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

用了很長時間讀完了高中的時候囫圇吞棗讀過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

想來有趣,高中的時候在回老家的火車上,從家裡書架上拿了這本書帶著,許是當時被這個名字吸引了吧,準備打發火車上的時間。

結果發現這是個完全錯誤的決定,火車的嘈雜讓人完全無法讀進去,更何況高中的閱歷與年齡尚不足以領悟書中的內容,結果裝了一會樣子作罷。

恰巧對面有一箇中年人,見我放下了這本書,找我借了來。很奇怪的是,對我來說味同嚼蠟的書,他讀得卻是津津有味,直到快下車了才還給我,說這本書很有意思。

“很有意思”,這個評價讓我有點莫名其妙,這是本多麼無聊的書啊!

後來,作者馬爾克斯去世,《百年孤獨》因為名字而被無數營銷號炒作,也沒有讓我再提起重新閱讀的興趣。

直到最近陷入了熱鬧的孤獨中。準備一件很熱鬧的事,卻對人生產生了迷茫。機緣巧合再度拿起這本書,卻發現當年那個中年人說的一點沒錯:這是本很有意思的書!

01

可能很多人對這本書的印象僅停留在那神一樣的開頭:

多年以後,奧雷利亞里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

這個開頭創造了一個將來過去時,先告訴你在未來發生的事情(行刑),再告訴一個過去的事情(看冰塊)。這次閱讀我才知道原來在開頭這個面對行刑隊的奧雷里亞諾上校並沒有死。之後還有一系列傳奇的事情。

《百年孤獨》裡面布恩迪奧家族來到馬孔多,確切說是他們創造了這個村鎮。這個家族的所有男性都叫奧雷里亞諾和阿爾卡蒂奧,唯獨一對雙胞胎,後期可能互換出現錯誤,不知道誰是奧雷里亞諾誰是阿爾卡蒂奧。有讀者整理出兩個名字代表的性格和給家族的貢獻不同,這個我倒沒有仔細考究。

同樣的名字也給閱讀帶來很大難度,稍不留神就分不清這是第幾代了,有細心的讀者精心做了讀書筆記,標註了家族關係譜,這份對書的用心與尊敬,令我汗顏。

《百年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

02

雖然沒有標註,但只要仔細閱讀,便不難區分,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著鮮明的性格和離奇的經歷。

這就不得不佩服馬爾克斯的功底,用細膩的筆法將很多心思和感覺揭示出來。

舉幾個例子:

熱帶的馬孔多人沒有見過冰塊,在第一次見到吉普賽人的冰塊的時候,大家驚呆了,以為那是鑽石。

摸上去的感覺,燒。

《百年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

對,一個燒字,凸顯了馬爾克斯的觀察力。作為一箇中國北部從小能看見雪的地方長大的人,對這個字眼真的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一般人可能會用冰涼,很少用經常形容火的字眼,來形容觸摸冰塊。然而細細想來,在大熱天,豔陽高照下觸摸冰塊,就是這個感覺!

類似這樣的形容,隨處可見。作家必須是敏感的,觀察入微,將生活中人們不容易察覺的感受、瞬間,提煉成文字,呈現給讀者,讀罷感慨,就是這樣!

一輪磚紅色的太陽照亮世界,那陽光如磚末般粗糲又幾乎如水般清涼。(《百年孤獨》)

03

在這些閃亮的描述之外,是對人心裡的揭示。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擺脫孤獨,有鑽研科學研究的人,在實驗室用各種實驗擺脫孤獨;有瘋狂的參加革命的人,用改變國家來遠離孤獨;有陷入愛情和性愛的人,在女人身上逃離孤獨;也有陷入對古老書卷的閱讀與解讀,來破譯孤獨......等等,不一而足。

《百年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

但是無論怎樣,孤獨都如影隨形。即使是兩個真心相愛的人,按照羊皮捲上的預言,還是會生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孤獨就像人類的尾巴,伴隨著人生在世悄然而至,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

記憶中,一個兒時盛夏的夜晚,驕陽褪去了餘威,這是一天中最可愛的時候,下班吃過晚飯的人們紛紛在院子裡納涼——那個時候生活節奏還沒有現在這麼快,也沒有車水馬龍,真正的從前慢。

那個時候父母準備出去散步,而獨生子女的我卻不知道為什麼選擇了獨自留在家裡,明知道父母在樓下,我也準備起身加入他們,卻莫名其妙地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夕陽一點一點落下去,就是動不了。至今記得夕陽的餘暉是那麼好看,讓我直到今天也偏愛落日。就那樣靜靜地躺了一個鐘頭,獨處了一個鐘頭。

《百年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

後來父母回來了,都好奇我在家幹什麼這麼久,我說躺著,他們覺得我在睡覺,否則不會這麼長時間,沒人相信一個孩子就這樣看著夕陽看了一個鐘頭。我自己也說不清楚原因。

現在想來,我應該是在享受孤獨,享受放空自己,享受自我的世界裡只有我一個人的感覺。

也許那是我有自我意識的第一次感受到孤獨,只是那個時候是享受,長大之後變成了常態。

04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馬孔多的孤獨是因為現代文明來臨帶來的衝擊和無所適從。而那種無所適從是我們在這個社會中所熟悉的。十年前誰也想不到現在的樣子,同樣,現在也想不到十年後的樣子,沒人能敢保證適應這個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

《百年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

聽友人說過他們公司做過關於員工的調查,問及大家未來最擔心什麼,出乎意料,房子、醫療、教育,都不是首選,而是中年失業,未來的自己不知如何面對這個社會。

很可怕,不是麼?也許未來社會的發展已經不需要人到中年的我們,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擔憂,而每個人的擔憂也不盡相同,每個人的處境都是別人無法理解的。

即便是愛情,也無法令人擺脫孤獨。

兩人飄落在一方空渺的天地,在那裡日復一日、永恆不變的現實只有愛情。(《百年孤獨》)

用海德格爾的理論說,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人生而自由,因為自由,所以孤獨。

每個人都無法理解別人,每個人自己甚至都無法理解自己,你在注視他人的境遇的時候,他人也在凝視著你,提醒著你的境遇。因此薩特才說,他人就是地獄。

《百年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

即使親如手足,愛如夫妻,還是有萬般不能體會之處。正如布恩迪亞家族裡每個人都隔膜著,都孤獨著,久了,也就不再試圖溝通。

對親人說什麼呢?跟他說工作的煩惱?對自己的擔憂?對未來的迷茫?對能力的懷疑?

種種不確定性,更令人無所適從。

05

馬孔多人面對現代科技的衝擊產生的焦慮,跟我們一樣。

網絡的發達,手機的普及,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遙遠了。記得二十一世紀初有一個詞,地球村,意思是網絡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世界就是一個村。

而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即使親密愛人面對面吃飯,也可能是在刷手機而不是聊天。

在電梯裡,在地鐵裡,在公交車站旁,凡是需要等待的地方,人們都會拿起手機。似乎沒有手機的等待成為一種尷尬,令人無所適從。

《百年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

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在手機不普及的年代是怎樣交流的。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只有在五六十歲的人身上才能看得到,沒錯,那些被網絡最鄙視的“大媽”們,卻掌握著年輕人所不具備的交流技能——她們能輕易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卻是我們做不到的。

偶爾經過公園看見成群的老年人或聊天或打牌或唱歌跳舞,想想等我們這一代老了會是怎樣?每個人都宅在家裡對著電腦組團打遊戲麼?

《百年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

哲人說,在這個後現代社會里,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不確定性。

很久以前在雜誌上讀過一句矯情的話:感到孤獨或許還有的救,感到寂寞就沒救了。

現在想來也許有道理,孤獨是註定的,每個人都如此,寂寞,則是自己內心的空虛。

熱鬧的人群中笑得最開心的那一個,也許是人後最孤獨的那一個。

《百年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

人前最安靜的,也許有著充盈的精神世界,誰知道呢?

熟悉的人一個厭惡的表情,一個不理解的眼神,都可以瞬間將距離拉開——這不是我所認識的Ta!要不怎麼說至親至疏夫妻呢,越是熟悉的人,生疏起來越要命。

孤獨,是一種宿命。如馬孔多寫在羊皮紙上的命運一般,破解的時候,整個鎮子就消失了。孤獨可以破解嗎?也許,最好的破解辦法就是享受孤獨。

誰說一定要別人理解呢?有時候人連自己都是無法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