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金絲楠木

啊,金絲楠木/白頭翁

圖:朱棣的長陵享殿祾恩殿為唯一倖存的金絲楠木之王者殿\資料圖片

明故宮太和殿是皇城紫禁城中的核心,皇廷之上那十六根通天龍柱,讓張勳那種天地神都不懼怕的軍閥,仰頭一望,兩膝都發軟。兩人合抱,三丈多高,鑲金盤龍,一竄到天,真如群龍相聚,眾龍朝拜,那氣場豈是一般人能消受得起?張勳信皇帝下跪也應該。那龍柱卻“蒙”了我數年,我一直以為此柱乃天下神柱,頂天立地,在封建王朝之中其大其重要無與倫比。此柱必為金絲楠木,非金絲楠木焉能負如此大任?然懂金絲楠木的友人無忌先生言,三大殿中的所有木物,包括太和殿中的六十根大柱,十二根攀龍朝天神柱,皆非金絲楠木矣,現在看到的俱為白、紅松木,為防止龜裂,都穿上麻絲衣甲,又繫上金箍數道,然後才彩繪雕龍。聽他細細道來方知。

明朝十六位皇帝,真正有作為的只有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有篡位之嫌敢把京城遷都到北京的朱棣,他父子倆可稱“大帝”,朱棣造就了北京城,也幾乎毀了金絲楠木。想當年,朱棣修北京皇城時,三大殿的支柱全部用的是金絲楠木,太和殿的金絲楠木通高三丈三,徑粗都在三尺五以上,殿內所用木料全部是一水的金絲楠木。號稱永樂大帝的朱棣最心愛金絲楠木,把金絲楠木封為皇木,他一人享用。據推算,紫禁城內金絲楠木僅朱棣一朝被用總在三百多根,大的都是三百至五百年的老樹。金絲楠木也無愧皇木,中國歷史上有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而世上真有五百年必有金絲楠木王興。金絲楠木與王者同興。非常可惜,朱棣的金絲楠木宮殿並未能保存下來,一為天災,二為人禍,猶如楚霸王一把火把秦始皇的咸陽皇宮燒得幾乎一片廢墟,李自成臨撤出北京城時也曾放了一把罪惡之火。幸虧李自成僅僅在北京城呆了不到三十天,登基當皇帝也只有短短一天的功夫,在北京城還找不到北,沒有顧及到明皇陵,朱棣的長陵倖免於難。其享殿祾恩殿就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金絲楠木的王者殿。

朱棣氣度不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上莫非王屬。金絲楠木王者確有霸氣龍氣天子氣。祾恩殿比紫禁城中的太和殿還寬還闊,全靠那些皇皇然、森森然的通天皇柱支撐。走進祾恩殿,靜然若深山,悄然若深林,皇皇之氣油然而生,大殿之前的十二根皇木皆通天筆直的金絲楠木大柱,其壽多在三五百年;中間的四根支柱,柱頭直徑皆三尺三,通高七丈。據說當年朱棣來視察其享殿時,有大臣奏曰,可否塗金繪龍?朱棣不愧皇帝,說柱上自有金何需再塗金?柱上自有金絲龍紋,何需再繪龍?

金絲楠木被清乾隆皇帝讚譽為“天地至美”。金絲楠木隱跡於深山老林之中,彷彿神龍見首不見尾。清王朝以後的“細木匠”,引以為自豪的就是一生“動”沒“動”過“神木”?萬千木匠一生甚至未見過金絲楠木。

找金絲楠木是奉旨而行,其名為“探龍”,它不同於東北採參,誰有本事誰想去誰去,私下無旨去“探龍”,輕則拿下,重則判斬。皇家的神物動不得。

金絲楠木行中有句老話:入山千人,出山三百。那時條件極艱苦,自己要背上糧食,風餐露宿,頂風冒雨,最可怕的是疾病,得病以後,領隊的官員就讓病者自己走回去,免得傳染整支“探龍”隊伍,得病者往往未入歸程,已然病餓而死,一路上白骨為標,最可怕的是整支“探龍”隊伍中蔓延傳染病,其結果是整支數百人的隊伍,只見人進去,再無人出來,留下一村一莊的孤兒寡母。人言之,“龍”不好探,會故意設置九九八十一難,過得了此難,也難過彼難。“探龍隊”出發前,所有家屬都披麻帶孝,悲痛如同真出殯,圖得是悲盡有喜,苦盡甜來,驚動“神龍”,讓“神龍”高抬貴手,放他們一道。送殯的“響器”班子,要跟著探龍隊整整走三天,吹奏三天,三天過後,生死有命,那景那情比打仗上前線還悲還苦還淒涼還苦澀,當然隊伍最前面也抬著一道黃裱聖旨,奉旨探龍。打仗還能當逃兵,探龍連逃兵也逃不得,一人違旨,全家乃至全族受害。

金絲楠木都在深山野林,蛇獸盤踞,毒霧毒蟲毒草毒花皆致人命,因為只有在那些地方,金絲楠木才得以生長几百年。

幾百年齡的金絲楠木,高聳入雲,如萬軍叢中的一柄帥旗。神奇的是在這棵金絲楠木樹的樹基處是一片綠茵茵的蔥綠苔蘚,樹的兩三人高以下,也爬滿了翠綠翠綠的苔蘚,總有數枝靈芝長在其中。再往上看,則是金閃閃、光燦燦的筆直樹幹。金絲楠木樹上無蟲無洞,甚至連密林中最擾人最令人生畏的毒蟲毒蚊飛蠅也避之遠遠。一旦發現,隨行官員趕忙從懷中掏出一卷黃綢帶給樹圍上,把抄有聖旨的官文立在其下,眾人皆伏地叩頭,一磕就是九頭。然後圍坐在樹幹周圍,合掌唸經,方覺清清幽穀,高高峻嶺之間,陣陣楠木之香撲鼻而來,所有人幾乎皆為香所醉,為香所泣,皆哭,皆大哭,其哭中何止有言萬千?

明朝以後,金絲楠木的王者已屬鳳毛麟角了,清朝康熙皇帝收集天下金絲楠木,想把自己的寢殿修得和明成祖皇帝的一樣雄偉高大,也採用金絲楠木的通天柱支撐大殿,但終未遂願,因為天下再無那麼多,那麼大的金絲楠木。無奈,康熙只好把收集到的金絲楠木精心打造了四個高愈丈的大立櫃,康熙年間放在前殿後殿中,到雍正年間又移到養心殿,成為歷代皇帝的掌上明珠,在乾隆年代就有一兩金絲楠木等於十兩黃金。黃金不貴楠木貴,黃金易尋金絲楠木難找。乾隆皇帝一度曾經打過明成祖祭殿祾恩殿的算盤,計劃想採用偷樑換柱的辦法,用落架維修的障眼法,偷走朱棣祾恩殿上十六根金絲楠木的通天王柱。乾隆皇帝是清入關後十一位皇帝中最醉心於金絲楠木的皇帝,有時心血來潮,就放下政務,推開美人,走到金絲楠木的大立櫃前一遍一遍認真欣賞。但乾隆的寵臣,鉅貪和珅卻揹著乾隆,在自己的府第中建起一座金絲楠木的錫晉齋,有人云:如果乾隆得知也饒不了和珅。嘉慶皇帝滅和珅羅列其二十條該殺大罪,其中第十三條就是辦他用金絲楠木建堂乃“僭侈逾制”,僅此一條也夠殺他。金絲楠木動不得,連和珅都不能動,動則償命,焉論他人?清算和珅家產時並未把這座金絲楠木的錫晉齋用了多少金絲楠木和多少黃金打進去,僅按一兩金絲楠木等於十兩黃金換算,也該是位天文數字。

金絲楠木流落民間的也不少,“高手”在民間。

聽說河北大廠有根“神龍木”。那是座三進院,後院廂房供著一根解開的神龍大料,長有九米,寬足一米二,厚達四十公分,登堂第一眼,的確皇皇然有霸氣,果然器宇軒昂讓人眼前一亮,如有神物。細看木質、紋路、走水、聽其聲,嗅其味。主人一臉莊嚴地介紹,這麼長、這麼闊的金絲楠木估計是六百年的老樹王,是明成祖皇帝留在“神龍”料場的鎮場寶,幾經磨難,經過火災都紋絲未動,彷彿瞑瞑之中有神靈罩著。後來李自成造反進了京城,三朝交會,大明滅了,李自成的大順和滿清王朝正鬥得血雨腥風,再無人照管神龍料場。那兩根神龍木就是那個時候流出皇宮的,其中一根是因為何事在何時解成大料,無處可察。但它就平臥此地,此地有神龍。另一根神龍木在北京市通州博物館裡。聽得我如醍醐灌頂,真如找見廟門,聽見真經。但坐回到車裡,無忌兄說,那不是金絲楠木!啊?不是金絲楠木?那是塊上好的香樟木料。不是其聲、其色、其紋、其味皆佳嗎?什麼都是真的,但木頭是假的,不是金絲楠木。但他說的後半句的確是真的。哪後半句呢?

世間的確有一根金絲楠木的王者,有數百年樹齡,現藏於北京市通州博物館裡,有空可以朝聖。每一塊金絲楠木的背後都有一段傳奇又離奇的故事。無忌兄告訴我,他有位鑑別青銅器的行家朋友曾說過,他至少給人看過一千件青銅器,每個持青銅器的人都講出一段讓人非信不可的傳奇故事,你相信你站在地球上嗎?那你就一定會相信他拿來的那件青銅器是真的。我的朋友告訴我,一千件無一真的,全部是贋品。

有位古玉鑑賞家,鑑別古玉的獨特辦法是用舌頭尖舔玉琢之處,因為舌頭尖最敏感,凡是他感覺得潤華之極的,他的判斷此玉不古,因為那是機器打磨的,光滑滋潤,做得天衣無縫。正像一位專看古瓷器的老師,除了通用的辦法外,他還要拿到室外,借自然光斜視,如有“賊光”耀眼,此必贋品,因為其中必有化學原料。我想起二○○七年我去寧夏看望張賢亮時他對我講的一段收藏金絲楠木的往事。他說他曾偶然在一老戶人家拆房的房料中看見有一房柁,用他的話說虎落平陽終為虎,細看果然一神器,是根金絲楠木的房樑。不動聲色地查問方知並無人懂,亦無人看重。提出要把那堆房料連大帶小,連粗帶細,連朽的帶傷的都買下。那農家看出他心誠要做此買賣,一咬牙狠心,張口喊了五百元。又說他收有一對八尺八高的金絲楠木的大立櫃,是明清皇宮裡的,稀世珍品。有空去品鑑。無忌兄啞聲大笑說,前者買料可能是真的,但這類故事編者甚多,已真偽難辯。但後者可立馬當判為偽。

明清故宮中的大器,莫說八尺八高的金絲楠木大立櫃,就是在宮中放在火炕上的炕桌都有帳目可查,登記得十分仔細,筆筆有著落,哪年哪月哪日哪時,何事何因何故,何人領何人經手為何人來辦,挪到哪裡,何人經手何人監督何人掌印都一一在目,比我們現在國家固定資產登記還要嚴,還要細,還要準確無誤,這麼大件況且是宮中常用的寶器,豈能流失在外?由此可以推斷,剛才買料的也是故事。

北海後海沿海有座幽靜典雅的小院,名人題匾“楠書屋”。無忌先領我品茶,又帶我去後院小樓上,進屋,室內陳一堂木傢具,什麼擺飾全無。無忌告訴我這一屋的木器應為金絲楠木,但初看時卻未驟然感到有什麼高貴的帝王之氣。靜坐一陣,就會感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中有幽雅別緻的氣息。

無忌兄坦言,鑑賞金絲楠木最忌浮躁。行家講究香燃三柱,茶喝三泡;追求心平如水,氣沉如石;既無旁顧,又無雜念。方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才能摸出金絲楠木的華潤細膩,聞見它的清幽淡香,感到它的高貴別緻,方能如沐春風,沁心養神。據說很講究保養的乾隆皇帝喜愛金絲楠木的一個原因恰恰是那四言真諦;“沁心養神”。

中國人對金絲楠木的研究至少要在三千年以前,可能遠比對檀香紫檀、印度紫檀要早得多,也比烏木、黃楊木、黃花梨木要早。據史書記載,在春秋時代,乃至東周時期天子、諸侯、士大夫的墓葬就講究用金絲楠木作棺材,以追求永存永在,屍體永不腐爛,靈魂永不消失。有人作過試驗,在常溫下將一塊生肉放置在用金絲楠木製成的木盒中,兩個月後開啟,鮮肉不變質依然新鮮。二○○四年考古人員在湖北襄樊戰國墓葬中起吊出完好的金絲楠木棺。用金絲楠木作棺材,被稱千年不腐,近三千多年的歷史證明,金絲楠木不是千年不腐,而是三千年不腐。二○一四年夏,我和朋友們曾去江蘇盱眙考察大雲山漢墓,墓主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江都王劉非,劉非下葬的棺槨使用的就是金絲楠木。我們去時,正趕上天下小雨。考古現場空無一人,讓人四處尋找方找見拿鑰匙的看門人來,原來他認為沒事已回村中。我看見在露天堆著從古墓中挖掘出來的已經被盜墓者劈成殘片的棺木,呈烏黑色,泛著青幽幽的寒光,像堆爛燒柴一樣堆在那裡,上面苫著一塊塑膠布。我講給無忌兄聽,他初不相信,認為不是編故事吧?信後長嘆;都信寸土寸金,其實是寸木寸金,恐怕還不只寸金。

他講了個故事。有位高人在被盜挖多次,又被保護髮掘過的古墓現場察看,乾淨到幾乎一無所有,最終他從爛泥中摳出一塊巴掌大的盜墓賊留下的金絲楠木棺材碎片。拿回去以後,精心加工成一串金絲楠木的手串,因為是二千多年前的“陰木”所製,因此紋路、絲花、走水格外耀眼,成為手串收藏大家的熱衷品。手串上的顆顆珠子都賽過金蛋蛋……

走出老宅,沿著後海海邊徜徉。突然又想起那句初聽帶有幾分神秘的咒語:前海後海不如中南海,前殿後殿不如祾恩殿。

啊,神秘的金絲楠木……

啊,金絲楠木/白頭翁

白頭翁新作《醉裡挑燈談酒》,是一本散文集,共收錄崔濟哲先生二十餘篇以“酒”為主題的散文隨筆。作者借一個“酒”字,實則聊的是歷史和社會。全書是一部文人墨客、帝王百姓的飲酒話史,作者在書中大談酒的源頭、發展、趣聞、傳說,實際上是在回味歷史,剖析社會,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懷,也是對當下世象的感概,既展現出我國文化的深遠流長,也道出了世界人民對美的追求的共性。

啊,金絲楠木/白頭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