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頂嘴不聽話,叛逆的小樹苗或許都是你們這些家長種下的

愛孩子,不是嘴上說的那麼簡單。家長們的言行,孩子們都會記在腦海裡。

“你看看人家孩子!”送女兒上鋼琴課,遇上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女兒大聲訓斥,“人家都會彈,為什麼你不會?”

小女孩垂著頭,低聲回了一句:“那你怎麼不讓他叫你媽媽!”

這位媽媽被氣得直剁腳,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孩子雖然表面平靜,但我想她一定很傷心。明知道媽媽會更生氣,但還是選擇“還擊”。她可能無意識地在模仿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爸爸媽媽所有的言行,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每時每刻每個場景都可能潛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運。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愛孩子,但表現出來的,卻並不一定是愛。生活中,父母的這幾種行為,可能會傷到孩子。

孩子頂嘴不聽話,叛逆的小樹苗或許都是你們這些家長種下的

01手機不離身

有人說毀掉孩子的第一殺手,不是打罵亦不是離婚,罪魁禍首是手機。你同意嗎?

父母玩手機的行為,不但威脅孩子的人身安全,更是傷害到了親子關係。

一位美國小學教師給她的二年級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文,題目是:你最不喜歡的發明是什麼,為什麼不喜歡?

其中有4名孩子寫到:希望手機從未被髮明過,因為他們的父母對手機太過依賴。

孩子要的其實很簡單,只是希望爸爸媽媽能夠全心全意的陪伴。別再讓手機,成為親子關係不可逾越的鴻溝了。

02說話不算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國調查中發現,中小學生最不滿父母的十二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佔43.6%,排名第一!

生活中,家長有時候會很不走心地許諾孩子:看一場電影,送一個玩具,玩一次遊樂場。在眾多影視劇作品中,我們看過太多相同的橋段:生日當天的小壽星滿心期待著爸爸會兌現前兩天答應過要帶全家一起去遊樂場的諾言,可最後等到的全都是失望的結果。

也許你只當這是哄孩子的一個策略,卻不知道孩子已經走了心。我們對孩子的每一次失信,都是在親手毀掉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答應孩子的事情,要盡力做到,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也請和孩子說明原因,並跟孩子說聲對不起。

03讓孩子聽話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奇葩大會》上說,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聽話的孩子,最容易養成的一種性格就是“討好型人格”。一個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小孩,是一個自我認同感非常低的人,他們會壓抑自己的喜好,去努力迎合別人,哪怕這個人自己壓根不喜歡。

讓孩子成為孩子,允許他們任性,允許他們說“不”,賦予孩子選擇權。父母應該停下來,認真聆聽一下孩子的內心,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

孩子頂嘴不聽話,叛逆的小樹苗或許都是你們這些家長種下的

04無原則的妥協

很多家長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比如和孩子提前說好:逛商場一次只能買一個玩具,看電視一次只能看半小時。

但,往往又架不住孩子的死纏爛打。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妥協了,玩具買了一個又一個,看電視時間延長了一次又一次。父母的妥協,只會讓孩子認為規則不重要,讓他們誤以為所有規則都是可以隨意踐踏的。

父母一定要學會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在拒絕孩子的時候,不要急著和孩子去爭辯,可以在事後等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再講道理。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須以尊重、平等的態度和孩子說話,這樣孩子才會接受你的意見。

05河東獅吼

有位朋友對我說:“孩子真是親生的啊,上一秒剛吼完他,下一秒就撲進我懷裡說,媽媽我愛你。”

聽了這話,我並不為朋友感到高興,而是有些擔心那個經常被吼的孩子。

或許你會說:“我做不到啊!”“我控制不了自己呀!”“沒辦法,只有發火,孩子才會聽話!”

但你有沒有想過,被吼過的孩子其實已經傷痕累累,只是我們看不見。

他會委曲求全地討好你,他會沒有任何條件地原諒你,他從不計較你對他曾經的惡劣態度。

那是因為他在用這種方式愛著你。孩子的愛才是真正的無條件。而我們呢?是否附加了條件?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的孩子,吼孩子,其實是我們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想想這一點,或許就釋懷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相對於“吼”,家長不妨試試“低聲教育”。

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學會用一種平等的姿態和他交流,情緒平穩地降低聲調,而不是居高臨下的俯視孩子,趾高氣揚地“吼”他們。

06親子邊界模糊

《超級育兒師》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初中男孩,每天沉迷於手機,回到家就戴著耳機看視頻打遊戲,對人總是愛搭不理,這讓父母十分擔憂。

後來,育兒師發現:在這個孩子臥室的門上有個鎖眼大小的洞,父母時不時通過這個洞來觀察孩子的動向。

育兒師說,正是父母的這一行為,讓孩子感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

他對父母的憤怒無處發洩,便內化到行動上。叛逆、不愛學習、沉迷網絡世界,這都是對父母“越界”的一種抗議。

再小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界限感,不控制孩子,不做包辦型父母。

只有父母有了清晰的界限感意識,孩子長大後才能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兒,才能保護好自己的界限,並尊重別人的界限。

孩子頂嘴不聽話,叛逆的小樹苗或許都是你們這些家長種下的

07嘮叨是把小刀

知乎上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最反感父母?點贊最高的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或許你會說:嘮叨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但一定要謹記,過度嘮叨可能會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

嘮叨屬於父母的一種負面情緒,實際上是對孩子身心的控制。為了逃避壓力,孩子會產生牴觸情緒,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拒絕或牴觸父母的嘮叨。

育兒專家尹建莉老師說:“嘮叨是把小刀子。”

父母與其嘮叨,不如採取“少說、多聽、多行動”的策略,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和探索。

08夫妻互相拆臺

作家“打盹的下午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妻經常互相挖苦,當著孩子的面,把日子過成了“互損”模式。爸爸嫌棄媽媽讀的是“野雞大學”,媽媽嘲諷爸爸雖然是學霸,但“薪水”對不起“學霸”兩個字。

有一天,孩子對著要查檢作業的媽媽說:“媽媽,爸爸說你是‘智障’,你就別檢查了,我怕你會算錯。”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是孩子的整個世界。

如果爸爸媽媽經常吵得面紅耳赤,互相詆譭、拆臺,甚至大打出手,不但會引起孩子的恐懼,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甚至會讓孩子變得不尊重父母。更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擇偶觀。

夫妻溝通,請從好好說話開始。

在孩子面前不詆譭伴侶,是為人父母的一種修養。

孩子頂嘴不聽話,叛逆的小樹苗或許都是你們這些家長種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