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夏至養生――勿貪生冷

二十四節氣|夏至養生――勿貪生冷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

二十四節氣|夏至養生――勿貪生冷

夏至陽氣最旺,生要注意保護陽氣。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不要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鬱,要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瀋陽市中醫院針灸一科主任郭瑀建議,夏至節氣,人們在養生方面注意以下幾方面。

勿貪生冷,合理選擇代茶飲

夏至伊始,氣候開始炎熱,適當進食涼性物品可以降火開胃,但過食寒涼容易損害脾胃。夏季出汗多,飲水也多,胃酸被沖淡,消化液分泌相對減少,過於貪吃生冷食物,常至消化功能減弱,食慾不佳。

二十四節氣|夏至養生――勿貪生冷

炎炎夏日,許多老百姓喜歡選擇一兩味苦寒中藥泡水為飲。夏季的確可以吃些苦味食物,能清洩暑熱,增進食慾,但要適量。如一天總是喝苦丁茶、菊花茶、胖大海茶、金銀花茶,吃苦瓜、魚腥草、馬齒覓之類以清熱,不僅傷胃,也損陽氣。尤其是年齡較大,或有冬季犯病體質以及體弱陽氣有衰減趨勢之人損害更大。

出汗讓您更健康

現在很大一部分人喜歡在空調房中度過炎夏,儘量減少室外活動,害怕出汗。以為不出汗就可以解暑消夏了。其實不然,《黃帝內經》中有這樣的記載“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也就是說夏至以後必然兼有溼邪,而出汗是解決暑溼的最佳辦法。所以走出空調房,適當出汗是解暑的良方,在出汗的同時還要注意水分的補給。

二十四節氣|夏至養生――勿貪生冷

治冬病在於夏

“冬病夏治”是在中醫學“天人相應”的理論基礎上,結合“春夏養陽”的治療原則,進行防病治病的一種方法。目的是藉助自然之勢,補益、蓄養、激發、鼓動人體內在陽氣,在治療時機多選用三伏天,即夏至後第3個庚日、夏至後第4個庚日以及立秋後第1個庚日作為最佳的治療時機。常用的治療手段有中藥貼敷、艾灸等,臨床上多用於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消化系統、婦科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骨性關節炎、痛經等均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二十四節氣|夏至養生――勿貪生冷

本期專家

郭瑀,瀋陽市中醫院針灸一科主任,主任中醫師,醫學博士。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遼寧省針灸學會理事。主治各種痛證,中風急性期及後遺症期康復治療、面神經炎、抽動——穢語綜合徵、小兒腦癱、痙攣性斜頸等。

二十四節氣|夏至養生――勿貪生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