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学名师王珍:仰望星空守初心,足履实地积跬步

还没关注?

福建省教学名师王珍:仰望星空守初心,足履实地积跬步

快来点这里

鼓屏162,《福建教育》杂志官方微信

福建省教学名师王珍:仰望星空守初心,足履实地积跬步

对于一节课的研究,有些教师可能执教过后就放下了,研究过一次后就固守了。然而,时至今日,已为福建省教学名师的王珍老师对一节课的研究却不止于铭记,而是不间断地反复研究,可以说贯穿了她的教学生涯。这,或许是她成为教学名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王珍老师既是正高级教师,又是特级教师。她的心声或许可以让你找到成长的方向。

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 / 王 珍:

一节课,对一位教师意味着什么?是职业生涯中经历的万千课堂的其中之一?还是学习、思考、提升的“加油站”?我上过的公开课不胜枚举,但执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却在我心里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多年来,我把执教这节课当做我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因为,我不断从中汲取发展的力量。

记得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二年,我参加了全县第一次高规格的课堂教学比武,我选的就是《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确定课题后,我翻阅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资料。那时的教学资源不像现在这么丰富,记得当时查到这样一个用于“认识”长方体的教例:通过切萝卜揭示“面”,切了六刀得到长方体有六个面。为此,我兴奋了好一阵。经过不断学习、比较、揣摩,我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但我知道,这次的教学比赛高手云集,初出茅庐的我定然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不停反问自己:我的方案中每一步的设计是否都科学合理?还有没有更佳的设计呢?我知道,不可能有最好的方案,但我想要做出更好的设计。

我把我的困扰告诉了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十分疼爱我的韩永琪老师,他向我推荐了在省内数学界很有名气的福州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的胡子安老师。当即,我萌生了请教这位特级教师、听他指点的念头。那时恰逢国庆节,我和妈妈一起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客车,一路颠簸来到福州,专程拜访胡老师。事先,我曾写信寄了教学设计给胡老师。见到胡老师后,他直夸奖我,还教导他女儿,要学学我认真的态度。对于我的教学困惑,胡老师引导我进行辩证思考,多考虑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就能从单一的问题中看到不同的解答。胡老师的指导,让我的内心更加澄明,让我对我的教学设计有了更清晰的思考,这使我在后来的比赛中信心十足。

那次比赛着实让我出了名。比赛结束后,我总结了这场比赛中的练习设计思路,撰写了一篇关于如何设计课堂练习的文章,引起了关注。因此,机缘巧合,我认识了至今仍敬重、感激的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黄寿源。黄寿源老师就是看了我的文章,“追寻”而来。在我专业成长路上,黄寿源老师给了我许多指点与帮助,第一次让我的文章变成铅字发表在《福建教育》上,第一次让我的论文在全省正规评比中获奖,第一次让我走上省、市的大讲台。

这些收获,让我意识到漫无目的地行走是走不上成功之路的。其中,向“高人”近距离讨教,是普通至优秀的捷径。但这种请教,必得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方向,否则泛泛指教也不能使受教者产生内驱动力。也就是说,要想持续获得专业化的发展,仅仅有高人的指点是不够的,还需要自主地意识到要学什么。

多年来,我身体力行,参加各类研修活动,从未停下思考,尤其是对《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我很明确,不能有了一次的成功,就不再过多关注这节课。因为,即便是当初成功上过这堂课,可教学背景会变、学生会变、课程标准会变,原来的教学方法也就必须及时做出调整来适应各种变化。为此,我十分关注其他教师对这一课的教学研究,每每听到不一样的设计,我就会不自觉地去反思其合理性。正是长期以来,汲取了大量经验,25年后,我再一次在公开场合执教《长方体的认识》时,有了更多的想法。

2013年参加国培计划“种子教师”培训,与东北师范大学的马云鹏教授及来自全国各省共10名教师一起备课,我作为福建及山东、河南三省教师代表,与其他老师同课异构《长方体的认识》。由于平日里对这一课“情有独钟”的关注,我整合了经验认识,梳理出了几个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马云鹏教授作为修订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权威专家,能近距离地向他请教并验证自己多年实践和思考的正确与否,这对完善我的教学、发展我的专业知识大有意义。同时,当时我提出的“简约·智慧”数学教学主张也正遭质疑。尽管我诠释了其内涵是通过简约的教学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简约是手段,智慧发展是目的,但仍有许多教师认为“简约”和“智慧”不相关联。因此,我希望能够得到马教授的指点,帮助我走出困境,让我的主张真正地落实到现实教学中。

备课一开始,我迫不及待地向马教授请教了几个问题:如何在备课中准确把握新课标中对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刻画描述的界定,在教学中具体落实?即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还是“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维度完整描述长方体的特征是基于“掌握”的目标要求,而“认识”则不需要学生进行完整描述,这样理解是否正确?用“体是抱的、面是摸的”这样的描述来帮助学生形象区分“体与面”是否合适?马教授针对我提出的问题,耐心地为我一一解答。他认为对长方体特征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认识”,并同意了我对其不同目标定位的教学把控,也指出了我对“体和面”描述的不妥之处。最让我欣喜的是,马教授认可了我的教学主张,肯定了我从关注知识联系、素材简约、活动简约、课堂结构简约等方面来构建“简约·智慧”课堂,并进一步诠释了“简约·智慧”可以理解为通过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实现智慧教学、智慧学习和师生的共同发展。马教授的认可和指点使我信心大增,坚定了我实践主张的动力和决心。

培训会后,福建地区另一组的苏明强教授对我说,感觉我在同马教授备课后很是兴奋。确实,这次的交流互动,着实令我兴奋,就如同第一次请教胡子安老师时那样——请教胡子安老师,我兴奋于他指点我辨析教学难点,培养了我的辩证思维,让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形成精准的认识;而这次请教马云鹏教授,我兴奋于他帮助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感悟了长方体教学的实质目标,让我更清晰地定位了这节课的教学方向,由教师的视角转向学生视角思考问题。在专家的指点下,我不仅受益良多,增强了专业底气,还成功构建了属于我自己的教学主张。

我庆幸,多年来自己并没有因为这节课曾经取得的成功,变得“掉以轻心”,反而始终把自己当作“新人”,真诚、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教学研讨。我还庆幸自己有着爱“刨根究底”的习惯,始终关注、琢磨着教学难点、重点。正是有了对问题的思考、经验的积累、自我的认识,我才能牢牢把握住这次遇上专家的机会,针对自己最需要破解的难题,准确发问,通过专家的答疑解惑,弥补不足,拓展视野,促进成长。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确实是需要机遇的,但光靠机遇还不够,因为机遇具有随机性,在机遇没有出现之前,我们是否做好了随时迎接机遇的准备更为重要。《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二次成功,让我认识到了教师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满足两个要件:一是特殊事件的出现,二是自身前期的努力符合特殊事件呈现时的新要求。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关键的人、关键的时间、关键的事,但还必须靠“本我”这一内因来发挥决定性作用。试想,如果没有前期的准备,当特殊事件出现时,哪怕是出现了有利于促进自我发展的再好平台,也会因为缺乏一定的认知基础,不能产生任何可以“发酵”的可能。所以,教师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至关重要。教师的主动学习,实则与“自我”内驱动力系统有关。“自我”的属性就像带电荷的导体,没有处于工作状态,就会显露疲软。只有将充电学习和自我工作场的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让自我的“电荷”运行起来,才能彰显生命场的价值。因此,我总是无比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每一次的培训,即便我只是在旁静静聆听,但我的思想从未停歇,与专家进行无声的交流,以使“自我”内驱动力系统可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升级。

“仰望星空守初心,足履实地积跬步。”初心是成长的内在力量,守住初心,才会找对人生的方向。脚下的土地是我们追求美好幸福的载体,足履平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行路的足迹,才会抵达心心念念的远方。在专业成长旅途中,我们应该有高山仰止的胸襟,更应该拥有主动的精神——大山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要主动向高山走去。

原文刊载于《福建教育》总第1169期

在这里,打开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