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友分享干货:浮漂的灵敏度要这样掌握,一起来学习下

一日,从网上看到一段视频。有人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在鱼缸中有一组线组,用电锤以一定的力击打浮漂,浮漂在水中下沉了一段距离;然后将同一线组活坠上方的太空豆上推一段距离,用同样的力击打浮漂,浮漂下沉了比第一次下沉距离小的距离。随后得出结论:后一种情况并不比前一种情况灵敏,反而更迟钝。事实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

钓友分享干货:浮漂的灵敏度要这样掌握,一起来学习下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灵敏度。我个人的体会是,灵敏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鱼咬钩吃食到浮漂产生信号的时间长短;第二,鱼咬钩吃食后浮漂产生信号的大小。所谓灵敏度高的线组,就是当鱼咬钩吃食时,首先能在第一时间反应到浮漂上,并且是浮漂的信号清晰有力,幅度大。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反应到浮漂上的时间是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灵敏度将无从谈起。浮漂动作幅度很大,却不能表明从鱼吃食到反应到浮漂上的时间就短。往往脑线弯曲很厉害,或者是铅坠到了底反应到浮漂上的动作幅度也会很大,甚至于产生黑漂现象。这个信号是何等滞后!也就是说,线组在很迟钝的情况下也能使浮漂产生较大的动作幅度。这一点,我想很多钓友在钓鱼时都遇到过类似情况。

钓友分享干货:浮漂的灵敏度要这样掌握,一起来学习下

那么,为什么以上两种情况会使浮漂产生不同的动作幅度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大家都知道,当线组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时,双钩、双饵以及铅坠等的重量和与浮漂的浮力由于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达到平衡。我们来看一看第一种情况的线组。当鱼吃食时,这个吃食的外力使平衡打破,双钩、双饵、铅坠等重量再加上鱼吃食的力量使浮漂下沉。第二种情况的线组,当鱼吃食时,由于惯性的作用,铅坠在那时处于“失重”状态,这时候由于缺少了铅坠的作用,只有双钩、双饵等的重量再加上鱼吃食的力量使浮漂下沉,其下沉的幅度自然比第一种情况的线组要小。

钓友分享干货:浮漂的灵敏度要这样掌握,一起来学习下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种情况在反应时间上有什么不同。第一种情况的线组,当鱼吃食时,这个吃食的外力首先由脑线传递到铅坠,再传递到浮漂上;第二种情况的线组,当鱼吃食时,由于铅坠处于“失重”状态,对线组不产生作用,鱼吃食这个外力产生的能量由脑线不经过铅坠而直接传递到浮漂上,从而使传递时间缩短。

钓友分享干货:浮漂的灵敏度要这样掌握,一起来学习下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前面所提到的这组对比实验,只是片面地反映出浮漂动作幅度的大小,而不能体现出信号传递到浮漂上时间的长短,这是这次实验的欠缺所在。虽然第二种情况的线组在浮漂反应的动作幅度上比第一种情况的线组小,但是,第二种情况的线组在浮漂反应的时间上要比第一种情况的线组短,第二种情况的线组正是通过缩短浮漂的反应时间来提高灵敏度的。只不过,第二种情况的线组是一种特殊情况,这种情况牺牲了浮漂的反应动作幅度,而赢得了刺鱼反应到浮漂上的第一时间。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抓第一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