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在上海發布

7月20日,“2018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新聞發佈會在上海舉行,華頓經濟研究院連續第四次發佈年度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

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由華頓經濟研究院按照CBT100指標體系編制,以GDP總量排名前100位的地級及以上城市作為入圍城市,按照經濟指標(佔比61.8%)和軟經濟指標(佔比38.2%)綜合得分進行排序。經濟指標包括GDP和居民儲蓄,軟經濟指標包括環境、科教、文化和衛生。各指標得分按其總量(佔比61.8%)和人均量(佔比38.2%)綜合而成。

按照GDP總量確定入圍名單倡導城市不斷做大,加入人均量倡導城市不斷做強,加入軟經濟指標更是倡導城市不斷做優,“做優做強做大”體現了“五個文明建設”和“五大發展理念”的導向和激勵,可以更加全面、科學地衡量一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科教、文化和生態等綜合發展水平。

在“2018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上,北京以93.74的高分穩居榜首,上海、廣州分別以88.23分和83.40分列二、三位。70分以上的城市還包括第4位到第10位的深圳、杭州、成都、蘇州、天津、武漢和重慶。南京以67.45分列第11位。前10位城市連續四年保持不變,與上年相比部分城市位次有所變動。杭州由第7位升至第5位,蘇州由第8位升至第7位,武漢由第10位升至第9位,天津由第5位降至第8位。新晉百強城市贛州市列第88位。

華頓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上市公司百強高峰論壇執行主席沈晗耀對“2018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進行了具體解讀:

1、 中國經濟集中度進一步上升,百強城市經濟地位不斷鞏固。百強城市GDP佔全國GDP的比重達到75.22%,較上年提高3.22個百分點,較前年提高5個百分點,是拉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引擎,更是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

2、 明星省份“兩東兩江”光彩依舊。江蘇省13個城市全部上榜,且位次無一下降,其中9個城市排名上升,泰州由第61位升至第55位,是江蘇省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浙江省8個城市上榜,同樣無一下降,其中6個城市排名上升,紹興由第38位升至第34位,是浙江省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山東省15個城市上榜,依然是上榜城市最多的省份,其中4個城市排名上升,3個城市排名保持不變。

3、 從空間結構上來看,百強城市由東向西呈階梯式遞減,並在三大經濟圈高度集聚。百強城市中有61個城市位於東部地區,24個城市位於中部地區,15個城市位於西部地區。京津冀地區有8個城市上榜,長三角地區有24個城市上榜,珠三角地區有10個城市上榜,三大經濟圈共有42個城市上榜。

4、 從產業結構上來看,以傳統產業為主導的城市位次普遍下降,提前佈局戰略新興產業的城市位次普遍上升。如東北地區6個上榜城市中有5個位次下降,而杭州、蘇州、武漢、無錫、紹興、常州等城市位次均上升,表明百強城市未來發展重點是要緊盯世界發展前沿和潮流。

沈晗耀還對當前各界普遍關注的中美貿易戰發表了看法。他指出,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形勢下,中國應主動向內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擴大內需來提振經濟。百強城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國的比重高達70.83%,應為國家勇挑重擔,努力擴大內需提升競爭力,增厚中國經濟應對外部挑戰的鎧甲。

會上,華頓經濟研究院還同時發佈了儲蓄、公共財政收入、消費、工資、固定資產投資5大單項百強榜單。

居民儲蓄最高的十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深圳、天津、杭州、蘇州、西安。

財政收入最高的十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天津、重慶、蘇州、杭州、廣州、武漢、成都。

消費力最強的十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成都、天津、武漢、深圳、杭州、南京。

工資水平最高的十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天津、杭州、蘇州、成都、南京。

固定資產投資最高的十大城市:重慶、天津、成都、北京、青島、武漢、鄭州、上海、長沙、合肥。

其中,北京是中國最富有的城市,儲蓄總量(2.80萬億)和人均儲蓄(12.90萬元)均居榜首。北京和上海工資最高,人均工資均突破12萬元(分別為12.35萬元和12.05萬元),天津和南京突破9萬元(分別為9.66萬元和9.02萬元),並超越深圳、寧波和杭州(分別為8.98萬元、8.84萬元和8.72萬元)。

最後,沈晗耀還介紹說,2018年中國百強城市全面發展論壇將在11月份與中國上市公司百強高峰論壇第四次聯合舉辦,旨在進一步推動百強城市和百強企業緊密合作。今年的論壇以“百強城市協同聯動,構建城市群新格局”為中心議題,聚焦城市間合作發展,以“美好城市行動”為發展主線,以生態化、智能化為發展導向,以科創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倡導百強城市進一步做優做強做大,為振興中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