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課程」高三語文 第6講 語言文字運用 正確運用常見修辭手法

問題6. 語言文字運用:怎樣正確運用常見修辭手法

一、問題描述

常見修辭手法有哪些?怎樣準確判定語句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高考對常見修辭手法顯性考查的題型有哪些?高考對常見修辭手法隱性考查的題型有哪些?

二、複習範圍

(1)瞭解什麼是修辭

“修”是修飾的意思,“辭”的本來意思是辯論的言詞,後引申為一切的言詞。修辭本義就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選擇最能夠表達作者意圖的表現方法,使語言表達得鮮明、生動。

(2)掌握考試大綱規定的9種修辭手法

三、方法指引

(1)掌握常見的修辭方法

①比喻

比喻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法。

A.特點。比喻有三個基本要素:本體——被比喻物,喻體——比喻物,比喻詞——聯繫本體和喻體的詞語。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並不同時出現。構成比喻的基礎是:本體和喻體兩個事物存在著相似之處,但一般說來,本體和喻體又須是本質上完全不同的兩個事物。

B.分類。可按內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種類繁多,常用的有以下四類:

第一,明喻。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樣”等比喻詞連接本體和喻體的比喻形式,連接本體和喻體的比喻詞明確了兩者的相似關係。

例如:驕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剛過去,就鑽出一絲絲的嫩芽。

第二,暗喻

。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係。比喻詞常由“是”“就是”“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來充當。暗喻又叫隱喻。

例如:①生活是海洋。②十個被血浸泡的手指腫成了大熊掌。

第三,借喻。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直接由喻體來代替本體的比喻形式。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一旦把它們消滅乾淨,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毒蛇猛獸”借喻那些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的反動統治階級,具體形象,愛憎分明。“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借喻自由平等的美好社會出現於全世界。)

第四,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從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來說明或描繪本體的比喻形式,可用幾個喻體說明本體的各個方面,也可用幾個喻體說明本體的一個方面。運用博喻能把事物的特徵或事理的內涵從各個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表現出來。

例如:我現在還不能完全測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帶給我各種驚奇、震動和強大的吸引力。

②比擬

比擬指把物當作人來寫、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手法。

A.特點。有本體和擬體,擬體雖然是明確的,但一般不出現,而只是把適用於擬體的詞用在被擬體上。

B.分類。

第一,擬人。把物當作人來描寫,使物具有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音容笑貌的一種比擬。擬人,是人格化的手法,可以把無生命的物寫得栩栩如生,也可以把有生命的物寫得可愛可憎。可分為動物擬人、植物擬人、具體事物擬人、抽象事物擬人幾種。例如:①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②這裡叫教條主義休息,有些同志卻叫它起床。

第二,擬物。賦予人以物的特性,把它當作物一樣來描述或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描述的一種比擬。根據被比擬對象的屬性,擬物又可分為人物擬物和事物擬物兩小類。例如:①指導員講得真來勁兒,嘎子豎起耳朵聽。(以人擬物)②布魯諾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當中翱翔。(以物擬物)

③借代

借代指在一定的語境中,借用與所指事物有密切關係的另一事物來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法。

A.特點。結構上的“本體”(所指事物)和“借體”(借用事物),一般只出現借體,不出現本體。

B.種類。

特徵代本體:紅眼睛原知道他家裡只有一個老孃……

材料代本體: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標誌代本體:誰料竟會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裡呢,這豈不冤枉!

人名代著作: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綽號代本人:蘆柴棒,去燒火!

專名代泛稱: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具體代抽象: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部分代整體: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C.運用借代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借體和本體關係密切,借體必須能突出地代表本體,具有鮮明的代表性,讓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稱的事物。有時需要在上下文中對借體有所交代,使讀者明白本體是什麼。

第二,借體往往帶有褒貶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徵作借體時,要注意褒貶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時,宜用褒義的稱號;反之則用人皆厭惡的事物來代表反面人物。

④誇張

誇張是為了表達強烈的感情或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故意誇大或者縮小事物的形象、數量、特徵、作用等的一種修辭手法。

A.特點。誇張的基礎是真實性,被誇張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經過作者豐富想象的主觀感受。

B.種類。

擴大誇張: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長、強……)處說。

例如: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縮小誇張: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處說。

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誇張:在兩件事之中,故意把後出現的事說成是先出現或同時出現的。

例如: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C.運用誇張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誇而有據,誇而有節。誇張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則就很難給人以真實感。

第二,誇張要明確、顯豁,突出誇張的特點,不能又像誇張又像事實,在事實與誇張之間模稜兩可。

第三,要注意誇張的具體表現,誇張往往藉助於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來表現。

第四,要注意誇張運用的場合,在科學性文章中不適合運用誇張。

第五,如果誇張脫離了現實基礎,或與思想感情不協調等,易造成誇張不當。

⑤對偶

對偶是將兩個短語或句子相對稱地組織在一起,表示相關或相對內容的一種修辭手法。

A.特點。從形式上看,組成對偶的兩個句子必須字數相等,語法結構相同或相似,詞性、平仄相對;從內容上看,對偶句表達的是相關或相對的內容。

B.種類。

第一,按內容:

正對。從兩個角度、兩個側面說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關的關係。

例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反對。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關係或矛盾對立關係。

例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串對。上下句意義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也叫“流水對”。

例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第二,按形式:

工對。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均按對仗要求。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寬對。 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寬鬆一點。

例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第三,按結構:

成分對偶。句中的某些成分構成對偶關係。

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既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句子對偶。上下句構成對偶關係。

例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C.運用對偶應注意的問題。

運用對偶,切忌脫離內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對仗、整飭。內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對偶,就背離了修辭的本來目的。

⑥排比

排比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短語、句子或段落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手法。

A.特點。形式上,構成排比的語句至少要有三項,而且結構相似,一般帶有相同的提挈語;內容上,構成排比的各項在語意上是相同或相關的。

B.種類。

第一,成分排比。 一個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組成排比。

例如:他們不會高聲朗笑,不會拼死搏擊,不會孤身野旅,不會背水一戰。

第二,分句排比。 一個複句的各個分句構成排比。

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第三,單句排比。 幾個單句(或複句中的單句形式的分句)構成排比。

例如:我夢著樓前的白楊重新長出了濃密的綠葉,我夢著池塘裡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綠的大葉子,我夢著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第四,複句排比。幾個複句構成排比。

例如:戴鎮長喜歡發表演講,懷寶就暗示鎮上的中學校長多請戴鎮長去給學生們講話;戴鎮長喜歡讀史書,懷寶就去鎮上早先的幾個富戶家蒐羅古書;戴鎮長喜歡讓自己的講話家喻戶曉,懷寶就常用粉筆把自己記錄下的鎮長講話抄在鎮政府門前的黑板上。

C.使用排比應注意的問題。

排比的運用,必須從內容的需要出發,不能單純追求形式,失之於濫。

⑦反覆

反覆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感情,特意重複使用某些詞語、句式或段落。

A.種類。

第一,連續反覆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第二,間隔反覆

例如: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拒絕賠款,強佔釣魚島,他們不驚詫;美帝國主義轟炸大使館,死傷中國人命,他們不驚詫;印尼治下的混戰,屠殺華人,搶劫財產,先奸後殺,秘密殺戮,放火燒人,他們也不驚詫;在上訪請願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B.反覆和排比的區別。

反覆只需詞語或句子連續出現兩次,即可構成;排比必須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仿的短語、句子,才能構成。

⑧設問

設問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緊接著說出自己的看法(有時不說出看法)的一種修辭手法。

A.特點。

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只問不答。設問的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

例如:主宰戲劇的是什麼人?一般以為是劇作家,認定劇本為一劇之本。

B.種類。

自問自答: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只問不答: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⑨反問

反問一般是用否定的問句表肯定或用肯定的問句表否定,作者不作回答而句意確定的一種修辭手法。

A.特點。

從反面提問,以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義,答案已由句子本身闡明。正因為“反問”的答案已寓於問句之中,用疑問表感嘆,句末也可用歎號。

B.種類。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你可以說它是中國人走向現代的起點,但是,哪一個民族走向現代時的步履會像上海那樣匆促、慌張、自怯、雜亂無章?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池水漣漪,鶯花亂飛,誰能說它不美呢?

(2)辨別易混修辭方法

△比擬VS比喻

比擬和比喻的不同點:

①比擬是仿照“擬體”(被模擬的事物)的特徵“摹”寫本體,重點在擬;比喻是用喻體比喻本體,重點在“喻”。

②比擬中,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渾然一體,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一般不出現;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出現或不出現,而喻體必須出現。

③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辭特點往往體現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上,且喻體必須出現;比擬是“擬此為彼”,其修辭特點往往體現在動詞上,而擬體一般不出現。如“風憤怒的時候”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比較: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比喻)

☆海嘯發出狂野的怒吼,掀起滔天巨浪,將這個小島淹沒在汪洋之中。(擬人)

△借喻VS借代

借喻與借代的相同點: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

不同點: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雖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總是代中有喻;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即直接把借體稱為本體,只代不喻。

②構成借喻的基礎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體和本體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構成借代的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即要求借體和本體有某種關係。

③借喻可以改為明喻或暗喻,借代則不能。

★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龍井”。(借代)

☆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比喻)

★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借代)

△對偶VS排比

對偶和排比不同。對偶僅限於兩項,排比必須是三項或三項以上;對偶一般要求字數相等,最好不出現相同詞語,排比可以字數參差,長短不齊,常常要重複某些詞語。

(3)熟知高考對修辭手法的考查題型

修辭不但在“語言文字運用”中顯性考查,而且在閱讀和寫作中隱性考查。在語言文字運用中可以是判斷修辭手法的選擇題,也可以是和選用、仿用、變換句式等相結合的主觀題。在閱讀中,可以是鑑賞現代文或者古詩詞的主觀題。

四、例題闡釋

1.下列語句中,沒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項是( )(2017年江蘇卷高考試題)

A.“一帶一路”是我國推動經濟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項互利共贏的倡議,它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轉型升級、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氣象部門預計,隨著暖溼氣流增強,我省明天會迎來一場及時雨,空氣中汙染物濃度將快速下降,人們的舒適度會大幅度提升。

C.一種突如其來的網絡病毒洪水猛獸般地襲擊全球,導致150多個國家受災,我國也有近3萬家機構的計算機受到影響。

D.我國企業在參與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主動強化環保意識,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帶動了東道主在觀念上彎道超車。

【答案】B。

【解析】A.將“一帶一路”比喻成“引擎”。B.“及時雨”實指一場來得及時的雨,沒有任何比喻的意味。C.將“網絡病毒”比喻成“洪水猛獸”。D.將“主動強化環保意識”比喻成“觀念上彎道超車”。

2.拖延症的表現是,在能夠預料後果不良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一再推遲。請運用比喻、比擬的修辭手法寫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過40個字。(2016年山東卷高考試題)

【答案】(示例)拖延症是生命的竊賊,它會在不知不覺中,盜取你的熱情,偷走你的機會。

【解析】這道題的題型比較新穎。做題時,我們要通過題中明確拖延症的定義,並利用比喻、比擬的修辭手法,把這種行為習慣生動地描繪出來,給人以警醒。

3.用排比的修辭方式,改寫下面畫線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數相等;③與上文語意連貫;④不改變原意。(2015年山東卷高考試題)

長途跋涉後,我終於在林中尋到這幽深澄碧的水潭。這潭水,可以將我的容顏映照在它明鏡一般的水面上;我把這潭水當作激發我詩興的佳釀;這潭水還可以成為我的墨池,供我筆走龍蛇。

【答案】(示例)如明鏡,讓我映照容顏;似佳釀,助我激發詩興;若墨池,供我筆走龍蛇。

【解析】畫線部分的三個句子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形象,但陳述主語不同。改寫時,可以考慮統一陳述對象,選用相同句式,保留原有的比喻的修辭手法。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2014年遼寧卷高考試題)

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

周 晉

午夢初回,捲簾盡放春愁去。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

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捲簾盡放春愁去”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何妙處?請結合詞句賞析。

【答案】此句採用了比擬(擬物)的手法,(點明修辭)春愁乃無形之物,簾兒一卷,它竟像鳥兒一樣被放了出去,化無形為有形,(闡釋運用)使抽象的春愁變得形象,生動。寫出了詞人在明媚的陽光伴隨清新的空氣湧入室內後,心情為之一暢的感覺。(分析效果)

【解析】分析表達技巧上有何妙處,首先要將所使用的的修辭手法準確判斷出來,再結合詩句分析修辭的作用。

五、拓展練習

1.某校舉辦青少年心理健康講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開場白。請在橫線處填寫句子,使上下文語意連貫。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不超過60個字。(4分)(2017年山東卷高考試題)

人生難免會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對坎坷時,往往樂觀堅強,積極向上。健康的心理對我們有重要的意義, 。那麼,如何擁有健康的心理呢?我們邀請了著名心理學家王教授給大家談談這個問題,請鼓掌歡迎。

【答案】示例一:它如春風,吹走我們臉上的愁雲;如陽光,驅散我們心頭的陰霾;如暖流,融化我們心裡的堅冰。示例二:它如明亮的燈火,溫暖寒冷的暗夜,驅散心頭的迷霧,照亮回家的路途。

【解析】解答時,需審清題幹要求所使用的修辭手法,注意原文語境及所填句子與上下文的銜接,也就是保持陳述對象的一致性、保持感情的一致性、語氣的一致性。

2.下列熟語中,沒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項是( )(2016年江蘇卷高考試題)

A.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B.人皆可以為堯舜 C.化干戈為玉帛 D.情人眼裡出西施

【答案】A

【解析】“借代”手法的特點是借某事物的特徵代替某事物,借體和代體具有相關性,而“比喻”中的 “借喻”的特點則是,將某物比作另一物,借體和喻體之間具有相似性。A項的“刀俎”和“魚肉”同人所處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其餘三項中的“堯舜”是用此詞指代人群中的優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則分別以戰爭武器和友好物體指代戰爭和和平,“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愛之女子。

3.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後各題。(2016年鄭州市高中畢業年級第三次質量預測試題)

程千帆評傳

莫礪鋒

程千帆先生家相當清貧,但卻是一個富有文學傳統的詩書之家。因一家數代皆有詩人。生性穎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詠。程先生十多歲曾在伯父君碩先生所辦的私塾“有恆齋”裡讀過數年古書。君碩先生的教育方法與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講授古文時文辭義理並重,而且要求學生用文言文寫文章、日記與學習心得,並練習書法。正是這種嚴格的訓練使程先生具備了閱讀古書和寫作文言文及詩詞的能力,並使他熟精古典典籍,從而對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體會,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詩學的研究中如魚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說程先生在“有恆齋”中的學習僅僅是打好基礎的話,那麼他進入金陵大學後就真正躍入學術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飢似渴地吸取營養,學問大進。他在晚年還深情回憶說:“在大學四年中,諸位老師各有專長,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雖任教而不曾講授某項課程的先生們請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轉益多師、博採眾長,在經學、史學、目錄學、文學批評史諸方面積累了深厚的學養,而且學到了大師們的許多治學方法。

程先生不是隻知埋首於故紙堆中的舊式學究,他是緊跟時代腳步的新型學者。他的氣質中兼有學者的嚴謹、深刻和詩人的靈性、敏感。雖然他從小就學會了寫作古體詩詞,但在金大求學時卻更醉心於新詩創作。他與同學孫望、友人常任俠等人組織了一個詩社——土星筆會,還辦了一個新詩半月刊《詩帆》。《詩帆》雖然只辦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發表了四十五首新詩,顯示出他對新詩的熱情。

解放後,程先生在學術上已經成熟,而且形成了獨特的治學方法。一九五四年,他與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論文結成集子出版,取名為《古典詩歌論叢》。這是程先生詩學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導的治學方法的最早範例。沈祖棻在此書後記中指出:“在過去的古代文學史研究工作當中,我們感到,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和比較重要的缺點,那就是,沒有將考證和批評密切地結合起來……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就嘗試著一種將批評建立在考據基礎上的方法。”應該說,這種方法後來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論中曾得到過許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卻是完全一致的,這是貫穿他一生學術工作的精髓,是他對古代文學研究在方法論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殘酷迫害。但他對祖國的傳統文化有刻骨銘心的熱愛,他堅信自己的學識和能力都是祖國所需要的,總有一天他還可以為祖國服務。

程先生當時雖然不能操筆作文,但他常常在心裡進行思考,這實際上就是“打腹稿”式的“發憤著書”。於是,一旦陰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結果就源源不斷地噴湧而出了。他後來陸續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發憤著書”的結晶。他的這些著作是用整個生命鑄成的,這樣的著作所蘊含的生命激情市常態下的論著難以擁有的,它們所達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態下的論著難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一般來說,一個學者在被耽誤二十年後,最著急的事當然是整理自己的學術成果。然而程先生卻把培養學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莊子》的話說:“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在他看來,彌補“文革”造成的損失,讓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後繼有人,這是重中之重。於是,程先生懷著虔誠的心願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講壇。他不顧年老體弱,親自為本科生上大課。他的課講得生動活潑,明白曉暢,又邏輯謹嚴,一絲不苟。他傳授給學生的不僅有淵博的知識,更有切實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幾個學期之後,程先生的健康情況不允許他再上大課了,他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大教室,轉而以培養研究生為主要的教學任務。

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謙虛謹慎的人,他對於自己的成果總是感到不滿意,而對別人的長處則充分地尊重,這種作風也鮮明地體現在他的教學和學術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滿天下的學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實謹嚴著稱的。但是當他偶然出現錯誤時,卻決不護短,反而聞過則喜。正因為此,當程先生對學生提出要謙虛謹慎的時候,就特別具有說服力。

程先生曾說,別人都愛花,他卻特別喜歡樹。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這棵大樹深深地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雖然經受過無數次的風刀霜劍,卻依然以“柯如青銅根如石”的夭矯身姿屹然挺立。

相關鏈接:

①程千帆,1913年生,九三學社成員,南京大學教授,中國著名教育家,在校讎學、歷史學、古代文學、古代文學批評領域均有傑出成就。

②先生的認真和嚴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學生作業不寫錯別字,是一點也不含糊的。按先生的明確要求,“南京大學的研究生,從碩士階段起,就不允許寫任何錯別字。你們以後寫一個條子向我請假,也要寫正楷字,不許寫文字改革委員會沒有公佈的簡化字(但可以寫繁體字),一定要注意語法是否正確,意思是否清楚”。(《程千帆沈祖棻學記》)

作者說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這棵大樹深深地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土壤中”,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案】①這句話是對全文內容的概括,表達了作者對程千帆的學術成就和精神品格的高度讚美。

②作者將程千帆比作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程千帆在經學、史學、文學批評史、治學方法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貢獻,堪稱大家。

③作者將程千帆比作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程千帆在長達二十年的迫害打擊中,不消沉絕望,而是堅持發憤著書的堅韌品格。

④這棵大樹深深地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指程千帆能在學習過程中轉益多師,博採眾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還具有現代學者的新思維,能與時俱進。

【解析】首先準確判斷所使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再將本體結合文本內容找出,最後分析比喻在語言和情感上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