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底下聽蟬鳴,忽覺夏日長——夏至

大樹底下聽蟬鳴,忽覺夏日長——夏至

大樹底下聽蟬鳴,忽覺夏日長——夏至
大樹底下聽蟬鳴,忽覺夏日長——夏至

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

夏至已至

日北至,

日長之至,

日影短至,

故曰夏至。

至者,

極也。

公曆

六月二十一

大树底下听蝉鸣,忽觉夏日长——夏至大树底下听蝉鸣,忽觉夏日长——夏至

夏至來歷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從漢代就有過夏至日的習俗。

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史》禮制記載:夏至之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送。

天文專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夏至到來後,夜空星象會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大树底下听蝉鸣,忽觉夏日长——夏至大树底下听蝉鸣,忽觉夏日长——夏至

夏至三候

《禮記》中記載了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共分為三候:“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

夏至,標誌著氣候已進入盛夏,天氣將逐漸轉入炎熱。然而從這一天開始“陽氣極盛而陰氣漸生”,也就是說,夏至日陽氣達到頂峰,從此以後將逐步衰弱,而陰氣卻恰恰相反,從這一日開始逐次上升。——夏至是陰、陽的轉折點。因此,夏至之後,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喜陽的生物開始衰退。

古人劃分了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一候時,屬陽的鹿,最明顯的衰退現象就是鹿角上的粗糙表皮開始脫落,古人云:“鹿夏至而解角,謂消長使然”;二候時,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聲便開始鼓翼而鳴;三候時,作為喜陰藥草的半夏開始旺盛於沼澤水地中。

大树底下听蝉鸣,忽觉夏日长——夏至
大树底下听蝉鸣,忽觉夏日长——夏至

夏至民俗

五月十三龍生日丨龍為九五之尊,所以龍生日(五月十三)、分龍節(五月二十或三十)都在農曆五月。

雲從龍,風從虎,龍吟虎嘯,龍行虎變,龍虎鬥,便風馳電掣、吞雲吐霧,喚大雨滂沱。

雨後虹霓炫耀,爽籟齊發。所謂"分龍"是五龍爭奪地盤,招致暴風驟雨,農曆五月也因此是雲彩最美的季節。

消夏避伏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對夏至以後熱雷雨驟來疾去的巧妙借喻,而民俗中的“夏雨隔田坎”,說的也正是這一自然現象。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習俗,以祈求消災年豐。而婦女們就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小物件,以祈求消夏避伏。

夏至餛飩

無錫有句老話說“夏至弗吃餛飩,死了沒有墳墩”,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而“餛飩”又與“渾沌”諧音。盤古開天,渾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老一輩們總愛說說:“夏至吃餛飩,熱天不疰夏。”

大树底下听蝉鸣,忽觉夏日长——夏至

而吃麵是江南一帶在夏至之日的重要習俗,民間一直流傳“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在夏至之時,新麥也都已經登場了,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送夏

民間有一種有意思的民俗是“送夏”:“人家有嫁女者,在五月前,必備紗葛之衣贈之,曰‘送夏’。”一般是送女兒、女婿度夏衣裝,有些大戶人家還要送去芭蕉扇、摺扇、宮扇及時令食物等。

大树底下听蝉鸣,忽觉夏日长——夏至大树底下听蝉鸣,忽觉夏日长——夏至

夏至養生

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要注意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

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另一方面,儘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陰陽交替,人體容易患各種疾病。

大树底下听蝉鸣,忽觉夏日长——夏至大树底下听蝉鸣,忽觉夏日长——夏至
大树底下听蝉鸣,忽觉夏日长——夏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