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规范养成教育,这个监区有实锤

要推动将“不跑人”的底线安全观向输出“合格产品”的治本安全观转变,就必须用思想、文化教育和心灵、亲情感化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教育、劳动、管理等手段,对服刑人员实施教育改造,让服刑人员在潜移默化中走向新生,刑释后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服刑人员规范养成教育,这个监区有实锤

良好的行为规范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监狱民警从点滴做起,从点滴抓起。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要让这些触犯刑律,危害社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法纪意识。监狱里的规范养成教育,就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2018年,轿子山监狱五监区将此项工作进行了深化。

服刑人员规范养成教育,这个监区有实锤

今天清早,一场名为“服刑人员行为规范周评议会”在监区会议室召开。各分监区汇总一周以来服刑人员规范教育的情况,监区班子分别进行点评,成绩和缺点一并说,对于不足的改进在会上统一意见,达成共识。这样的会还会在每月月底、和每个季度结束召开。除了评和议,监区领导每周的监督也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包点到人,责任分解一目了然。

具体他们是如何做的呢?一起来看

1、标准

言行合规,内务卫生合标准,队列训练人人过关是五监区规范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5章38条是言行标准,队列和内务标准参照军队标准。

2、“三个一”

五监区在服刑人员中开展“三个一”活动。每周背诵一次《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每周进行一次队列训练;每天劳动前和劳动后齐唱一遍歌曲《国家》。前两个一,是让服刑人员时刻牢记服刑中的规范,培养集体意识。后一个一是以齐唱歌曲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红黑榜”

养成教育中,对于表现积极和落后的,监区专门设立了“红黑榜”。分监区的黑板报上开辟专栏,进行公布。周榜公布后,持续名列“红榜”两周的,可以获得适当延长图书阅览时间、亲情通话时间、娱乐活动时间的额外“处遇”。(分级处遇制度,是指监狱将服刑人员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并施以不同的待遇的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体现区别对待的政策,发挥管理的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分级处遇是动态的,改造良好即可晋级,获得优待;反之,则会被降级,受到更加严格的管理)。反之在黑榜上停留两周服刑人员,除了扣去改造分之外,还要接受接受直管民警的批评教育,并在分监区大会上作深刻检讨,文体活动时间也会在原来的水平上收到限制。

4、评比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优胜监室”的评比,一周在行为规范、队列训练、内务卫生三项指标考核中获得第一的可以获得分监区的“优胜监室”流动红旗。获得流动红旗的小组可以获得分监区奖励的学习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长期保持的,还可以在亲情帮教、社会帮教中有优先的资格。

服刑人员规范养成教育,这个监区有实锤

分监区直管民警方攀介绍,监区深化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引导与激励,服刑人员的身份意识和规矩意识得到强化,违规违纪率逐月下降,争上红榜也成为服刑人员的改造追求。尤其是“优胜监室”的评比开展以来,各小组的集体观念明显增强,都朝着这个目标追赶,而上了“黑榜”的服刑人员也会感到自责、内疚,端正自己的改造态度。

服刑人员规范养成教育,这个监区有实锤

良好的改造环境,需要规范的管理,走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靠的是滴水穿石的功夫,五监区在深化规范养成教育上的这些实锤,就是奔着这个方向而去,聚水成涓,渐成清流,治本安全,并非一朝一夕,但是赢在理念,成在坚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