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i3和i7的成本差是多少?

釣魚小助手


我們就拿8代酷睿來說,i7是6核心12線程,i3是4核心4線程,兩者在頻率和三級緩存大小上也有差距,我看到有不少人在說i3都是i7通過閹割核心數量和緩存而來的,兩者成本近乎一樣,對此我並不贊同。

CPU芯片都是從固定大小的晶圓上切割出來的,一般來說,往往是英特爾先設計高端的I7處理器,然而I7如果都賣3000元,那肯定很多消費者買不起,銷量不夠,如果賣便宜了利潤又太低,這樣英特爾就難以快速收回成本,再說芯片生產過程中都會出現瑕疵,不完美的I7芯片肯定也不能浪費掉,於是就在I7的基礎上優化精簡,設計i5和i3處理器。

英特爾設計i5和i3,一方面是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一方面是儘可能的覆蓋高中低端市場,擴大營收。比如一顆i7 8700K芯片存在緩存和超線程的瑕疵問題,那就可以把它作為i5 8600K生產出來,如果頻率上不去,那就可以把它作為鎖頻的i7 8700,這些辦法都是雙贏的,既保證了良品率,也提高了產品銷量。

但是i3可就不一定是i7“精簡”而來的了,剛才說過,英特爾精簡核心是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然而一昧的對高端芯片做精簡是不利的,因為哪怕你把I7的芯片砍到雙核,它的核心面積還是那麼大,單位生產成本仍然沒有降低,砍成i3拿去賣就是浪費。這時候英特爾就會在8代酷睿架構的基礎上設計全新的4核i3,這樣出來的芯片面積小,產量高,成本就會比i7和i5低很多,即使是多了設計和流片的過程,長期來看仍然是很划算的。

處理器最貴的其實就是研發設計成本,而這些成本其實是被i3\\i5\\i7所有的產品共同分攤了,無所謂誰高誰低,而i3和i7在製造上的成本肯定是有差距的,i3至少能便宜一半左右,因為i3不僅面積小規格低,對頻率和體質上的要求也比i7低不少,良品率更高,英特爾因此才能給i3定更優惠的價格。

其實不僅僅是CPU,顯卡GPU也是如此,不完美GTX1080芯片砍成1070降價出售,到了GTX1060就是全新芯片,有瑕疵的可以砍成1060 3g版,到了低端的GTX1050又是一款全新芯片,面積依次縮小,成本也是依次降低,這樣才能使廠商達到利益最大化。


嘟嘟聊數碼


有不少同學瞭解到,CPU的生產過程,是由一塊完整的晶元,切割下來的塊,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一下:

同代同一大類(面向同一個segment)i7,i5和部分i3出自一個Wafer(晶圓)產線,它們的成本是一樣的。不全部生產i7並不是Intel故意搞陰謀,而是生產工藝使然。

現在的做法實際上是雙贏的方案:消費者和生產者都獲益。消費者省錢了,生產者也減少了浪費。

如果都生產i7,估計價格高到天上去了,良品率也會極度降低。

同一品類i7,i5和部分i3出自同一個wafer線,他們最終分叉在封測階段後期,而這個步驟在圈內叫做binning。

為了讓大家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整個CPU製造過程。

Intel發佈了一段錄像,大家可以看一下:

我大概摘錄一些:

前面幾個步驟i7,i5,i3都一樣,我就簡單貼幾個圖片:

1.沙子

2. 晶圓製造和切片

3. 光刻膠(Photo Resist),溶解光刻膠、蝕刻、離子注入、電鍍、銅層生長

上面步驟完成後就有了我們經常看到的Wafer了:

4. 晶圓測試

5. 分片,有了die

6. 封裝(Packaging)

到這裡所有的步驟都一樣的,白牌CPU生產出來了:

下面這個步驟就決定了這個CPU是i7,i5還是部分i3,他就是binning,他的設備就是這個白盒子:

這個步驟是封測的最後一步,它通過測量電壓、頻率、散熱、性能、cache等等來為該CPU分類。

最差當然是廢品,其次有很多個SKU,遠遠不止i3、i5和i7這麼粗枝大葉。

例如i5還分有很多不同的細類,大家可以看intel的CPU,i5也有很多種,對應不同的市場segment。

接下來分揀:

然後就可以上市了:

需要指出的是Intel這麼做並不是什麼市場策略,而是生產工藝使然。Wafer在2)和3)步驟中會有不少缺陷產生,看下面這個圖:

大圓就是晶圓,小方格就是CPU的Die。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缺陷就像撒芝麻粒,斑斑點點,而且越靠近邊角越可能出現,很多小格都有。良品率高,品質控制的好,芝麻粒就少。

缺陷並不可怕,只要有手段控制就行了。

CPU內置了很多gate,封測時發現問題就封閉出現錯誤的部件,core錯誤就關閉core,cache錯誤就關部分cache,溫度上升快了就出錯就鎖到低頻,等等。

所以才有了i3,i5,i7和其中的細小sku。

接著我們來舉個例子,下面是第4代酷睿(Haswell)的die:

我們可以看到它主要分為幾個部分:GPU、4個內核、System Agent(uncore,類似北橋)、cache和內存控制器和其他小部件。譬如我們發現core 3和4有問題,我們可以直接關閉3和4。如圖:

這樣就得到了雙core的die,接下來可能會測試速度,TDP等等。經過重重測試和篩選,binning就完成了。

最後澄清一些誤解:

  1. i7並不是Xeon共用一個wafer。只能說Xeon E3/E5/E7的內核部分和core系列設計幾乎一樣,但核外部分(uncore)卻大不相同,不可能用一個晶圓。所以i7/i5/i3也不是Xeon封掉部分功能得到。同理Atom系列也不是core系列的閹割版

  2. 即使都是i7也不一定是一個wafer,die大小可能不同。面向不同的segment的die的內部是不同的,例如包不包括iris顯卡等等,這不是binning能夠解決的問題。

  3. 奔騰和賽揚不一定是i3的瘦身版,部分奔騰和賽揚是ATOM產品線的高端版。

  4. i3部分是i5的縮水版,部分i3(主要部分)是奔騰、賽揚的精選版。關鍵在於QDF#標明其出身。

  5. E7和E5設計不同,die大小不同,不適用本條。但E5和E7本身的Sku在此類

  6. 這種方法實際上降低了CPU的整體價格,而不是使大家吃虧。

  7. 不僅僅Intel這樣,AMD也這樣做。不僅僅CPU這樣做,GPU也這樣。這是芯片廠商的普遍做法。

  8. CPU核心技術在設計和生產的2和3階段,封測階段雖有技術含量,但不是核心,國內就有封測廠。

  9. 買了i3別覺得質量差。在保修期內質量是可以保證的,我還沒見過被用壞的CPU呢。CPU往往是過時淘汰掉的。

總的來說看是不是兄弟開蓋一看die的大小就知道了。但開蓋就不會保修了,而且大部分有焊錫,小心開蓋有"獎",切忌模仿!切忌模仿!切忌模仿!

CPU的檔次分配,大概就是這樣。

文|優就業(ujiuye)


中公優就業


1.成本一樣...就是所有i系列cpu都是四核...但由於各種原因...有的核壞了...有的頻率上不去等各種問題...所以成品就是i7...包括x7xx x8xx...頻率差一點的就把超線程關了標上i5...壞了一個核的就關兩個標上i3...其實是次品...

2.i9是Xeon...Xeon E5這種現象其實特別明顯…24個核根據壞核情況分出40多種型號...

3.實際上i7就已經能收回全部製造成本了...i5是利潤...i3是用來打擊競爭對手的…也就是i3本身就是扔著賣...訂個賠本價噁心競爭對手的…所以i3戰a8.i5秒全家是intel的商業計劃...是必然出現的...包括什麼Ryzen...

4.從這裡你就知道商業的殘酷和國產處理器的艱難...因為你只有擁有幹掉Xeon E5 2699處理器的性能才能在商業競爭中不敗...要不人家能一直用低價戰略噁心你...你始終虧本賣...人家也虧但可以用高端處理器補貼...你不能...處理器做到E5 2699難度有多大...我認為根本就不可能...AMD都沒有一絲機會做到...國產處理器還需要等待時機...


ACME63610374577


我就是從實芯片業的,首先問題裡的i3,i7如果是同一代,比如i3 6100,i7 6700這樣的,它們的內核版本是一樣的,也就是die相同。一片晶圓上的die一般是一樣的,但是因為工藝或者其他的差異導致die的性能有差異,在封裝後對芯片進行測試,會將cpu劃分出不同的等級,這就是BINNING。不同等級的芯片在保證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屏蔽掉性能較差的電路,這樣就出現了i3,i7這樣的差異,當然也會有帶K不帶K的差異。從整體成本上說,封裝和測試的成本近乎一樣,略有不同的就是銷售方式不同造成的成本差異。還有就是晶圓的成本,會隨著時間慢慢降低(不包括特殊事故而漲價)。不同代的處理器基本沒有可比性的哦。


Chen40225857


i3和i7製造成本沒有差異,要說成本也是設計和研發的成本。

從CPU制選來說:生產CPU的材料是硅,具有半導體性質,適合製造各種微小的晶體管。

在提純硅的過程中,原材料硅將被熔化,並放進一個巨大的石英熔爐。這時向熔爐裡放入一顆晶種,以便硅晶體圍著這顆晶種生長,直到形成一個近乎完美的單晶硅。單晶硅造出來了是一個圓柱體碇,這時候再把它切割成片狀,這就叫晶圓,它才是真正cpu製造材料,把它進行切割後進行影印、蝕刻、再度分層後進行封裝,CPU就成了。

但這時的CPU到底是i7還是i3,還要經過測試才知道,走完測試,才能叫完畢。

所i7和i3不是專門生產的,而是根據生產結果進行分類的。原因是CPU工藝精度要求太高,隨機性比較大。

好比一棵棗樹到了收成的時候,按個頭大小分成三星、四星、五星、分別售賣。


f凡塵清心


這個很簡單,前面有個朋友回答的非常到位,就和養蝦子一回事,所有流程一樣的,就看流片測試效果,換句話說,i3 i5 i7幾乎出自同一流水線。i3 i5都是i7的閹割版。本來都想做i7,結果有兩個核壞了,屏蔽掉,就是i5。

同樣,頻率上不去,上去警戒線就會功耗不可控,屏蔽掉,就是低端i5。這就是差別,但是有些產品不是這條線的。比如E系列,服務器級的,架構就不太一樣。但是E7 E5之類的同級的道理相通。

然而,有人會問,這價格差這麼多嗎?那也沒辦法,這個東西是壟斷行業,全世界能做電腦CPU的也就這兩家叼一點。然而AMD沉寂多年,拿出的銳龍的確讓我們明白到Intel的利潤是多麼的恐怖,同樣效能的東西為什麼AMD這麼便宜。。。而且AMD全系不鎖頻。。。雖然我一直不喜歡AMD,畢竟給我的映像幾乎就是高能耗低效率。然而,這次的銳龍我們寄託希望能讓牙膏廠給出個平易近人的價格。

事實上,intel的技術儲備的確非我們想象。。。從今年的CES看得出,CPU沒人弄的動我,下個時代也將由我引領。如今顯卡CPU價格高居不下。真特麼希望中國有一天能自主生產這些東西。到時候電腦會是什麼價?也許人工智能普及也是分分鐘了吧


中國頂級科技評論人


感覺說的完全正確,奔騰4時代就是如此!20年前我在電腦公司裝機,各種inter中,我每次都會看溫度,賽揚4的一般在35-40左右,盒裝賽揚的極少有人安裝。奔騰4散片用好的散熱器溫度都會上40以上,而正品盒裝奔騰4的溫度居然在31-35左右,我說這東西絕對是一個生產線下來的,然後通過測試結果去製造奔騰還是賽揚。


A嘯然哥


差多少?根本不差好不,晶圓是圓的,切那時就會有邊角。中心是4核,16核的,邊角就是i3奔騰之類。限制核心限制緩存就可以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