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失去的最有價值的土地——外東北


清朝前期鼎盛時期的疆域:西跨蔥嶺,東臨太平洋,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外興安嶺和庫頁島一帶,南包南海諸島。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權使臣索額圖和俄羅斯帝國全權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仍屬於中國領土

《璦琿條約》規定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精奇哩江上游東南的一小塊地區保留大清國方面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劃為清俄共管;

1856年,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人趁火打劫,威逼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割讓 黑龍江以東,烏蘇里江以北的土地,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

《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失去了約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時也失去了中國第一大島——庫頁島。

中國失去外東北的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後,中國東北就變成了內陸地區,中國東北地區曾經漫長的海岸線已成他國領土,東北人民只能聽見海風的聲音卻看不到海,獨自望洋興嘆。

東北地區若有出海口,東北地區經濟將高速發展,跨入新時帶。

東北若是有出海口,中國就可以在海邊建設軍事基地,中國軍艦就可以遊戈在日本海威懾日本,大大改善中國的地緣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