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到5歲孩子任性怎麼治?李玫瑾教你的辦法,存在2個致命漏洞

3到5歲孩子任性怎麼治?李玫瑾教你的辦法,存在2個致命漏洞

最近在頭條上看了很多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講座視頻。結合發展心理學中的知識點,感覺頗受啟發。她在演講中表達的觀點和經驗,往往從她經手的真實犯罪案例總結而來,非常生動,也很令人震撼。

也許有些讀者尚不瞭解李玫瑾是誰,這裡插入一個人物簡介: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很多家長在聽了她的講座之後,將她的教育理念奉若圭皋,尤其對她提出的具體的育兒措施更是全套照搬。比如我印象中,被大家轉載最多的一個視頻裡,李玫瑾針對“3—5歲兒童出現任性行為,該如何處理”的問題給了很詳細的指導。

她說:比如3到5歲的孩子要買玩具小汽車,但家裡已經有很多類似的小汽車了,家長覺得不應該買,孩子撒潑哭鬧非要買,怎麼辦?

教育步驟大概有四個:

1、堅決不買小汽車,把孩子帶回家,讓他和你單獨在一個房間裡。

2、不打罵孩子,如果孩子繼續哭,讓他哭夠,哪怕他撒潑到拿頭撞牆,家長也要淡定的看著,表示“隨你鬧,我不心疼,我不妥協”。

3、等孩子冷靜了,不哭了,拿熱毛巾給孩子擦把臉,用行動表示“我仍然愛你”

然後講道理,告訴孩子,為什麼不給買,以及下次再想要什麼,胡鬧任性這一招不管用。

4、最後建議家長,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不要都拒絕,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三次裡面,可以有一次讓孩子“說服你”,再答應,這樣可以訓練孩子“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不得不承認,第一次聽說這個方法時,我也是贊同的,甚至還如獲至寶的分享給了孩子爹。

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次思考這方法,就覺察到了兩個關鍵的邏輯漏洞。

首先,在這個例子中,不買小汽車的理由是“家裡已經有很多類似的了”,但是請家長們捫心自問,你有沒有重複購買同類產品?比如:女性朋友們的口紅,二次元愛好者的手辦……

我們常常因為對某樣東西熱愛而囤貨,買口紅的時候,你會覺得有了“斬男色”,就沒必要買“姨媽紅”嗎?買手辦的時候,你會覺得有了“擎天柱”,沒必要買“大黃蜂”嗎?

3到5歲孩子任性怎麼治?李玫瑾教你的辦法,存在2個致命漏洞

3到5歲孩子任性怎麼治?李玫瑾教你的辦法,存在2個致命漏洞

很多東西,你不喜歡,千百件也覺得沒區別,你若喜歡,每一件都很獨特,而且每一件都能帶給你難忘的歡喜啊。

那為什麼小孩子的小汽車,必須限量呢?

既然孩子已經有了很多類似的小汽車,那說明,以你們家的經濟條件,完全能夠負擔這類玩具開銷,否則他買第一件,最多第二件的時候你就會堅定拒絕了,不是嗎?

真的是孩子的要求不合理,還是我們出於別的原因,就是不想滿足孩子而已?

家長們常常懶於思考和覺察,我拒絕孩子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如果我們敢於誠實的回答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太多時候,只是因為孩子的要求會給我們帶來麻煩,我們嫌費事、費錢、我們沒理解那些願望對於孩子的意義。

在想清楚這一點之前,我們就已經粗暴的將責任推給了孩子——“你的要求不合理,錯的是你”。

也許有人看到這裡會說,李教授只是隨便舉個例子而已啊,你是不是槓精?

但我覺得,一個虛擬的例子,仍然來源於真實的生活,因此,就有探討和“槓”下去的意義。

3到5歲孩子任性怎麼治?李玫瑾教你的辦法,存在2個致命漏洞

第二點,李教授建議家長,拒絕孩子要講方法,也不要回回都拒絕到底,要給孩子“說服你”的機會。還特別貼心的給出了頻率:“三次拒絕中妥協一次”。

那我就很想較真的問一句:究竟哪一次該妥協?

如果要求真的不合理,提一千次也不應該妥協,這是常識。

難道你去商店買東西,老闆非要按定價的兩倍收你錢,你不答應,但老闆再三要求,你就給嗎?

反觀這條建議裡隱藏的邏輯是:一個要求合理或不合理,沒有嚴格的標準來衡量,家長自己說了算,哪一次該妥協呢?無所謂,隨便挑,看家長心情吧,如果你覺得今天禮拜五,天氣也挺好的,該“培養孩子為目標而努力”了,那就妥協一次吧。

多可笑,這到底是教育,還是馴化?

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在你沒有深入瞭解他的思路、動機之前,本就不應該急著拒絕,拒絕之後再妥協,你猜孩子究竟學會了“為目標而努力”還是“做人可以自毀底線”?

最後,李玫瑾的建議中有沒有可取的地方呢?有的。

至少,她提到不能打罵孩子,允許孩子宣洩情緒,並在那之後,“用熱毛巾給孩子擦把臉”,提供一定的安慰;還能冷靜的跟孩子交流,相較於“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老觀念,已經進步太多了。

3到5歲孩子任性怎麼治?李玫瑾教你的辦法,存在2個致命漏洞

我也不是故意要黑李玫瑾,只是想跟寶媽寶爸們分享一個重要心得:如今育兒理念流派眾多,各路專家稂莠不齊,無論是書籍還是講座,都並不代表絕對的權威和正確,孩子是自己的,教好教壞,沒有任何一個專家能為你負責。

身為父母,我們只能憑藉自己的耐心和智慧,兼聽而明,並且多多思辨,去偽存真。

如果你以前也曾在育兒方法上人云亦云,不慎跑偏,也不必過多自責、絕望,教育是一個長期而動態的過程,孩子心理上的自我調整、療愈能力也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棒,你對孩子有多少真誠的愛,孩子就有多大的向好契機。

總的說來,如何檢驗一種教育方法的優劣呢?我覺得有一個最直觀的標準,那就是,它使你和孩子的關係走向親密溫馨、還是緊張對抗。

只讓家長高興,不讓孩子高興,或者導致家長和孩子都不高興的方法,一定是壞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