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宋元寶如何快速鑑定出手

關於北宋的銀質錢,據方藥雨《言錢筆錄》記載:“銀錢自李竹朋銀政和之說,同方有銀大定,和銀大定名稱至今,同好師承遂牢不可破”。但是鮑子年對此類銀錢多有懷疑。方藥雨接著寫道:“嘗見宋之聖宋、大觀、宣和、靖康等小平錢確係純銀,且不同於元之大朝通寶、大德通寶,明之萬曆背礦銀之意。可見在上世紀初中國古泉幣界名家方藥雨先生曾見過聖宋元寶小平銀錢,可惜未見拓片傳世,也未再見實物。

聖宋元寶如何快速鑑定出手

我國曆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聖宋元寶如何快速鑑定出手

1、看銅質

先秦時期的鑄幣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幣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觀鏽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鏽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鏽。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鏽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鏽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鏽色則不然,偽鏽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鏽”或“粉狀鏽”,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鏽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鏽作法有兩種:(1)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鏽色;(2)將偽品放入鹽滷砂(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鏽。傳世品偽鏽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燻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聖宋元寶如何快速鑑定出手

綠鏽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則鏽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溼,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放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鏽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鏽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鏽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鏽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鏽”。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鏽,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入爐中燒紅。這種仿鏽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3、看鑄幣銘文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銘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銘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鑑定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銘文書體屬小篆範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複雜。唐代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銘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幣銘文又有蒙、滿、回、党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