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社會治理一視同仁 老外有時「忘了自己是老外」

1986年的一天,距離義烏縣政府不遠的繡湖公園,人群聚集圍成幾圈。很多人以為是在表演什麼節目,走近看原來是在圍觀一名外國人。

一名不同膚色的外國人,足以驚動縣城老百姓。彼時的義烏,雖然開放了市場,但和大多數中國縣城一樣,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

30年後的今年,義烏每年簽證超過180天的常駐外商就有1.3萬人,每年到此採購的外商超過50萬人次。“客人是條龍,不來就要窮”,這本是義烏最著名的民諺之一,開放包容的義烏人,為這句諺語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义乌社会治理一视同仁 老外有时“忘了自己是老外”

外國友人在義烏參加龍舟賽。王建明攝

讓外國人參與社會管理

2018年2月4日,義烏市兩會期間,10位外來建設者旁聽代表齊聚一堂,為義烏髮展獻計獻策。義烏市寧波商會會長周建強建議,在引導參與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應更好地發揮商會、行業協會的專業作用。

這次座談會還公佈了2017年度市人大建言獻策先進個人名單,周建強和義烏市山東商會會長何建成一起入選。

外來人口兩倍於本地人口,其中還有1.3萬常駐外商的義烏,每年的人代會,都成為外來建設者參與社會管理的重要舞臺。

“從2003年開始,義烏市人大每年都要邀請外來建設者代表旁聽人代會。”義烏市人大幹部金永林自信地表示,在縣級市人大層面,像義烏這樣做的不多見。

旁聽代表不僅可與市人大代表同場聆聽報告,還會受邀參與座談,直接向義烏市政府領導建言獻策。在義烏工作生活了30年的周建強,今年是第7次參加座談。

近年來,不僅鄉鎮街道可以選拔推薦旁聽代表,凡在義烏經商、辦廠、務工的外來建設者,也可以自己申請成為旁聽代表。

在旁聽代表當中,也少不了外國人。目前,已經有80多位外商代表,或旁聽過人代會,或參加過座談會。

“義烏國際馬拉松比賽,就是在外商的建議下舉辦的;外商反映子女上學難問題後,義烏所有公辦學校,全部向外商子女開放,費用標準和義烏當地人一樣。”義烏市涉外服務中心主任趙志剛證實,義烏不少涉外服務,實則由外商代表直接推動。

在義烏稠州醫院腦外科診室,也門醫生阿馬爾一上班就忙個不停。半個小時之內,他接待了3位前來就診的病人,分別是中國人、伊拉克人和印度人。阿馬爾分別用漢語、阿拉伯語和英語,同他們交流毫無障礙。阿馬爾的漢語很好,經常和中國夥伴搭檔,隨義烏市曲藝家協會下鄉表演相聲。

過去,義烏外商看病會請翻譯幫忙和中國醫生交流。但義烏的大多數翻譯並不熟悉醫學術語,而且來做生意的外商一般小病也不愛到醫院就診,一旦來醫院的常常是大病或者急診。

“義烏需要有人幫他們解決看病難題。”阿馬爾認為,自己在義烏當醫生比做生意更有價值。“事實上,義烏很多醫院已推廣多語種服務,這也和阿馬爾等人提出意見和建議分不開。”趙志剛補充說。今年是阿馬爾來中國的第21個年頭,除了外商旁聽代表這個身份,他還是“絲路文化俱樂部”的CEO。

2015年6月,義烏市商務局牽頭搭建了世界商人之家,現任理事長就是趙志剛。世界商人之家現有9個外商俱樂部,“絲路文化俱樂部”便是其中之一。也門醫生經常組織會員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也組織外商喝茶學茶藝。

待得越久,越有家的感覺

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像阿馬爾這樣,融入到了義烏當地人的生活中,這種融合也讓義烏越來越有國際範兒。

首批能辦理外國人簽證和居留許可證的縣級市,全國唯一設立海關的縣級市;充滿異域風情的國際社區,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外國元素……義烏用國際化的管理來匹配國際化的開放格局。

2017年,趙志剛所在的涉外服務中心,為外商辦理了3100多項服務,“原來經常替外國人去杭州跑手續,隨著服務權限下放,公安、商務、國稅、海關等13個部門的審批可以集中辦理,老外也能享受‘最多跑一次’的服務。”

幾乎每個月,馬來西亞珠寶商人郭集福擔任CEO的“旭日公益俱樂部”,都會固定組織一次公益活動,內容涉及助學、助殘、義務獻血等。所有成員在自願的前提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參與公益活動;不能利用俱樂部的名義向他人募集資金或物資;參與公益活動時,必須本人親力親為。

在郭集福的帶領下,目前已有來自馬來西亞、約旦、蘇丹、敘利亞、新加坡、伊朗、馬裡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加入旭日公益俱樂部。

2017年7月,由旭日公益俱樂部促成的世界商人大型無償獻血活動拉開大幕,共有1200人參加無償獻血,獻血總量超過20萬毫升,是義烏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參加外商最多、影響力最廣的無償獻血活動。他們還建議將每年7月15日設立為“義烏世界商人獻血日”。

看上去“珠光寶氣”的郭集福,認定義烏就是自己的寶地,待得越久,就越有家的感覺,有時會忘了自己是一個老外。談起為何如此熱衷於公益活動,他認為很多外商和他一樣,是在義烏實現了自己的財富夢想,成為和義烏市場一起成長的成功商人,買賣做大之後,自然而然有了一起回報義烏這座包容之城的意願。

義烏不僅有“洋街長”

還活躍著一支外籍調解員隊伍

馬利身材不高,但很敦實,說話時總是掛著笑容。他現在是義烏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福田大隊特邀的“洋街長”,雖然沒有工資、沒有補貼,但福田大隊工作人員評價他,“熱情可愛,工作積極性高”。採訪結束時,這位哥倫比亞人熱情地掏出名片,邀請記者去他的餐館消費。

為增進與外商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抓住外商中的“關鍵少數”,義烏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福田大隊,在外商聚集較多的工人北路、長春六街等路段,邀請了三位“洋街長”參與日常管理。除了馬利,另外兩位分別來自阿塞拜疆和哥倫比亞,都在義烏定居經商多年。

馬利來自距離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400公里的小地方,18年前來到義烏,自稱義烏資歷最老的南美人。現在,大約有1500個南美家庭常住義烏。“我們老鄉也有在義烏買房的,都是全款哦。”馬利俏皮地說。

馬利每個星期執勤一到兩次。操一口流利中國話的他,耐心勸導佔道經營的小販,面對一些外商朋友也不留情面。他感慨地告訴記者,中國人脾氣好,社會治安更好。馬利早就把義烏當成第二故鄉,對義烏這座城市有了更多地融入感和歸屬感。能獲聘“洋街長”參與到城市管理工作中,他內心感覺很溫暖,覺得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義烏人。

義烏不僅有“洋街長”,還活躍著一支外籍調解員隊伍。2013年5月,浙江義烏市成立“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如今在調解委員會的會議室裡,除了五星紅旗外,還有11面其他國家的國旗。

“我們目前有來自11個國家的12名外籍調解員。”義烏市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義烏市司法所所長陳津顏說。委員會先後聘請19個國家的21名誠實守信和精通調解的外商為外籍調解員。他們做義務調解時憑證據“幫理不幫親”,成為化解中外貿易糾紛的好幫手。

“我們要求外籍調解員無違法違紀記錄,講誠信,會中文。”陳津顏說。

據瞭解,外籍調解員的人選由義烏商城管委會等有關單位推薦和個人自薦相結合。陳津顏說,外國人首先經過了上崗培訓,瞭解調委會的職責、工作制度,應遵守的保密守則及紀律,熟悉涉外調解的工作流程。

來自阿富汗的商人阿茲茲是目前在崗的一名調解員。他很認同義烏聘請外商擔任調解員的方式,“這讓市場更有公信力”。

阿茲茲本人為義烏市場秩序做過很多努力。兩年前,一位外商從義烏國際商貿城進貨後就回國了,在貨款沒有付的情況下,拒絕回覆賣家信息。情急之下,義烏國際商貿城的貨主找到了阿茲茲。在朋友的幫助下,阿茲茲終於找到了這位外商。通過阿茲茲的細心開導、多次溝通,那位商人終於付清了所欠貨款。

陳津顏希望有一天義烏能成為解決國際貿易糾紛的總部。他的公文包裡有一個信封,裡面是一面五星紅旗。他對記者說,只有對所有市場主體公平公正,市場才有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