、權屬複雜,處置難度大。比如,龍崗街道清林徑水庫橫跨龍崗、橫崗和坪地三個街道,一級水源保護區違法建築處置任務量在龍崗區排第一位,共有93處,佔龍崗區處置總量的63%,涉及到嚇山村、沙坑村、下寮村、上寮村、佰坳村和焦湖村6個村落房屋的整體拆遷,以及部分部隊軍事設施的整體拆遷,協調難度極大。又如,橫崗街道龍口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位於東莞和深圳的交界處,這些建築物土地權屬複雜,其中有多處歷史遺留建築行政地界屬於深圳市,但實際土地使用權屬為東莞人,給拆除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

當然,土地徵拆工作,尤其是其中的談判工作,本身就有著較強的不確定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會面臨著來自方方面面的突發性、臨時性困難。對於這些困難和挑戰,區規劃國土部門全體幹部職工提前打好了“預防針”,做足了思想準備,可以說是“思想上做最壞打算,行動上付出十二分努力。”

記者:越是艱難的工作,越是需要良好的作風指引。您認為,在此項工作中,全區各相關部門發揚了什麼樣的工作作風和精神?

餘世猛:針對錯綜複雜的形勢,面對一個個“硬骨頭”,全區各部門群策群力、通力協作,迎難而上,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和擔當,化解了一批長期沒有化解的積案。在與違法建築相關業主談判的過程中,我們學會換位思考、人文關懷,以真情打動人;面對部分業主強烈的牴觸情緒,我們毫不氣餒,不怕吃閉門羹、不怕碰一鼻子灰,主動架起溝通橋樑,表明誠意和決心。

記者:貴單位提出要打造查違“龍崗樣板”。您覺得,在此項工作的勝利完後中,最能體現“龍崗樣板”的地方在哪?

餘世猛:首先,我們不等市裡撥資金、不靠市裡下計劃、不向市裡要政策,自我加壓,不留後路,在中央環保督察和治水提質、河長制部署大會上,向區委區政府立下提前半年完成拆除處置任務的“軍令狀”。這份決心和膽魄可以說在全市都是絕無僅有的。其次,我們勇於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為確保整改工作儘快落實到位,我們以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的“三化”工作機制為抓手,制定科學合理的路線圖、進度圖、責任圖,逐一分解推進工作。

另外,我們有著獨具龍崗特色的查違文化品牌,先後組織開展了龍崗區規劃土地監察系統“學深學透入腦入心、守土有責爭當標兵”主題演講比賽、“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爭當規劃土地監察標兵”先進事蹟巡迴宣講、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7週年暨查違原創歌曲廣場舞大賽等大項宣傳活動,彰顯了打擊違建毫不手軟的堅強決心、營造了良好的拆違氛圍。

帶你解碼龍崗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處置背後的故事

龍崗區一級水源保護區最後2處歷史遺留建築集中拆除行動(龍崗街道清林徑水庫拆除現場)

龍崗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處置背後的故事

也許有人會問,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處置為的是什麼?一片片拆除後復綠的綠水青山給出了答案。“提前半年完成全年的處置任務”,這份“軍令狀”自立下之日便是厚重,最終的順利達成更是凸顯了“龍崗擔當”。其背後,有著一段段令人回味的故事......

上木古社區黨委和股份合作公司“無縫合作”

墊付200萬元徵拆款推進水源保護工作

最近幾天,大家都說上木古社區黨委書記、工作站站長沈遠城如沐春風,臉上總掛著笑。那是因為社區最近完成了一件大事——轄區範圍內的甘坑-苗坑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處置得到了完滿解決。人心換人心,解決了水源的保護問題,也讓大家的生活區又多了一片純粹的綠,不只沈遠城高興,居民們知道後也很開心。

▪股份合作公司主動墊付200萬元徵拆款

上下一心,其利斷金。在甘坑-苗坑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處置過程中,平湖街道上木古社區社區黨委和股份合作公司的“強強聯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DCC展覽展示文化創意園一處佔地約300平方米的7層辦公大樓部分壓佔了甘坑-苗坑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紅線,該建築屬於上木古股份合作公司集體物業,租用給園方使用。由於面臨集體物業的減少,擔心股東代表意見大,上木古股份合作公司曾三次召開股東代表大會,主動向股東代表解釋政策,使得談判工作有序推進。

但由於任務緊迫,在房屋即將拆除之際拆遷補償款仍未到位,次承租戶在未收到拆遷補償款前都不願搬遷,房屋清空工作無法開展,極大影響了拆除工作進度。面對僵局,上木古股份合作公司經過慎重考慮,採用特事特辦的方式,先行墊付了200萬元給原租戶,解決了次承租戶的拆遷補償款問題,拆遷隊伍最終順利進場。

“社區作為一個小集體,願意相信黨委政府,所以才敢作出這個決定。” 上木古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長蔡建如事後表示,一級水源保護區的建設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股份公司這麼做不僅是為了推動水源保護,也是為了讓居民們儘快享受到美好的環境。

▪黨員幹部帶頭提前清空房屋,簽訂徵拆協議

在上木古社區的幹部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美好的環境是社區的軟實力,也是居民幸福生活的最大本錢。水源保護好,大家生活在青山綠水之中,幸福感自然就來了。但是在最初的徵拆工作談判過程中,不少群眾不理解政策,工作推進有難度。社區黨委和股份合作公司意識到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多次組織權屬人、租戶召開座談會宣講政策,承諾最大限度保障居民利益,使水源地保護工作慢慢深入人心。在這其中,還湧現出一些講大局識大體,不計較個人得失的黨員幹部,主動擔當,帶了個好頭。

上木古社區彩姿北路一棟700餘平米的房屋被列入了此次徵拆的範圍,其權屬人是社區老村委的一名黨員幹部,在補償款沒有到位的情況下,他頂著租金損失大的壓力,主動要求籤訂徵拆協議,並跑前跑後,自己提前清空房屋。他這一不計較個人得失的舉動還得到了區人大代表的讚揚和肯定。

“將心比心,我們也能理解拆遷業主的想法。但為了更多居民的飲水安全,為了水源地的水清岸綠,居民們都是願意付出的。”沈遠城告訴記者,社區裡曾有不少老人曾對他表示,很懷念兒時的青山綠水,這也促使社區兩委班子下決心做好甘坑-苗坑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處置工作,“整個社區齊心協力,就能把水源地保護好。”

清林徑水庫徵遷中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2018年的7月,黎新和又一次病倒了。過了天命之年的他,最近幾年身體一直不太好,生病住院成了常有的事。只不過,這一次有點不一樣的是,前來看望問候他的隊伍裡多了一群人——龍崗街道土地整備中心的工作人員。“阿哥身體還好吧”,這群陌生而又熟悉的人當面或電話裡傳來的一句再樸素不過的問候,卻總是能夠讓黎新和的心頭湧上一陣暖意。

▪一間私人博物館 一縷故土難離的情結

在清林徑水庫北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不大的村子。村子名叫焦湖村,因地處偏僻、山路崎嶇,大多數人家均已外遷,僅存的70多口人寂靜地守候著40餘棟老屋和南面一平如鏡的水庫。

黎新和帶著他自辦的農村博物館成為了堅守者中的一員。僅僅念過三年書的他大半輩子靠著在村子裡打魚、種樹度過。改革開放後,黎新和開起了農家樂飯館,並騰出了自己的一間老屋建起了一個私人博物館,收藏起一些老舊的房產證、糧票、邊防證等物件。

有一天,龍崗街道土地整備中心的何濤和幾位同事叩響了黎新和家的門。“清林徑水庫引水調蓄工程進入攻堅階段,焦湖村需要整體搬遷,您家的老屋恐怕也得拆”。客人的一席話打破了黎新和生活的平靜。

“拆掉老屋?這怎麼可能!我自己的孩子曾叫我搬出去住我都沒有走,現在又怎麼可能走。”黎新和的態度明朗而堅決,要讓他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三個字:不可能。

這樣的場面,何濤從進門的那一刻便預想到了。不必說從小相伴的山水,單從“老黎”博物館裡收藏的那些舊物件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有著極強的懷舊情結的人。即便是這凝結了大半輩子心血的博物館,對他而言都有萬分羈絆,更別說是離開故土了。

▪一份莊嚴協議 一次家國大義的取捨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何濤和他的同事們又一次次地叩響了黎新和的家門,不厭其煩地為其講述著清林徑水庫引水調蓄工程對於千千萬萬深圳人、對於子孫後代的意義,直到這個倔強的男人在那頁寫有徵收補償條款的協議書上莊嚴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清林徑水庫引水調蓄工程徵地總面積約763公頃,涉及到嚇山村、沙坑村、下寮村、上寮村、佰坳村和焦湖村6個村落的搬遷,依眷故土而最終又毅然訣離故土的黎新和只是千百位村民中的一員。自2011年便參與水庫徵遷工作的何濤至今仍記得,在徵地拆遷談判最熱火朝天的時候,龍崗街道土地整備中心寬敞的辦公樓裡一整層都是人聲鼎沸的景象,“形同一個菜市場,每間辦公室裡都坐滿了前來參與談判或籤協議的村民。”

也正是在那一刻,何濤由衷地感受到了這些土生土長的村民身上的那種家國大義。儘管他們中的很多人文化程度並不高,但當你向他說明什麼是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什麼是引水調蓄工程時,他們一樣能拈得清什麼是更大的利與義。當然,他們也能感受到一群非親非故的土地整備工作人員帶給他們的溫情:在他們生病時,這群人到醫院去探望他們;在他們搬運東西時,這群人甚至開著自己的車去幫他們拉貨......

何濤還知道的是,儘管用來安置這些外遷村民的小區離村子只有數里之隔,但在他們大多數人的心裡卻是故鄉與他鄉的遙遠距離。而打敗這段距離的,正是那一份大義。

帶你解碼龍崗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處置背後的故事

2018年龍崗區一級水源保護區違建拆除暨消化存量第1次集中拆除行動拆除現場。

保護水源跨市徵拆溝通協調 百餘次交鋒終於按時拆除

“你爸爸好努力,他讓我們喝的水變得更乾淨了!”聽到妻子這樣告訴兒子,霍曉磊感到很自豪。

霍曉磊是橫崗街道執法隊副中隊長,他們一家住在龍崗中心城,喝的是龍口水庫的水。近日,正是霍曉磊和同事們頂著壓力,一次次上門苦口婆心勸說業主,不厭其煩反覆溝通,終於完成水庫遺留建築的徵拆,不僅提前四個月完成了中央環保督察組交付的任務,也用實際行動保護了這一方水土。

▪一波三折方獲徵拆許可

位於龍崗區橫崗街道與東莞市鳳崗鎮雁田村交界的龍口水庫是國家一級水源地,其周圍土地也在2009年被劃為一級水源保護區。然而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裡就建有住宅,作為歷史遺留問題給該片區的保護性徵拆提出了難題。對於橫崗街道執法隊來說,更為困難的是在他們的任務中,有4處建築處於深圳和東莞“插花地”,權屬複雜,要想完成任務,必須跨市徵拆。

“想到了跨市徵拆會很困難,卻沒想到會這麼麻煩。”橫崗街道執法隊副隊長劉輝坦言。接到中央環保督查組的命令後,橫崗街道執法隊立刻與東莞市相關部門聯繫,但對方卻提出要由區級以上部門出面溝通,為此,橫崗街道執法隊向龍崗區規土部門彙報,由該部門主要領導帶隊方才與東莞方面成功對接。

在初次溝通中,東莞方面對地界劃分的準確性提出了質疑。原來,深圳使用的座標系為大地系,而東莞使用的是西安系,不同座標系測量出的結果確實有些偏差,因此對方提出要重新核查。應對方要求,區規土部門帶隊,率測繪公司現場測繪,最終確認有四處建築確實地屬東莞,東莞方面也終於表示將配合徵拆工作。

在隨後的徵拆工作中,與東莞方面的溝通也成為工作的一大構成,因為無論是拆除、建築垃圾清運還是復綠工作都需要經過對方首肯。尤其在復綠過程中,因為種樹需要運土,載土車輛經過東莞地界時,沿路會受到大量核查,因而需要反覆溝通。

劉輝感嘆,那段時間,常常要半夜接打電話,電話、微信、QQ⋯⋯能用的工具都用上了,與對方負責對接的同志一下子從陌生人變成了聯繫最頻繁的人。

為了儘快完成工作,劉輝還和同事們還必須克服“龍舟水”期間的困難,冒雨進場施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成了他們的工作常態,但劉輝說:“我們提前4個月完成任務。既然是為了保護水源,能早一天是一天對吧!”

▪不厭其煩終獲群眾配合

本次徵拆工作中,最大的阻力來自雁田村一位鄧姓村民,當霍曉磊上門與他溝通時,他竟拿起鐮刀,聲稱要與房屋共存亡。

霍曉磊沒有被他的偏激嚇住,而是採取迂迴戰術,請來其他工作人員與他溝通。待他情緒平復後,霍曉磊再上門耐心勸說。前後捱了十幾次罵,業主終於給點笑臉了,忍不住感嘆:“你們也不容易”。終於肯與霍曉磊溝通了,慢慢願意講心裡話了,最終同意簽約了。

在這批徵拆對象中,最讓霍曉磊心疼的是一位八旬長者。老人家是上世紀80年代響應國家號召來此種果樹的,現在祖孫三代都住在水庫旁。得知自己的產業違背了政策,老人家怎麼都想不通。

霍曉磊和同事們頂著壓力,上門四五十次,反覆向老人家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水源地就是保家衛國。終於有一天,老人家忽然嘆了口氣說:“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霍曉磊知道,老人終於想通了,願意支持政府工作了。

“沒什麼好辦法,就是罵不還口唄。”霍曉磊表示,多年從事基層執法工作,他所總結的經驗就是,只要態度誠懇、目標堅定,業主發洩夠了,慢慢的總會想明白的。“畢竟,人人都喜歡我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好。”

帶你解碼龍崗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拆除處置背後的故事

龍崗區組織召開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歷史遺留建築拆除處置工作平湖街道現場會。

下沉一線幹部利用自身的優勢推動徵拆工作

以經驗解開問題癥結,以真情換取群眾信任

“群眾路線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徵拆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徵拆一線經常會遇到各種紛繁複雜的困難,需要我們身臨其境的換位思考。”經過三個月的下沉鍛鍊,區婦兒中心主任楊萍把這句話寫在了徵拆日記中。龍口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處置工作給她帶來思考,也使她在工作中進步成長。

不只是楊萍,近幾個月來,龍崗區委派到一線鍛鍊的下沉幹部們發揮優勢,將各自崗位上多年的工作經驗轉化到徵拆工作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鋼筋化成繞指柔,深入群眾解僵局

楊萍負責的龍口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徵拆範圍內有一位年過七旬的李伯(化名),最初態度十分強硬,誓要“房在人在”,談判陷入僵局。楊萍經過多次探訪得知對方與自己是老鄉,都是客家人,她就利用曾經在布吉老幹中心工作時與老人們打交道的經驗,三天兩頭去李伯家中與他用鄉音拉家常、聊故鄉。在交談中,楊萍得知對方還是位遠近聞名的“土郎中”,她就主動請李伯為自己的兒子開些調理保健藥方,請教中醫知識,並將徵拆政策融入交流中,通過一點一滴的拉近和感化,老人獲得了尊重和認同感,鋼筋化成繞指柔,李伯成了第一個帶頭簽約的業主。後來再遇到楊萍,他總是拿出自家種的水果熱情的揣進楊萍的口袋裡,令她感到收穫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學習過一些心理知識,沒想到在徵拆一線也派上了用場,交談中迅速就能理解對方的想法,這一點幫到了我。”楊萍說,“信息時代,老百姓對水源保護工作的認識都很透徹,也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只要我們多深入群眾,瞭解他們的意願,就能快速解決問題。”

▪遇到困難不氣餒,想盡辦法換信任

“用真情打動群眾,才能換得群眾的信任。”負責甘坑-苗坑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處置工作的下沉幹部鍾長春也有著相似的感受。在徵拆一線奔走的三個月裡,他利用在區民政局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科科長崗位上長期接觸群眾的工作經驗,協調各項工作,想盡辦法與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徵拆業主們交心,最終使業主認識到水源保護的重要性,主動配合徵拆工作。

鍾長春遇到的難題較為複雜,其中一戶徵拆談判持續了接近一年之久,原因在於業主吳某(化名)因債務糾紛多年來下落不明,相關部門採取多種方法也無法聯繫上,而該住宅居住著吳某的父母,兩位老人都已七八十歲,身體健康情況不好,對徵拆談判非常牴觸,工作人員常吃閉門羹。鍾長春與老人接觸了幾次,都被對方嚴詞拒之門外。他還試著到相關部門查找吳某的蹤跡,也一無所獲。

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放棄,在一次電話溝通時,他得知老婆婆生病住院了,便與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一起,買了水果到醫院探望。老人在醫院看到他們的那一瞬間眼眶有些紅了,兒子不在身邊,這些年來很少有人來探病,心也軟了下來,終於願意正面討論簽約事宜。這一與群眾拉近距離的做法,最終推動了甘坑-苗坑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歷史遺留建築處置工作的進展。

深圳僑報記者:聶朦 張鵬 姚蘭 尹萌

策劃/統籌:笪峰 艾麗 景俊州 張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