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的雞苗存活率不高?你的消毒過程對嗎?

新進了一批雞苗,嘔心瀝血餵養,沒幾天就發現死了好多,有考慮過你的消毒過程對嗎?

新進的雞苗存活率不高?你的消毒過程對嗎?

養雞戶在消毒過程中存在許多誤區,致使消毒達不到理想效果。消毒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消毒不全面

一般情況下對雞的消毒方法有3種,即帶雞(噴霧)消毒、飲水消毒和環境消毒。這3種消毒方法可分別切斷不同病源的傳播途徑,相互不能代替。帶雞消毒可殺滅空氣中、禽體表、地面及屋頂牆壁等處的病原體,對預防雞呼吸道疾病很有意義,還具有降低舍內氨氣濃度和防暑降溫的作用;飲水消毒可殺滅雞飲用水中的病原體並淨化腸道,對預防雞道病有意義;環境消毒包括對禽場地面、門口過道及運輸車等的消毒。很多養殖戶認為,經常給雞飲消毒液,雞就不會得病。這是錯誤的認識。飲水消毒操作方法科學合理,可減少雞腸道病的發生,但對呼吸道疾病無預防作用,必須通過帶雞消毒來實現。因此,只有用上述3種方法結合給雞消毒,才能達到消毒目的。

新進的雞苗存活率不高?你的消毒過程對嗎?

消毒不連續

消毒是一項連續的防病工作,因此時間最好不間斷。帶雞消毒和飲水消毒的時間間隔如下。

帶雞消毒

育雛期一般第3周以後才可帶雞消毒(過早不但影響舍溫,而且如果頭兩週防疫做得不周密,會影響早期防疫),每2天~3天消毒1次;育成期宜4天~5天消毒1次;產蛋期宜1周消毒1次;發生疫情時每天消毒1次。疫苗接種前後2天~3天不可帶雞消毒。

飲水消毒

育雛期最好第3周以後開始飲水消毒(過早不利雛雞腸道菌群平衡的建立,而且影響早期防疫)。飲水消毒有兩方面含義:第一,對飲水進行消毒,可防止通過飲水傳播疾病。第二,淨化腸道,一般每週飲1次~2次,每次2小時~3小時即可。防疫前後3天、防疫當天(共7天)及用藥時,不可進行飲水消毒。

消毒液選擇不當

消毒液過於單一:總用一種消毒液容易使病菌產生耐藥性,同一批雞應交替使用消毒液。注意:應選擇不同成分而不是不同商品名的消毒液。市面上銷售的消毒液,很多是同藥異名。

消毒液無針對性

不同的消毒液對不同的病原體敏感性是不一樣的,一般病毒對含碘、溴、過氧乙酸的消毒液比較敏感,細菌對含雙鏈季銨鹽類的消毒液比較敏感。所以在病毒多發的季節或雞生長階段(如冬春、肉雞30日齡以後)應多用含碘、含溴的消毒液,而細菌病高發時(如夏季、肉雞30日齡以前)應多用含雙鏈季銨鹽類的消毒液。

新進的雞苗存活率不高?你的消毒過程對嗎?

忽視了影響消毒的因素

溫度:一般情況下,消毒液溫度高,消毒效果可加大。實驗證明,消毒液溫度每提高10℃,殺菌效力增加1倍,但配製消毒液的水溫不超過45℃為好。另外,在燻蒸消毒時,需將舍溫提高到20℃以上,才有較好的效果,否則效果不佳。

溼度:很多消毒措施對溼度的要求較高,如燻蒸消毒時需將舍內溼度提高到60%~70%,才有效果;生石灰單獨用於消毒是無效的,需灑上水或製成石灰乳等。

汙物或殘料:灰塵、殘料(如蛋白質)等都會影響消毒效果,尤其在進雛前消毒育雛用具時,一定要先清洗再消毒,不能清洗消毒一步完成,否則汙物或殘料會嚴重影響消毒效果,使消毒不徹底。

消毒液的濃度和劑量:消毒液濃度並不是越高越好,濃度過高一是浪費,二會腐蝕設備,三還可能對雞造成危害。另外,有些消毒藥濃度過高反而會使消毒效果下降。消毒液用量方面,在噴霧消毒時按每立方米空間30毫升為宜,太大會導致舍內過溼,用量小又達不到消毒效果。一般應靈活掌握,在雞群發病、育雛前期、溫暖天氣等情況下應適當加大用量,而天氣冷、肉雞育雛後期用量應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