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晝越長。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一、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端午節源於夏至說聞世後,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文史知識》1983年5期)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中“鬥百草”、“採雜藥”等與屈原無關。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2006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說,又提出端午節即夏至

二、夏至,陰盛陽衰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麋鹿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麋鹿

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知了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三、夏至祭祀神明和祖先

夏日祭祀神明和祖先是自古就有的習俗,雖然現在就是江浙一帶地方還流傳的比較廣泛,保存的比較完整。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其實早在周朝開始,人們就有夏至之日要祭祀祖先和神明的習俗了。在古代夏至的重要程度可是絲毫不亞於端午的,朝廷和普通農民都忙著祭祀神明祈求國泰民安和風調雨順。而且從宋朝開始,夏至這一天器,朝中百官還可以放假三天。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按照陰陽觀念,北方屬於陰位,所以帝王率領群臣到城外北郊祭地,又因天圓地方,故北郊的祭壇築成方形,稱為“方丘”、“方澤壇”。祭地供品也多為豬牛羊三牲。祭祀完畢供品埋於地下。現在坐落於北京安定門外的地壇,就是明清皇帝夏至祭祀皇地神的地方。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時至今日,許多地區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習俗。

三、 夏至吃麵條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在北方很多地方,夏至之日都是要吃冷食、生菜和麵條的,據說夏至之日吃了這些就會不怕炎熱、不怕中暑了。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日,最不能少的就是那一碗細水長流的“夏至面”。夏至面是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於製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麵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四、互贈摺扇脂粉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互贈摺扇是古代很多女子表達情義的一種方式,不管是隨自己心愛的人還是朋友,互贈摺扇都表達了自己的喜歡之情。在古代的大遼國,夏至之日有婦女互贈摺扇的習俗,而且還有粉脂囊,可以除去身上的汗漬味的風俗。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五、東邊日出西邊雨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最早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節與夏至的淵源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麼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