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存丨福清三山鎮發現清代名人李馥墓

文化遗存丨福清三山镇发现清代名人李馥墓

文化遗存丨福清三山镇发现清代名人李馥墓

石人石獸群

記者在三山鎮安前村圓滿自然村採訪時,發現該自然村一座叫“石馬水庫”的旁邊因水位下降,大範圍內豎立著5尊石人石獸,其中:文武石人各一尊、石馬兩尊、石虎一尊。在其不遠處,還發現一座年代不詳的古墓。在我市發現如此大規模的石人石獸實屬罕見。

文化遗存丨福清三山镇发现清代名人李馥墓文化遗存丨福清三山镇发现清代名人李馥墓
文化遗存丨福清三山镇发现清代名人李馥墓

文官石人

村民們說,這些石人石獸的主人叫李馥,清朝時曾任浙江巡撫。

據文字記載:“李馥,字汝嘉,號鹿山,生於清聖祖康熙元年,卒於高宗乾隆十年,年八十四歲,出生於福清市三山鎮西里村。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舉人。官至浙江巡撫。馥工詩,著有鹿山詩鈔傳於世。”在石人石獸不遠處,還發現一座清代古墓。

文官石人露出地面部分高2.31米,寬1.15米,厚0.45米,右手持笏,雍容大度、面慈目善。上身官服上刻有一隻奔走的麒麟,造工十分精緻。可惜鼻子和嘴唇略被毀壞。武官石人完全露出地面,高2.91米,寬1.20米,厚0.60米,似在作揖,肅穆端莊、高大威猛。身上的盔甲片依稀可見,保存十分完好。一尊石馬露出地面部分長2.2米,高1.75米,厚0.55米,神態自若,現象逼真。馬鞍做工十分精細。可惜馬脖子上的鈴鐺和馬耳朵略被毀壞。另一尊馬倒在地上,無法測量,長高寬大約同上。一尊石虎半埋在地裡,露出地面部分長1.10米,高0.57米,厚0.35米,悠然自得、憨態可掬。

文化遗存丨福清三山镇发现清代名人李馥墓

墓誌銘

據村民介紹,以前他們所看到的石人石獸共有26尊,其中石獸有24尊,其種類剛好和十二生肖相同,數量是十二生肖的兩倍。據村民說,他們小時候在水庫裡游泳,累的時候就趴在石人石獸上休憩。由於上世紀50年代修建水庫,所以石人石獸全被淹沒在水裡,平時只能看到文武石人的頭部,記者採訪那段時間由於持續乾旱,才完全暴露出來。

據村民們介紹,十幾年前有個別村民陸續抬走了幾尊石獸,剩餘部分估計現在還埋在土裡。

文化遗存丨福清三山镇发现清代名人李馥墓

石馬

記者注意到,就在距石人石獸不遠處的土丘上有一座古墓。村民說,石人石獸的主人就埋在這座古墓裡。墓主是文職官員,名叫李文(音),安前村西里自然村人。由於這是一座空穴的古墓,塌陷的墓穴裡只有一些棺木的殘片及死者的骸骨,找不到任何刻有文字的碑石,故建造年代、墓主姓啥名誰、墓主和石人石獸是否有關聯等就無法考證。記者還注意到,在古墓前有一大空地,上面長滿了豐美的水草。據推斷,這裡才是埋葬墓主真正的地方。

村民還介紹說,幾十年前,在石人石獸前有一塊很高的石碑,石碑上刻有大量十分精美的文字,附近還有一座很別緻的小石橋。據該村支部書記介紹,前兩年,閩南有幾個文物販子想出30萬元價格收購石人石獸,但被村民一口拒絕。

村民還發現一塊記載李馥生前事蹟和身世的墓誌銘。村民們說,這塊墓誌銘是前年從山地自然村一個村民手中要回來的,當時它被拋在一座古墓附近的雜草深處。

記者在該鎮東埔村西里然村的李氏祠堂裡,驚奇地發現一塊記載李馥生前事蹟和身世的墓誌銘。墓誌銘長74.5釐米,高0.55釐米,厚0.45釐米。銘額有篆書“皇清誥封贈通奉大夫崇祀鄉賢鳳坡李公偕”字樣,正文用楷書刻寫,筆力蒼勁有力。可惜左邊有一部分被毀壞。記者注意到,墓誌銘的右下方有一塊鐵鏽的痕跡,估計當時用鐵件將墓誌銘固定在某處。

村民們說,這塊墓誌銘是前年從山地自然村一個村民手中要回來的,當時它被拋在一座古墓附近的雜草深處。

根據很多證據表明,這座墓葬的主人就是清朝時曾任浙江巡撫的李馥。

文化遗存丨福清三山镇发现清代名人李馥墓

李馥,字汝嘉,號鹿山,又號信天居士,出生於福清市三山鎮西里村。生於清聖祖康熙元年(1662年),卒於高宗乾隆十年(1749年),年八十四歲。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舉人。後歷任工部員外郎、刑部郎中、河東運使、江蘇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撫等職。雍正二年(1724年),李馥因下屬犯案,受到牽連,“以失糾屬員去任” ,被朝廷罷官。李馥起初寓居東吳,生活窘困,貧病交加。晚年返回故里。

據《烏石山志》中記載:李馥晚年住所位於“福州黃巷,與里社南北相向”。李馥終日以書為伴,困頓清貧,卻怡然自樂。其間著有《居業堂詩稿》,內收錄詩作1400餘首。年八十餘歲,朝廷給予重宴鹿鳴的禮遇。乾隆十四年(1749年),卒於福州。他數十年為官,幾任要職。卻能廉潔自律,並以民生疾苦為己任,這是受到後世推崇的。在他《居業堂詩稿》中,既有“微軀已許國,矢志敢營私”的熱忱報國之志;還有“田荒民力殫,征斂使人愁” 的民生疾苦之憂。其刑部同事曾作詩讚曰:“閩海有李子,同事稱快友。文才老於菟,聲價等瓊玖”。讚揚李馥的才能勝過古賢,而聲名就有如美玉一般。

李馥 “身著官服,心羨布衣,孜孜為學”在多年的為官生涯中,勤政報國,克己奉公,為民造福,政績卓著。其輾轉數省為官,一到任上,便著手體察民情,秉公斷案,廉潔奉公,因而“所至有賢聲”。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李馥任刑部郎中時,以治九門提督陶和器獄,有聲”,出任重慶郡守。在經過兵荒馬亂之後,重慶郡田賦無考。李馥上任後,即派人“履畝清丈,侵佔弊息”,就是著手清理丈量土地,編造魚鱗冊,冊中細列各戶田額面積多少。從而清除了一些因田額不清而出現侵佔土地的弊端。後又恰逢重慶大旱。李馥深感憂慮,他在《壬辰禱雨》詩中寫道:“渝城經月旱,萬姓已嗷嗷。獲罪惟予輩,降殃及爾曹。”詩作大意是:重慶郡遭受了一個月的持續旱情,百姓呼天喊地,苦不堪言,由於我們這些當官的得罪於上蒼,以致降下災殃,受其苦的是郡中的百姓。憂民之心躍然紙上。

李馥調任江蘇按察時。那一年兩江總督在擒治“奸民”中,株連了一百餘人。李馥發現打擊面偏大,於是請求對這一百餘人重新排查,仔細甄別,將其中受冤枉的百姓予以釋放,避免了濫殺無辜。康熙六十一年,李馥升任浙江巡撫。當地逢大旱,老百姓斷糧缺食,餓莩遍野。李馥以百姓疾苦為己任,不顧上司批評,請旨爭取得漕糧二十萬石以救災情,使當地百姓順利度過災年,出現“民不知飢”的轉機。李馥在《喜雨》一詩提及:“去年旱乾葉枯槁,觸目嗷嗷衷殘黎。漕留廿萬億兆活,九重宵旰憂民飢。”詩作大意是去年大旱,使禾苗枯槁,遍地都是困頓疲敝的老百姓。幸而留下二十萬石漕糧,緩解了燃眉之急,使億萬百姓能夠得以活命,這也是上天在體恤民生疾苦。後又遇洪水氾濫。受災的百姓難計其數。他親臨前線,帶領軍民,抗災救災,鞏固海塘,大力修治堤壩,從而有效地控制了災情,減少國家財產、人民生命的損失,老百姓深深感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