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到底该不该挖?

蔚子Dudu


耵聍,俗称耳屎,是人体外耳道的耵聍腺分泌的一种物质。俗话说,人生三大快事就是洗澡、捏脚、掏耳朵,因此,许多人很享受掏耳朵带来的酥酥麻麻的感觉。

一般情况下,耳屎会自行排出,不需要人为清理

受遗传因素影响,个体耳屎的干湿程度会有所不同(油脂含量不同),有的人的耳屎偏干,呈碎屑状或小片状;而有的人的耳屎偏湿,呈枣泥状。而对于国人来说,干性耳屎人群占据绝大多数。

一般来说,干性耳屎会随着人说话、吃饭的动作而逐渐排出耳道,不需要人为清理。人为清理反而会破坏耳道内环境,可能导致出现耳屎增多、堆积的情况。

出现耳屎栓塞情况建议找专业医生清理

若某人的耳屎本身状态偏湿,或由于生理原因(如外耳道狭窄)、疾病(如中耳炎)等因素,耳屎无法或不易排出,出现耳屎栓塞的情况,则需要咨询耳鼻喉医生给出专业意见或运用专业设备代为清理。擅自清理不仅存在刺伤耳道的风险,而且可能将耳屎推至耳道里端,更加不利于耳屎排出。

轻微瘙痒可用棉签清理耳廓部位

耳屎移至外耳道外面的耳廓处,常会引起轻微瘙痒,这时可用棉签轻拭耳廓处将耳屎清理干净。慎用棉签清理外耳道,因为这种操作极可能会将耳屎推至耳道深处,可能导致压迫鼓膜或耳内神经,从而引起听力下降,甚至有出现面瘫的可能性。虽然这种几率小之又小,但仍建议谨慎对待。

耳屎有保护耳朵的作用

耳屎不仅能够维持耳朵内部的干燥环境,还有阻隔灰尘、小屑、水等进入内耳道的作用,除此之外,耳屎具有的特殊气味能够防止小虫的入侵。总之,耳屎的存在是为了保护耳朵的,一般情况下,不要人为干预。


共享医生网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认为掏耳屎是一件及其享受的事情,对此乐此不疲。耳屎医学也叫耵聍,它是人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油性分泌物。不管你是否能够容忍,它都将伴随人的一生。掏耳屎是一个很家常的话题,很多人都有经常掏耳屎的习惯,自己掏,让孩子帮忙掏或者去美容院作勾耳,每次总能掏出很多惊喜。

耳屎确实会越掏越多,而且永远也掏不完。耳屎、鼻屎、眼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眼屎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当人眼睛疲劳的时候,眼睛就会自然分泌更多的烟液来增加眼睛的润滑,从而产生了眼屎。鼻屎是鼻孔毛囊为了保护、润滑鼻腔而产生的分泌物,当遇到干燥空气时鼻腔内部湿度减小引起分泌物凝结出现鼻屎。很多人都讨厌鼻屎,但是鼻屎本身也能起到保护鼻腔的作用。耳屎的形成以及作用其实也类似,因此要科学的对待耳屎的存在。耳屎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耵聍腺分泌物同样起到润滑耳道的作用,耳屎的出现在耳道与空气之间建立缓冲带,对耳道同样有保护作用。

2. 耳屎就是存在与耳道内的御林军,可以防止细菌进入感染耳道,也可以阻挡沙砾、水进入耳道刺激破坏耳膜。

3. 人体耳道细窄狭长,内部阴暗有湿气很适合一些小虫子寄居繁殖,耳屎所产生的异味能很好的驱离这些小虫子,保护耳朵。

为什么说耳屎越掏越多呢?有的人经常掏耳屎,而且每次都能有所收获,于是对耳屎的产生速度之快深感震惊,从意识里认识到掏耳屎的必须性与急迫性,久而久之便有了每天掏耳屎的习惯。其实这本身违反了耳道自洁自净的生存法则,耳道内需要一定的耳屎做保护,水至清则无鱼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强行掏出这些耳屎,耳道必须加速分泌尽快产生新的耳屎以作自我保护。好比一个皇帝需要一定规模的御林军保护自身的安全,即使你杀掉一部分,新的御林军很快就会补充到位。

耳屎也像御林军一样,拥有自己的新老更替的机制。皇帝的御林军也会有严格的淘汰机制,年龄达到一定岁数就必须换掉,用更新年轻的士兵代替。耳屎也是一样,每天都有新生的,也必然有遗弃的。人为的掏耳朵就是一种遗弃,但是更多的则是耳屎的自然脱落掉出。人在运动、说话、咀嚼的时候都会引起耳道震动,耳屎脱落自然掉出,这也正是生命的神奇之所在。

一生一般不建议自己掏耳屎,耳屎也可以不去理会,甚至人的一生都不用掏耳朵。但是生命个体存在差异,该掏的耳屎还是要掏。那要如何正确掏耳屎呢?

1. 大块的耳屎可以掏出,但是细小的碎末尽量保留。日常个人掏耳朵都是用耳挖进行,耳挖采取刮刷的方式不但将大小耳屎尽数出去,还有可能刮伤耳道,引起炎症甚至病变。而医生掏耳屎确切的说不是掏而是捏,因为医生用的一般是镊子,在不接触耳道的同时轻轻将耳屎捏出或者夹出。

2. 目前,儿童“耳屎栓塞”的现象比较严重,“耳屎栓塞”可以简单理解为耳屎过多,尤其是幼儿园以及小学生的情况更为严重,儿童身体发育还不健全,身体免疫力弱,耳道更加细小,耳屎的自然更替机制尚不能有效的运转,所以导致耳屎堆积,这会对儿童的听力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也会引起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多种病症,因为人体五官相通,耳屎堆积也会引起头痛、头晕、反射性咳嗽等,危害性不容小觑。家长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耳屎堆积情况,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自行缓缓捏出孩子耳屎,也可以直接求助医生,毕竟医生更专业。

3. 掏耳屎风险性很大,操作不慎致病致聋都有可能。家长应防止小孩自己掏耳屎,避免意外发生,大人掏耳屎也要格外当心。


小杂毛2


很多人去理发店洗完头发的时候都让服务员帮忙掏一下耳朵,舒服舒服。而且平时没事的时候我们也喜欢淘淘耳朵,看看有没有掏出耳屎,但是最近却有专家指出,耳朵这么隐私的部位是不应该掏的,有可能会危害听力,那么耳朵到底要不要掏呢?

为什么有时候耳屎特别多?

有没有发现自己有时候耳朵特别痒,轻轻一碰就有很多耳屎掉下来?那么为什么有时候耳朵特别多呢?

1、耵聍栓塞

这是耳屎多且硬的结果,而不是耳屎多的原因。因为这些耳屎的特性,它们会成块,甚至堵塞耳朵,产生炎症。这种的病的症状很明显,耳闷,眩晕,听力下降,耳鸣。这些症状足以让你去找医生了。

2、外耳道皮肤慢性充血

这个耳屎也会增多,注意,此病会引起耳鸣哦。

3、中耳炎

这病有一个症状就是耳屎多,并且外耳道发痒。这时,如果再流一些黄色的液体,那很可能就是它了。幸好,它的症状也比较明显。

4、咽喉问题

咽喉有问题,耳朵也会遭殃。还好,这些情况会并发耳朵痒,或者耳朵疼。

耳屎如果过多会将外耳道全部阻塞,影响听力。耳屎也容易吸水膨胀,在游泳、洗头发以后,可因水份流入外耳道而使耳屎迅速膨胀,以致突然发生耳痛和听力降低。如果耳屎位置较深,还会压迫鼓膜引起耳鸣、耳通和头晕等不适

到底应不应该掏耳屎?

很多人平时都喜欢没事就掏耳屎,觉得很舒服,但是却有人说耳屎会自动出来不需要挖,那到底应不应该挖呢?

人们掏耳朵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清理耳屎,耳屎在医学上被称作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从理论上来讲,人是不用掏耳朵的,因为外耳道内耵聍可借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而且,耵聍也并非是一无是处的废物,其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防止霉菌等有害菌种感染,并黏住进入耳道的灰尘等,而且耳屎的特殊味道,还可防止小虫接近。

也有不少人掏耳朵是因为外耳道瘙痒,或者干脆是为了享受掏耳朵的快感。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将工具深入耳道挖都容易造成耳道损伤。耳道皮肤比较娇嫩,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

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耳屎有些多,甚至每天都要掏一次,但事实表明挖耳朵是有可能会导致耳道损伤的,因为耳屎是可以自行排出,所以如果有时候觉得耳朵痒的话不妨用手按摩一下耳朵,这样子可以缓解耳朵的不舒服哦。


以荒岛之心度红尘


耳朵里的耵聍俗称耳屎,是自然分泌的保护耳道的物质,能吸附灰尘和阻挡虫子等异物进入耳道,对耳朵有保护作用,也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此外耳屎里有溶菌酶,可以起到抗菌作用,在耳道有许多腐败菌,所以耳屎有臭味,可以防止蚊虫进入耳道。

耵聍暴漏在空气中易干燥,形成小片物,在吃东西时咀嚼张口,随着下颌关节运动多数会自行掉出来。但也有的人耵聍是粘状的,俗称油耳或糖耳,这类型的人耵聍在耳朵粘附性较强,很难自行掉出来。

“耳屎”在耳道内聚集较多时,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但是自己掏耳朵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人用手指甲、发卡或挖耳勺甚至铁签掏耳朵时,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易引发耳道发炎,霉菌感染,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

那么耳屎能不能清理呢?严格来讲,不要自己乱掏耳朵。首先耳道有很多纤毛系统,在咬合吞咽作用下大多数耳屎会自行排出。但由于“耳屎”生长速度比较快,特别是那些腺体分泌旺盛、俗称“油耳”生长速度更快,每次专门到医院掏耳太麻烦,也不太现实。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自行清理耳朵呢?

1、尽量不要使用棉签清理,这个办法容易把耳屎送到耳道更深处。

2、如果用金属挖耳或挖耳勺,由于轻巧体积小,可以根据感觉直接探知到耳道比较痒的地方,直接把耳屎挖出来,可以很好避免把耳屎送入耳道深处。

3、自己挖耳的正确姿势是被挖的耳朵一定要耳孔向下,如此可以让耳屎因为重力的作用而容易被带出耳洞。

4、请他人挖耳时要光线好的地方,可以让挖耳者更好的看清楚耳道内部情况。

5、每次淋浴前10分钟,滴一两滴氧化氢到耳朵中,你淋浴时就能将液化后的耳垢冲洗掉了。一个月做一次。

6、倘若自己耳膜有损伤或者以往做过任何耳朵方面的手术,那么你只需要简单使用毛巾清洗下你的外耳道就可以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耳道感染。

温馨提示:如果你是属于天生耳屎比较多的人,或者出现了耳屎堵住耳道的情况,可以上医院处理。耳鼻喉科医生会在额镜直视的情况下,用专业的工具将耳屎取出。如果耳内耵聍已成病态,粘腻不好清除,需要医生用更专业的器械清理我们的耳屎。希望我的文章经验能够帮到你,有不懂地方也可私信我。


南京耳科王庆奎


耳朵是身体的听觉器官,能够分辨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并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耳朵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然而,很多人掏耳朵喜欢用挖耳勺、发卡、牙签、火柴棍,甚至是自己的指甲。

没办法,有时候有的人就是这么勤快,不去“抠抠挖挖”就不舒服。

你以为你这是爱干净?

其实......

并不是!

频繁地掏耳朵,不仅容易引起耳道和鼓膜损伤,还会感染,使听力下降。

为什么不能频繁地掏耳朵?

在掏耳朵这个行为上,可能大家有一些误解!今天就跟康秘一起,重新认识一下它。

耳屎怎么来的?

耳屎在医学上有一个文艺的称呼——耵聍(dīng níng ),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正常分泌物与灰尘、皮屑混合而形成的。

分为干性与油性两种:一类干性耵聍,一类湿性耵聍。

无论是干性还是油性耳屎,都属于正常现象。

耳屎是不是耳朵的大便,要天天清理?

因为耳屎带有一个“屎”字,很多人就将耳屎与大便等同,认为:

①没有任何作用;

②掏得越干净越好。

于是,总是不受控制,隔三岔五地就给耳朵“搞搞卫生”,搞得非常干净。

才不是!

对于耳朵来说,耳屎是耳朵的保护伞,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保护着耳朵,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耳屎有三大作用!

一、抵抗细菌、病毒

耳屎富含油脂,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性膜,赋予外耳道抵抗细菌、病毒侵害的作用。

二、阻挡异物入侵耳内

耳屎所含的油脂能滋润外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茸茸的细毛和富有黏性的耳屎,能阻挡由外界吹进来的尘埃颗粒,挡住昆虫进入外耳道。

另外,如果耳朵不小心进水时,耳屎还可以阻挡脏水的侵入,并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发生。

三、保护鼓膜

耳屎使外耳道空腔稍稍变窄,对传入的声波能起到过滤和缓冲的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

此外,富含油脂的耵聍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保证耳道深处的鼓膜不致干燥,从而使鼓膜处于最佳运动状态。

所以,不要频繁地掏耳朵,容易对耳朵造成伤害。比如:

①划伤外耳道皮肤,引发感染;

②会加快“耳朵死皮”脱落,会让耳屎越掏越多,耳朵越掏越痒;

③如果不小心捅破耳膜,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是丧失听力!

我提醒:

若平时耳朵痒了、耳屎多了,掏一掏也是没问题的,但一定要掌握以下掏耳原则:

①一周最多掏一次,掏的时候不要太深入;

②如果耳屎又大又硬,由耳科医生清理掉,千万不要强行取出!

我特别提醒:不要随便给小孩子掏耳朵!

小孩子外耳道的皮肤娇嫩,不易操作,用棉签或牙签去掏易致外耳道的皮肤受损引起炎症,更有甚者可损伤鼓膜,使听力下降!


健康卫视


其实,我们耳朵里的耳屎会自行排出,不用挖的。

外耳道皮肤上的耵聍腺分泌的那种淡黄色、黏稠的液体,俗称耳屎,也叫耵聍。

耵聍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干燥,形成很多小碎片,当我们咀嚼或开口说话时,随着下颌关节的运动,耵聍片就可以脱落。

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必经常挖耳朵的。当然也有特殊情况。

有一些人的耵聍是黏液状的,人们称之为油耳,并且因为外耳道、中耳的炎症,或耵聍腺在某些因素下分泌迅速增多;又或者因为外耳道狭窄等原因,这时,耵聍就会和耳道内的脱屑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硬块堵塞外耳道。

碰到这些情况,就可适当地将耳屎掏出,以免影响听力。

如果耳屎又大又硬,千万不要强行取出。可先滴入5%碳酸氢钠,待软化后再挖出。已有外耳道炎症者,或取出困难者,最好到医院请医生帮忙解决问题。(12)


家庭医生杂志


人是不用掏耳朵的,因为外耳道内的耳屎可借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而且耳屎的特殊味道,还可防止小虫接近。

专家还说到:“耳道里面有正常的分泌,有保护耳道粘膜的作用,不需要天天掏出的,越掏越刺激耵聍的分泌,所以耳屎越掏越多。”

也有不少人掏耳朵是因为外耳道瘙痒,或者干脆是为了享受掏耳朵的快感。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将工具深入耳道挖都容易造成耳道损伤。

如果某些人的耳屎过多,引起耵聍栓塞,堵塞耳道影响听力时,才是真正需要掏耳朵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去医院请耳科医生帮忙清理耳道。医生会在耳镜的帮助下,使用甘油将耵聍软化,在不伤害耳道的情况下清理。


木易八子


少量耳屎,以不动它为好。如果耳屎过多,影响听力时,当然应该及早清除。如果耳屎太多,充满耳道,最好请医生清除,以免损伤耳道及鼓膜,造成不必要的发炎或穿孔。因为耳屎太多,特别是干性耳屎,洗头时不慎将水弄进耳道,干硬耳屎常常会吸水膨胀,致使患者立刻感到听力突然下降。

耳屎内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在潮湿和温度适合的情况下,最宜繁殖细菌,这样会刺激外耳道皮肤,使之发炎。所以,游泳前请医生检查和清洁耳朵眼里的耳屎是有好处的。 干性耳屎又多又硬时,医生常给患者先点用些酒精或硼酸酒精,给耳道消毒,然后让病人每天再点5%苏打水4一5次。3-4天后,待耳屎软化,按耳屎软化程度,将耳屎钩取或钳出,或用温水冲洗出。这样可避免损伤耳道皮肤。如果已有耳道外伤,取出耳屎后,应及时加以保护、消毒,适当涂些抗生素药膏。有的耳屎经点用苏打水后,仍不能软化,这多半与点药后,药液末能渗入耳屎内有关。 因此,一般在点药后,最好保持点药位置(侧头位、点药耳在上)5 -10分钟,再换点另一耳,保持同样位置和时间。否则,点药后,立即起来活动,药液随即流出,当然达不到软化耳屎的效果,只好让患者往返徒劳了。

1.能不挖就不挖

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不需要刻意去清理耳屎的。

耳道内的菌群有自己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为地去干扰、去掏耳朵,反复过度掏耳朵可能会造成外耳道疼痛、瘙痒甚至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发炎。


耳垢还是有好处的:

耳屎内的溶解酶混合了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能产生微酸且抗菌的环境,可以保护我们的外耳道,避免细菌或是霉菌的感染。

耳垢对外耳道皮肤具有防水保湿功能,若没有耳垢,外耳道皮肤会相当干燥,以及严重发痒。

2、耳垢如果不清理,会不会越来越多。不会。它会自己排出来。

耳垢自然排出来的原因有很多,我们的外耳道皮肤有自动向外移行的功能,换句话说,外耳道皮肤可以将这些耳垢向外运送并排泄出去。人咀嚼、说话及张闭口(如打哈欠等)时,颞颌关节的运动带动外耳道。

如果你的耳垢跑到耳道比较深的地方,甚至碰触到耳膜位置的话,很可能是你自己的问题。比如用棉花棒或者手指灯工具挖耳朵的时候,你有可能将耳垢向耳道深处推挤。

-2-


什么情况下一定要清除耳垢?

虽然耳垢会自己悄无声息的自己排出来,但是多余的耳垢如果被自己掏耳朵的动作挤到了耳朵深处而形成耳垢耳垢栓塞,或者导致了炎症就麻烦了,需要去找医生帮忙处理。

1、出现这些情况要清除耳垢

①耳垢过多影响了听力

一般耳垢特别多,游泳或洗头之后,水浸入外耳道都可能出现这种清理。

外耳道耳垢填塞,是传导性弱听的常见原因。少至中量的耳垢不会减弱听力,但当耳垢完全堵塞耳道时,有可能造成传导性弱听和耳朵的不适。

②耳垢过多让耳朵痒、痛、闷塞感

③耳垢栓塞

皮脂腺分泌旺盛的人;外耳道曾受损或发炎,结疤后变得狭窄。先天性外耳道较为狭窄(如唐氏综合症的小孩);用不适当的方法,清理耳垢的人都有可能导致耳垢栓塞。


而且耳垢栓塞多半因为时间过久,耳垢已然相当硬了。这个时候医生一般都会用软化耳垢的溶剂来帮你掏耳朵,取出耳垢。

2、耳朵很痒很想挖怎么办?

不管什么原因,一般不需要特别清理,如果实在忍不住的话,尽量使用柔软的工具。此外,不建议自己动手清,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耳洞,以免伤到耳膜,也不要与他人共用掏耳棒。

很多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孩子清楚耳垢,宝宝的耳道相对于成人来说更狭窄更短一些,我们不要随意给宝宝掏耳朵,以免引起外耳道炎。即使是要自己动手,掏耳朵的工具不要接触宝宝的皮肤。如果耳垢比较硬,可以询问医生,适当的使用耳滴剂软化耳垢,再用钳子取出。


oneofakind13726327


耳屎,医学上称之为耵聍,是由外耳道软骨部皮肤上的耵聍腺所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黏稠的分泌物。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有的呈薄片状,有的呈油脂状。

一般情况下,耳屎会自行排出,不会影响宝宝的听力,无需特殊清理。倘若,宝宝耳屎过多,引起不适症状,则需要清理耳屎,但是家长不要擅自给宝宝掏耳屎,其实掏耳屎是一门技术活,没把握的家长可以去医院找专业医生清理。如果家长有把握在家给宝宝掏耳屎,则建议在光线良好的地方,让宝宝好好配合,使用软质棉棒或宝宝专用掏耳勺,在外耳道入口轻轻清理一下耳屎,不可深掏。提醒家长切莫用自己的指甲或牙签等尖锐物,给宝宝掏耳屎。

给宝宝掏耳屎有以下危害:

1.划伤娇嫩的外耳道皮肤。宝宝的外耳道尚未发育成熟,呈扁平缝隙状,加之他的外耳道皮肤稚嫩,掏耳屎很容易致外耳道皮肤损失,引发炎症;

2.引发不适症状。掏耳屎可能会将外耳道的耳屎内推,压迫耳膜,诱发宝宝耳痛、头晕、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3.损伤鼓膜造成耳聋。如果掏耳屎不慎,很容易误伤鼓膜,进而影响听力,甚至让宝宝落下耳聋的遗憾;

4.耳屎过多。常掏耳朵,会致外耳道皮肤变薄,进而引起皮肤长期红肿和慢性充血,从一定程度上,会刺激耵聍腺的分泌,造成耳屎更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5.细菌易入侵耳内。其实,耳屎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阻碍灰尘、飞虫等异物进入耳朵的功能。如果,清理了耳屎,等于向细菌敞开了大门,引“菌”入室;

6. 临床上还发现,经常掏耳屎,外耳道皮肤因长期受刺激,而形成外耳道人乳状瘤,因此不要让宝宝养成从小掏耳朵的习惯。


睿爸育儿


 “耳屎”也有人称为“耳蝉”,医学名称叫“外耳道耵聍”。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这些液体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将灰尘及皮肤的脱悄粘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即形成“耳屎”。

  专家介绍说,“耳屎”积聚较多时,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因此应掏出来。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人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习惯,频繁掏耳,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一般细菌感染,使用有效消炎药后会很快好转,但如果诱发霉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会使人坐立不安。另外,如果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因此,严格来讲,不要自己掏耳朵。但由于“耳屎”生成速度比较快,特别是那些腺体分泌旺盛、俗称“油耳”生成速度更快,专门到医院掏耳太麻烦,也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自己掏耳,但应做到如下两点: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